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单纯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pure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PIMPC)的超声特征及其与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5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IMPC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乳腺单纯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PIMPC与IDC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PIMPC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之间患者年龄、病灶大小、病灶位置及病灶分布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直径、边缘毛刺、边缘蟹足状改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纵横比、Alder血流分级及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PIMPC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94%、76.92%、85.71%和38.46%。结论:PIMPC超声表现主要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毛刺及低血流信号,与乳腺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此外,超声对提示PIMPC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放射状瘢痕(RS)与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以提高术前RS超声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6例乳腺RS与4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RS组的患者平均年龄及病灶最大径平均值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与IDC组病灶在形态、边缘、纵横比、后方回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边界、周围高回声晕、内部回声、钙化灶、血流信号及腋窝淋巴结异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的超声征象与IDC具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男性乳腺癌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纳入3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观察其超声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24例表现为单侧乳腺乳头周围无痛性肿物(24/30,80.00%),可伴腋下肿物、乳晕及周围皮肤红肿破溃或乳头溢液;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IDC)为主(22/30,73.33%)。30例中,28例超声检出乳腺病灶(28/30,93.33%),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25/28,89.29%)的低回声(24/28,85.71%)肿物,边缘多不光整(22/28,78.57%),内部回声多不均(22/28,78.57%),血流多较丰富,少见钙化(5/28,17.86%)或后方回声衰减(2/28,7.14%)。超声检出16例腋窝或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大,均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2例未见淋巴结肿大(阴性组);组间仅乳腺肿物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均为95.65%(22/23)。结论 男性乳腺癌临床多表现为单侧乳腺乳头周围无痛性肿物;超声多呈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物,边缘多不光整,内部回声不均,血流多较丰富;病理类型以IDC为主,ER、PR阳性率高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甚低,过半呈Ki-67高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乳腺慢性炎症的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20例乳腺慢性炎症的术前超声(20例)与X线(16例)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乳腺慢性炎症病灶超声表现与钼靶X线表现差异及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检查示本组20个病灶纵横径比值平均为O.47±0.15;17个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不均质低回声;13个病灶后方回声增强:10个病灶血流0-I级,10个病灶血流Ⅱ~Ⅲ级。钼靶X线检查示病灶形态、边缘是否清晰、密度均质性等表现与超声表现较相似(P值分别为1.00、1.00、0.61)。超声检查发现5个病灶内点状强回声,但同时行X线检查均未见明确钙化灶;而X线检查发现1个病灶内散在钙化灶,超声检查漏诊。超声检查发现5例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而X线检查仅检出1例患者腋窝淋巴结增大。本组乳腺慢性炎症患者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0%(8/20),明显高于钼靶X线检查的6%(1/1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结论乳腺慢性炎症具有一定的声像学特征,超声检查联合钼靶X线检查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管状腺瘤的超声特点,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腺管状腺瘤(21个病灶)的超声及病理图像,总结其超声特点及相关病理联系。结果 病灶大部分呈低回声(19/21,90.48%),边界清晰(18/21,85.71%),类似典型纤维腺瘤。17个病灶(17/21,80.95%)无侧方声影,提示无明确包膜。7个病灶呈分叶状(7/21,33.33%),7个病灶(7/21,33.33%)边缘呈微小"分支状"与周边腺体内导管相延续,8个病灶(8/21,38.10%)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示5个病灶(5/21,23.81%)内无血流信号,16个病灶(16/21,76.19%)内可见血流信号,其中4个病灶(4/21,19.05%)血流信号丰富。病理示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包膜,致密增生的小腺管成分≥70%;4个病灶内血管密度较高,部分呈粗大裂隙样静脉结构;2个病灶内可见不规则钙化,2个病灶内可见玻璃样变及胶原沉积。结论 乳腺管状腺瘤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并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仔细分析图像有助于进行鉴别并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声像图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毛刺征、肿瘤周边高回声晕、肿瘤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L/T(纵横比)及腋窝肿大淋巴结等。