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对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的同时,对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索.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导致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运用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自然病程进行动态病机演变规律的阐释,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脾虚论治老年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陕西中医》2004,25(11):1052-1054
老年糖尿病多属于 2型糖尿病 ,在中医属“消渴病”范畴。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病机 ,历来偏重于“阴虚燥热”,且以上、中、下三焦分病位 ,故有上、中、下三消。近世从临床及理论研究发现“气阴两虚”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 ,而且瘀血伴随着糖尿病的始终 ,脾虚在消渴病的发病及发展中渐受到重视 ,笔者在诊治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脾虚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病机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 ,因而在临床提倡从脾虚辨治老年糖尿病 ,收到较好疗效 ,试述如下。1 历代关于脾虚致消渴的论述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  相似文献   

3.
董国菊 《环球中医药》2022,15(5):805-808
气化学说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气化不利可导致气、血、津、液、精的生成和代谢障碍,从而变生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以"虚、瘀、水"为主要病理特点,以气化不利为核心病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与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e...  相似文献   

4.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与六淫、饮食、情志、脏腑虚损等因素相关。风邪被认为是其重要病因,但风邪稽留肌表还责之于“虚”和“湿”。本文基于三焦气化理论,认为三焦气化失司,影响气津的化生及通行,卫表不足、水湿停聚为其病机关键。以《伤寒论》中五苓散温阳化气以治本,祛风利水以治标,气津同治,表里双解的特点结合病例论述其治疗。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造成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易造成眼部组织、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以及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中医对此病也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目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耗气伤津,导致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痰瘀虚”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整理三焦气化理论,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并指导临床用药,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佳诚    郝娜 《陕西中医》2022,(11):1592-1595
“水渍三焦”是基于“腹膜属于三焦范畴”,在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下提出的理论,旨在从中医角度解释腹膜透析并发症的根本病机,为其防治提供思路。水渍三焦理论认为,腹膜透析作为肾替代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致病因素,透析液进出腹膜腔的过程,正如“水渍房屋,水退湿存”,水湿之邪侵犯三焦,引起三焦气化、转运水谷等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心、肺、脾、肾、胃、肠、膀胱等多重脏腑机能,兼之慢性肾衰竭患者多有脾肾虚损,故种种相关并发症由此产生。此外,提出腹膜微炎症状态或为“水渍三焦”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80%[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是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归入中医“血痹、麻木、痿证”等范畴,近年来逐渐规范病名为“消渴病痹病”.消渴病痹病属消渴病迁延而来,与消渴病的病机理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的麻木、疼痛、烧灼感、袜套样感觉等感觉异常,是病发溃疡、消渴病脱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消渴病痹病是消渴病的常见变证之一,临床症状多样,病势缠绵,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探讨营卫之气的功能本质,根源于三焦,于玄府、络脉交会气化,共同参与气血津液的循行输布,继而总括出“气络”理论的含义,指出环绕周身的气络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也是精血津液形气转化的场所。“营卫不和、络脉失调”是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病理本质,“辛可通玄”、“辛以通络”,提出“风药”应用的治疗思路,以调和营卫,宣畅气机,通达络脉,恢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肾主气化”的含义涵盖了肾的生理功能,涉及相火敷布、水液代谢、气机升降多个生理环节及肺、脾、胃、三焦、膀胱等多个脏腑,是中医学气化理论的高度概括。文章从“肾主气化”的角度,分析了其与“三焦气化”“膀胱气化”的关系,认为“肾失气化”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指出“肾失气化”与慢性肾脏病病理演变的内在联系。基于“肾主气化”理论,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经方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并提出温利结合,疏利三焦法以恢复“肾主气化”功能是改善慢性肾脏病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早期无并发症消渴病古人没有具体论述,现在看相当于糖尿病早期初发阶段。根据导师张德宪教授经验,认为此时期应从辨病论治着手,气阴亏虚兼血瘀为此时期的基本病机,法当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疗,本文试从理论及临床进行探讨。1理论探讨从整个糖尿病病程来讲,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瘀血是糖尿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总结许建秦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经验。许建秦主任医师认为消渴病痹病是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病机以脾不散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为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络、湿邪痹阻为标,“痰、瘀、毒”贯穿疾病始终,发病以“麻、凉、痛、痿”为特点,治疗以顾护中、下二焦为基础,融合活血化瘀、健脾利湿之品以疏通脉络,自创糖康方,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岳仁宋论治糖尿病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消渴病早期病机为经气热浊郁结,形成"浊结",耗伤他藏精(津)气而成,其病位在胃肠二腑,论治当区分脏腑之不同.若浊结在胃,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浊结在肠,以葛根芩连汤加减,以期为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糖毒性、脂毒性介导"慢性低度炎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三联征,进而出现心、脑、肢体等大血管病变和肾、视网膜、神经等微血管病变。这一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元气亏虚、阴火鸱张、津血不足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机关键,血中伏火、浊瘀酿毒、毒损络脉是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治疗原则应为甘温益气、升阳泻火、兼化瘀浊。这一理论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又一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终末期肾衰的常见原因。其属于中医消渴病·肾病范畴,可见于消渴病的后期。消渴病的发生责之于肺、脾、肾功能失常,其又分属于三焦,自古以来就有"肾与三焦相通"的理论基础,肾脏病变的发生离不开三焦的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亦是如此,现试从"肾与三焦相通"来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谈钰濛  胡骏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21,40(5):502-505
三焦通行气、液,联系沟通脏腑,是人体气化的载体,三焦气化实质上是人体新陈代谢功能的概括.目前,关于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的认识尚未统一,基于上述对三焦及三焦气化的理解,笔者认为代谢综合征的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实五苓散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剂.基于三焦气化理论,从中医角度进一步阐释五苓散的作用机理,认为五苓散作用于三焦,利小便实际上是利三焦,恢复三焦气化,可用于治疗具有水湿痰浊壅盛表现的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消渴目病”范畴,是消渴病变证,消渴病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与上、中、下三焦脏腑均有关联,尤以肾为关键。初起由于肾阴虚累及三焦脏腑,病久阴损及阳,则见阴阳俱虚。肾与三焦相通,目居高位,眼部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需要肾与三焦脏腑的相互协调。肾化元气助三焦气化,肾主水液,协同三焦决渎。肾阳蒸腾使气、血、津液经三焦流注周身,肾与三焦功能正常,气、血、津液生之有源,布之有向,行之有道,运行流畅,目有所养。反之,肾之阴阳失调必会影响三焦功能,使眼部气、血、津液代谢障碍,出现气虚、血瘀、水停,导致消渴目病的发生。因此确立以“滋阴补肾、疏利三焦”为消渴目病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8.
王豪 《家庭中医药》2007,14(4):28-29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大多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继之出现糜蛋白尿.最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本病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特点可以归纳到中医的消渴病及“漏微、水肿、腰病、关格”等病范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气为人身之本。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根本,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会导致人体内精、津、血、液等代谢失常,可产生痰、湿、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从而引发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基于"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探析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及论治,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玉宁  王立红  马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59-2260
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病机关乎虚、水、痰、瘀四大方面,其中虚是疾病的主因,且始以气虚为多见,随着病程进展则出现阴虚、气阴两虚的病机转化。水、痰、瘀是因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其一经形成,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内积脏腑,外充形廓,从而阻抑脉道,壅塞三焦,障碍气化.从而使临床表现复杂多端。本病的中医辨治可分为痰水瘀阻型、脾肾气虚型、肾阴亏虚型和气阴两虚型等。在治疗上要注意恪守病机,恰当施治;标本兼治.补泻同施;活血化瘀,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