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评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效果,为加速控制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3月对梅州市8月龄至14岁儿童均实施麻疹疫苗强化接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强化免疫前后目标人群麻疹IgG抗体;并利用全市麻疹病例监测资料,对强化免疫前5年(2004—2008年)和2009年强化免疫后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9年梅州市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8.36%(868 396/882 878),强化免疫后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上升至98.52%(1 067/1 083),预防麻疹显性感染的抗体滴度≥1∶800的比例上升至88.09%(954/1 083),抗体几何均数从1 605.72 mIU/mL上升至5 870.33 mIU/mL,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强化免疫后1年的全市平均发病率为0.06/10万,比强化免疫前5年(2004—2008年)的平均发病率(1.71/10万)明显下降;8月龄至14岁发病率为0.04/10万,比强化免疫前5年的(1.20/10万)明显下降;强化免疫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仅发生3例麻疹,且无暴发疫情。结论在保持较高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实施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对于迅速提高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减少易感人群的比例,控制麻疹的暴发或流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2009年广东省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2009年3—4月广东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的有关数据,为制定达到消除麻疹目标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该次强化免疫对象为广东省内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包括流动儿童),无论既往有无接种史或患病史,1个月内均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通过收集整理广东省MV强化免疫报表数据和现场评估等情况,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省摸底登记8月龄至14周岁儿童共20 437 255人,报告接种数为19 952 519人,报告接种率为97.63%,强化免疫活动前麻疹疫苗调查接种率为71.66%,与强化免疫活动后调查接种率(98.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前儿童家长知晓率为91.86%,活动后期知晓率为9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4.21/10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9年5—12月麻疹发病数较去年同期下降92.59%,麻疹发病率从2008年的16.10/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22/10万。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和良好的组织实施是强化免疫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锦江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09年麻疹监测报告资料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7年锦江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0.09/10万,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为3.69/10万,2009年全区仅有1例麻疹病例,发病率为0.15/10万。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发病数占68.39%。≤14岁发病例数占81.03%。结论 2005-2009年锦江区麻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定仪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42-1443
目的分析长沙县2007-2010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发病情况,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结果 2007-2010年报告麻疹234例,发病人群以8月龄以下婴儿和7岁以上人群、流动人口为主。城区发病显著高于农村(χ2=129.93,P〈0.05),81.2%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发病率呈明显下降(χ2=132.62,P〈0.05)。结论麻疹疫苗常规接种不落实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移民城市麻疹预防控制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麻苗查漏补种与强化免疫干预对儿童和成人麻疹的控制效果。方法比较麻苗查漏补种与强化免疫干预措施前后,儿童和成人麻疹发病率的变化,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年期间累计麻疹发病数为729例,成人发病数占累计发病数的56.10%;未到麻苗初种年龄的8个月龄儿童麻疹发病数占5岁以下年龄组病例数的27.69%。2006-2009年累计对儿童麻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共60 189人,儿童麻疹发病率从干预初期的2006年196.66/10万,下降至2009年的8.55/10万(P0.01)。2005-2009年累计对成人进行麻苗强化免疫干预共697 054人,成人麻疹发病率从干预初期的2005年的13.15/10万下降至2009年的1.57/10万(P0.01)。在未对富士康高危险人群采取干预措施的2005年,职工的麻疹发病率高达50.55/10万;当连续4年对新招聘员工开展麻苗强化免疫干预措施后,至2009年麻疹发病率降至2.61/10万,发病率下降了94.84%(P0.01)。2009年对儿童采取由麻苗查漏补种干预改变为扩大年龄组强化免疫干预后,麻疹发病率由2008年的111.22/10万,下降至2009年的8.55/10万,降幅高达92.31%。采取干预措施前,麻疹发病呈夏季高发,干预后夏季发病高峰消除。结论儿童扩大麻苗强化免疫干预优于查漏补种干预效果;麻苗强化免疫干预是大幅度降低移民城市儿童和成人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持续开展儿童扩大麻苗强化免疫干预和对重点成人麻苗强化免疫干预是达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6.