根据免疫组化ER检测结果将73例IDC分为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分析比较两组IDC声像图特征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73例IDC术前超声检出肿瘤伴毛刺征及钙化42例(57.5%);周边高回声晕43例(58.9%);肿瘤后方回声衰减26例(35.6%);L/T≥130例(41.1%),伴腋下肿大淋巴结37例(50.7%)。免疫组化ER阳性表达40例(54.8%),余33例(45.2%)为阴性表达。ER阳性组毛刺(蟹足)征、肿瘤周边高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的检出率均高于ER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ER阳性组微钙化、肿瘤L/T≥1及腋下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与ER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超声检出37例腋下淋巴结转移,漏诊1例(1/38)腋下淋巴结转移,为ER阳性病例。结论IDC声像图特征与ER表达存在相关性。超声声像图特征与免疫组化ER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征象,探讨高频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4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和30例乳腺增生病的声像图特征,包括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以及血流分布等。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声像图特征表现为肿块型、片状低回声型、导管扩张型、单纯微钙化型者分别占57.50%(23/40)、27.50%(11/40)、10.00%(4/40)、5.00%(2/40)。7例(17.50%)伴有微浸润,其中1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正确诊断导管原位癌31例,乳腺增生病24例,其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8.57%、80.00%和77.5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和72.73%。微钙化、阻力指数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和乳腺增生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声像图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高频超声对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的灰阶、彩色及弹性超声图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化生性癌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20例患者共20个肿块,18个肿块呈低回声,2个呈中等回声;10个肿块回声不均匀,10个回声均匀;13个肿块形态不规则,4个呈卵圆形,3个呈分叶状。15个肿块边界清晰,5个边界模糊。6个肿块内见钙化,9个肿块内见无回声区;18个肿块后方回声增强,1个后方回声不变,1个后方回声轻度衰减。14个肿块血流丰富,4个见中等血流,2个未见血流;血流平均阻力指数0.77。4个肿块行弹性超声检查,弹性评分结果:3分1个,4分3个。乳腺肿块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17/20)。同侧腋窝淋巴结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3/4)。结论:乳腺化生性癌的超声图像多为不规则形,后方回声增强,可见囊实性及细小钙化灶,血流丰富,弹性超声评分高,灰阶超声、彩色超声及弹性超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桥本甲状腺炎(HT)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07例HT患者11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超声表现特征,包括结节的纵横比、形态、边界、边缘、声晕、内部结构、回声水平、微钙化、后方声衰减、血管模式及血供程度以及甲状腺实质回声。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HT合并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与HT合并PTMC患者甲状腺微小结节超声特征差异。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诊断HT合并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07例HT患者11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术后病理证实75个为PTMC,36个为良性。111个甲状腺微小结节均表现为实性低回声。PTMC与甲状腺微小良性结节边缘、微钙化、血管模式及血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2;χ2=9.08,P=0.00;χ2=9.40,P=0.00;χ2=6.12, P=0.02);纵横比、形态、边界、声晕、后方声衰减、甲状腺实质回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诊断HT合并PTMC的敏感度为93.33%(70/75),特异度为36.11%(13/36),准确性为74.77%(83/111),阳性预测值为75.27%(70/93),阴性预测值为72.22%(13/18)。结论 HT患者PTMC的部分典型恶性特征不明显,超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查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乳腺原位癌的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乳腺原位癌患者(原位癌组)和30例乳腺增生(腺病)患者(良性组)的声像图特征,包括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并与钼钯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原位癌的声像图特征表现为肿块型、片状低回声型、导管扩张型、单纯微钙化型,分别占55.81%(24/43)、30.23%(13/43)、9.30%(4/43)、4.65%(2/43).7例(16.28%)伴有微浸润,均为导管原位癌,其中1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正确诊断原位癌34例,乳腺增生 24例,其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79.45%、80.00%和79.0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00%和72.73%.