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息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自然疗法的一种,它根据全息医学理论,结合中医经络学原理,通过一次性的器具将医用蛋白线埋入机体相应的穴位和区域以激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功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新的中医自然疗法。 何谓全息医学?全息医学也就是全息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完美结合,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方面,逐渐总结出全息的规律,也就是在一  相似文献   

2.
王萍 《北京中医》1989,(4):42-44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及辨证论治。近年耳穴疗法在国内外医者的共同关注下,这一古老的医学又放射出了新生的异彩。一、耳与脏腑经络整体关系耳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全身的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历代医籍及民间关于借助耳廓诊治疾病的资料极为丰富,大量中医文献及临床实践证明,耳穴疗法确实具有调理阴阳、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助正气、预防疾病等综合性作用。其内在奥秘已逐步被现代研究所揭示,据目前所研究的生物全息律理论认为:耳穴正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的一个特别,即“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宛如整体活的缩影,机  相似文献   

3.
头针麻醉是选取头部穴并用不同刺激方法进行麻醉的方法.它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外科临床手术麻醉.由于现代麻醉学的日益完善,头针麻醉存在"三关"等缺陷在现代临床上运用受到了明显的限制.关于头针麻醉原理,主要有三种学说:经络学说,神经学说,生物全息学说.  相似文献   

4.
耳穴压豆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痛、价格低廉、对身体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在治疗诸多疾病,尤其是疼痛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耳穴疗法被称为“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它与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现代西医学理论密切相关。从中医对耳穴压豆的认识、镇痛机制以及对疼痛性病症的临床应用方面介绍了耳穴压豆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耳穴压豆镇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树东 《光明中医》2010,25(4):585-586
"五行学说"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但"五行学说"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邓铁涛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五行学说,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历经30年,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引起中西医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6.
郑国庆  王艳  王小同 《针刺研究》2006,31(3):181-184
头针源于中国古代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20世纪70年代,受耳针等微针疗法的启发,并结合现代神经科学及生物全息原理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头针疗法,在治疗脑源性瘫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头针在20世纪80年代被用于急性脑出血的治疗,初步的8个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部分患者出现即刻效应。其机制研究主要有对病理学及血脑屏障的影响、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对生化指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耳穴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关于耳穴分布规律的研究 耳穴是指耳廓上的特定反应点,中国耳穴分布规律的形成,明显受经络理论的影响,因此中国耳穴图谱上存在着与体穴相同的耳穴点,其定位、定名主要是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晶。近代国内外专家也在不断研究。1956年法国外科医师诺基应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胚胎学的观点,提出了耳穴分布规律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针治疗点图”。山东中医学院张氏认为生物全息律和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三联疗法(全息经络刮痧、耳穴贴压、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20例黄褐斑患者分为四组,治疗1组30例,采用中药药膜治疗;治疗2组30例,采用全息经络刮痧加耳穴贴压治疗;治疗3组30例,采用全息经络刮痧、耳穴贴压联合中药面膜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内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7 d为1疗程,均连续治疗8个疗程。结果:治疗3组(80.00%)与治疗1组(50.00%)、治疗2组(56.67%)、对照组(23.33%)相比疗效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息经络刮痧、耳穴贴压和中药面膜三联疗法治疗黄褐斑有协同及标本兼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耳穴疗法是在耳廓有关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近20年来中外医学研究人员对耳穴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发现耳穴与经络、内脏、血管、神经体液调节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确定耳穴疗法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调节机体功能等作用。应用耳穴疗法可治疗200余种疾病,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皮肤等各科。其中已有报道治疗斑秃、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的"应同"之论源于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和医学实践,在发展中又彰显为小宇宙论和全息观,并参与构建了藏象、经络等重要学说,这也赋予中医学理论意会知识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近20年的国内外耳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比较不同流派耳针的理论及作用机制。分析了包括古典中医的经络理论与脏腑理论,近现代的神经学说、神经体液学说、胚胎学理论、全息理论、生物控制论学说和时间生物学理论,8种理论学说各有其合理性。今后应通过更加严谨的设计,从临床和实验角度探索更具科学性和普适性的耳针理论,为耳针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耳针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面临世纪之交,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其关键点仍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取向问题。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东进,一些国医界开明人士率先接受西方医学的解剖学观念和实验分析方法,试图用以解释中医中药、针灸经络的原理。50年代以来,为发掘传统医学宝库,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  相似文献   

13.
以耳穴治疗失眠的临床资源为切入点,通过系统检索和严格筛选,最终纳入404篇耳穴治疗失眠症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提取所有研究的选穴结果并运用针灸数据挖掘技术从单穴选用频次、配伍关联及辩证选穴三个方面分析现阶段耳穴治疗失眠症选穴规律的临床证据。从传统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现代神经解剖学以及全息生物医学的角度,综合众家之言阐释耳穴疗法的选穴原则和作用机制。一方面为科研设计和临床选穴提供客观的选穴依据,另一方面为耳穴理论的统一和发展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9)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与生物全息律原则的对应关系,补充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基础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以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效为依据,利用生物全息律原则,分析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生物全息律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中的延伸运用前景。结果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应用,对一些临床病症确有疗效,如利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来减轻患者因手术创伤带来的炎症和免疫反应,这与生物全息律中第二类自身免疫交叉反应原理相对应;穴位全息律是张氏提出生物全息律的基础,若根据穴位全息律原则进行治疗选取的穴位与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选穴有一定的相同结果,如治疗术后恶心呕吐选取的合谷穴位于第二侧掌骨穴位区的胃(脾)穴。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疗法,经络学说与生物全息律息息相关,经络是一种全息结构,生物全息律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基础原理意义,并且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进一步选穴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不同方法刺激耳部穴位或敏感点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部神经分布丰富,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早有记载,耳穴疗法对脏腑机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目前有关耳穴疗法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治疗疾病的研究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从镇痛、降压、降糖等方面对耳穴疗法即刻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立新 《中国针灸》1998,18(5):309-331
本文从经络古文献出发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以及相关的中西医临床实践中的现象 ,将经络理论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进行了对比 ,认为经络实质是多层面的 ,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在结构上存在由中枢到周围的平行或伴行的关系 ,它们与免疫系统构成网络巨系统 ,经络与该巨系统相应 ;在微观水平上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是巨系统内部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 经气理论是经络学说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历来的研究多从文献的角度进行。现代实验方法对此有所涉猎,提出了经气的“生物电说”、“神经全息图说”、“神经冲动传导说”等等。但不论是单纯的文献研究或实验研  相似文献   

18.
影响耳针疗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耳针穴位的选择,临床关于耳针穴位选择的方法有根据病变部位取穴,根据经验取穴与功能取穴,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取穴,根据现代西医理论取穴等.但现行耳针穴位选择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耳针穴位的选择应加强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西医理论的基础研究,注重辨证,深入对耳穴特异性的研究,为耳针穴位选择的标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培丰  潘磊 《中医教育》2010,29(6):62-64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医学。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经历了临床研究(20世纪60—70年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3个阶段,已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大多处于中西医并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刘文超 《光明中医》2023,(18):3635-3638
手诊在中国医学史中历史悠久,在东西方医学中都可以找到研究资料和成果,但是在中医诊断学中论述的较少,在当代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生活。手诊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的器官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有病具体可反映于形体官窍。中医经络学说、全息理论、脏象学说的发展,奠定和规范了观手诊病的方法。手诊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对临床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