原位癌组与良性组的微钙化数、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原位癌的声像图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高频超声检查对诊断乳腺原位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组织标本98例,分析每位患者对应的乳腺超声征象,包括肿块周边是否有毛刺、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纵横比、后方回声情况、微小钙化、内部血流显像分级;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样本中CD24、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分析其它可能影响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的因素;对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相关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肿瘤周边是否有毛刺与CD44、E-cadherin、N-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块边缘是否有高回声晕与CD44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块纵横比、后方回声变化均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流分级、腺体类型与CD4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腺体背景类型是CD2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血流情况、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是CD44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有无高回声晕、肿块后方回声特征、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E-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临床分期是N-cadher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边缘有无毛刺是β- catenin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 < 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与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之间存在联系,超声征象可作为无创性预测乳腺癌患者肿瘤干细胞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方式,并可为预测乳腺癌潜在的侵袭能力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肝内小占位病变的二维超声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小占位病灶的灰阶形态特点以寻求实用且可行的早期诊断小肝癌的条件。方法经超声检查发现的肝内小的占位性病变(最大径线〈3cm)患者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肝组织病理活检证实其中原发性小肝癌34例,海绵状血管瘤14例,肝内局灶性脂肪缺失6例,瘤样结节增生3例,炎性假瘤3例。并对其形态特征给予了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中88%(30/34)的小肝癌以弱回声为主,其余12%(4/34)为稍强及强回声。癌性结节多为规则的正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可见完整包膜或晕环,多可测得周边或中心性血流。在非癌性结节中强回声多见,少数为低回声,多为不规则型,少数为类圆形,无完整包膜或声晕,很少测及血流信号。结论依据病灶的二维形态特征可提高小肝癌的早期阳性发现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联合乳腺断层摄影(DBT)及超声所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192例IDC经病理证实,其中8例组织学分级Ⅰ级、116例Ⅱ级、68例Ⅲ级;回顾性分析其FFDM联合DBT及超声表现,记录病灶大小、边界、形态、毛刺、恶性钙化、纵横比及有无可疑淋巴结转移,分析FFDM联合DBT以及超声所见与IDC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FFDM联合DBT对病灶形态不规则、毛刺、恶性钙化的检出率高于超声;超声对可疑淋巴结转移更敏感。组织学Ⅰ级、Ⅱ级IDC较Ⅲ级IDC更易出现毛刺征;超声更易检出组织学Ⅲ级IDC淋巴结转移。结论IDC影像学征象与组织学分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联合应用FFDM、DBT及超声观察IDC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组织学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24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留存有标准的超声声像图,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声像图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HER-2)、P53、细胞核增殖因子Ki-67、DNA拓扑异构酶IIa(TOPIIa)、细胞角蛋白CK5/6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形状、肿块边缘、后方回声、高回声晕、血供丰富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P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边缘、高回声晕、直径 > 2 cm存在相关性;HER-2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纵横比 > 1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Ki-6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减低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内部钙化、淋巴结转移、肿块形状、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CK5/6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和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 < 0.05);TOPIIa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肿块直径 > 2 cm存在相关性(P < 0.05),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并以ROC曲线检验方程效能。  结论  不同免疫组化表达的浸润性导管癌的征象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超声征象可为乳腺癌的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肾实质占位性病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原因。方法 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的 3 2个肾实质占位性病变的大小、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及内部血供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误诊病灶中 <3cm的病灶 2 6个 ,高回声型病灶 2 0个 ,无血供型或少血供型病灶 3 0个 ,边缘有低回声晕者 12个。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3cm、高回声、无血供和少血供型肾实质占位性病变误诊率大 ,需注意观察声晕和结合增强CT ,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赵志华  廖锦堂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04-2105,2109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64例,回顾性分析术前二维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及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64例乳腺癌的典型声像图特征: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高回声晕环、纵横径比值〉0.7、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点条状血流信号等,但小乳癌无上述特征;超声诊断符合率87.5%(56/64);CDFI显示血流0级10.9%(7/64)、Ⅰ级10例(15.6%)、Ⅱ级54.7%(35/64)、Ⅲ级18.8%(12/64)。【结论】超声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然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TMGCT)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TMGCT的超声表现。结果 48例中,22例肿瘤位于左侧睾丸,26例位于右侧睾丸。17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9例伴肺转移,5例伴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2例伴肝转移,2例伴纵隔转移,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8例超声可见睾丸内囊实混合回声病灶,18例低回声病灶,2例稍强回声病灶。38例肿瘤边界不清晰,10例边界清楚;29例肿瘤形态规则,19例形态不规则。CDFI示46例肿瘤内可见彩色血流信号。结论 TMGCT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原发灶的常规超声特征及声触诊组织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VTI)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77例PTC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对其术前常规超声图像及VTI分级进行分析,比较各个因素与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有无相关性。将各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计算每个结节包含危险因素的分值,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截点。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微钙化、极低回声、血流Adler分级Ⅱ~Ⅲ级及VTI 6级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PTC原发灶具备≥2项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2.1%,准确性为88.3%。结论:PTC原发灶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VTI可以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微钙化、极低回声、血流Adler分级Ⅱ~Ⅲ级及VTI 6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超声征象、临床病理特征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5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诊断为TNBC的105例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术前均行常规乳腺超声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腋下淋巴结转移(LNM)组和腋下淋巴结未转移(NLNM)组。比较2组TNBC病灶的超声征象(如肿瘤直径、纵横比、形状、边缘、回声、内部有无血流、有无钙化等)及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绝经状态、体质量指数(BMI)、组织学分级及病理类型等]的差异,探讨TNBC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105例女性TNBC患者,其中LNM组38例,NLNM组67例,年龄25~88(52±12)岁。2组TNBC患者间超声表现,包括肿瘤直径、形态、纵横比、边缘、内部回声、血流、钙化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临床病理特征中组织学分级、BM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NM组肿瘤中高组织学分级(Ⅱ~Ⅲ、Ⅲ级)、BMI<25 kg/m2占比均高于NLNM组(χ2=4.056、5.244,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MI<25 kg/m2是TNBC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0.360,P=0.024)。2组患者在年龄、绝经状态及病理类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未发现TNBC超声征象对腋下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BMI<25 kg/m2对判断TNBC腋下淋巴结转移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结核(CTL)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98例因CTL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每例患者最大淋巴结,对其均行常规超声、弹性成像及病理HE检查,对各项超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淋巴结结核患者均为多发性颈部淋巴结增大或多个淋巴结融合的颈部肿物。对最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判定Ⅰ型31枚,超声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呈类圆形,横纵比0.6~0.9,内部回声较低且不均匀,髓质破坏显著,皮质增厚,血流信号可见且丰富;Ⅱ型35枚,超声表现为淋巴结部分融合呈串珠样,体积较小,横纵比0.5~0.9,内部回声很低且不均匀,边缘不光滑,髓质消失,血流信号极少见,呈条状或短棒状;Ⅲ型19枚:超声表现为淋巴结增生增大显著,形态不规则,横纵比0.4~0.7,内部回声杂乱,内壁不均匀增厚,粗糙不平,伴有高回声的炎性水肿带,可见稀疏血流信号,以静脉血流为主;Ⅳ型13枚,超声表现为淋巴结萎缩,呈长条或椭圆形,横纵比0.3~0.6,内部回声低,血流信号不可见,可见钙化或纤维化灶。Ⅰ型:髓质破坏显著,皮质增厚。Ⅱ型:可见多个典型结核肉芽肿结构,肉芽肿中心无或者仅见微小干酪样坏死区。Ⅲ型:周边为不典型肉芽肿病变,散在朗罕氏细胞,多伴有显微组织增生,中央见大片融合干酪样坏死。Ⅳ型,皮质增厚,可见大片融合干酪样坏死。Ⅰ型、Ⅱ型的病灶硬度介于Ⅲ型与Ⅳ型之间,横纵比较高,Ⅲ型病灶硬度最低,弹性评分最低,横纵比介于Ⅰ型、Ⅱ型及Ⅳ型之间。Ⅳ型病灶硬度最高,弹性评分最高,横纵比较低。不同分型的淋巴结超声弹性评分和横纵比无线性关系(r=0.463,P=0.078)。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在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分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