严友定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39-1341
目的分析安化县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防控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安化县2006-2011年的麻疹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化县2006-2011年共报告麻疹254例。发病高峰期为3-6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88.19%);发病人群主要是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小学生(占90.16%)。无麻疹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98.42%(251/254);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下降(χ2=11.08,P〈0.01)。结论通过强化免疫可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加强对适龄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与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前后的防控效果。方法采用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接种方法,于2004年10月10-25日对贵州省铜仁地区8月龄~6岁的学龄前儿童、12岁以内的在校儿童、13岁以下的辍学儿童进行了麻疹强化免疫,并采用比较流行病学方法,对强化免疫前(2002-2004年)和强化免疫后(2005-2008年)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MV强化后,麻疹发病明显下降,平均发病率由强化前21.11/10万下降为强化后0.7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8,P0.05;RR=21.0),麻疹的发病风险降低了21倍。同时监测发现,麻疹IgG抗体水平明显上升(χ2=31.97,P0.00)。结论 MV强化可有效地控制麻疹发病,是彻底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强化周期应每3~4年进行1次。同时,做好麻疹专报系统监测,及时调整免疫策略,加强常规免疫规划,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发病率从27.49/10万下降到0.22/10万。3~4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的趋势未改变,麻疹发病仍集中在3~7月。初始强化免疫后,各市(州、地)发病率高低受暴发疫情影响较大;2004、2008年两次实施麻疹强化后,次年麻疹暴发发病例数均显著减少,2004年和2005年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P<0.001),2008年和2009年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9,P<0.001)。贵州省麻疹发病人群仍以0~6岁低年龄儿童发病为主,该年龄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7.5%,其中流动儿童发病较高,占27.4%;麻疹病例中无麻苗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病例占较高比例,达58.6%。结论通过实施强化免疫能迅速将麻疹发病率降到一个较低水平,但常规免疫基础薄弱,麻苗常规接种率不高,局部地区麻疹暴发是造成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才能最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云南省西畴县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与常规免疫效果。方法对云南省西畴县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与2002-2009常规免疫效果及前后同期麻疹疫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西畴2008-1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8.69%;2002-2009年常规免疫接种率96.56%。2002-2005年年均发病率为6.53/10万,2008年发病率为2.78/10万,2009年无麻疹病例报告。结论西畴县麻疹免疫高接种率较高,强化免疫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某市麻疹流行规律,以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对该市2005年1月—2007年6月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报告麻疹病例847例,2005年发病率为2.18/10万,2006年发病率为3.14/10万,2007年(1—6月)发病率为14.98/10万。4-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3.83%(710/847);2006年4—6月发病数比2005年4—6月同比增长36.73%,2007年4—6月发病数比2006年4—6月同比增长786.57%。近3年麻疹发病均以农村乡镇为主,累计占93.62%(793/847),显著高于城市的麻疹发病率6.38%(χ2=21.47,P〈0.01)。病例发病年龄为5个月-39岁,以8个月-10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54.43%(461/847);〈8个月及〉20岁者发病率有所上升,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1.33%(96/847)和25.27%(214/847)。结论该市近3年麻疹发病率呈逐年增加,尤以2007年增加特别显著;以农村乡镇人群为主,提示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基础免疫工作并及时复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强化免疫前后2年麻疹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通州区2010年10月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麻疹发病情况。结果通州区2009、2010、2011和2012年麻疹发病数分别为77例、157例、9例和3例;2011~2012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43/10万,比2009~2010年下降了95.34%;麻疹发病仍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3~5月份;地区分布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主,强化免疫后各地区发病率下降均达到了88.02%以上;麻疹发病多为流动人口,主要由8月龄儿童病例和15岁的成人病例组成,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年龄双向移位现象更为明显。结论通州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短期效果显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降低人群易感性,达到快速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根据强化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成人、麻疹常规免疫前儿童和流动人口成为防控麻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开展情况,收集2009与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并对强化免疫接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适龄儿童接种报告接种率98.66%,调查接种率99.21%,各年龄组儿童接种率均在97%以上;2009年与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45/10万和0.53/10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3.73%;发病人群麻疹IgM抗体阳性率2009年80.00%,2010年28.57%。结论2009年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显著,应进一步研究麻疹免疫策略,以适应消除麻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郑霄雁  王镜泉  郑芳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76-2478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疫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州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08和2009年麻疹发病率进行分析,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并深入探讨影响福州市麻疹流行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福州市2008年的麻疹发病数为96例,发病率为1.43/10万;而2009年的麻疹病例数为41例,发病率降至0.61/10万,同比下降57.3%。2008年的麻疹发病高峰出现在5月份,发病率为3.58/100万;而2009年的发病高峰推迟到7月份,发病率降至1.34/100万。与2008年相比,2009年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的县(市)区有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闽侯县、连江县、福清市。而仓山区2009年麻疹发病率反而有所升高。其他县(市)区的麻疹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年麻疹病例以小年龄组(15岁)病例、散居托幼儿童为主。而2009年以大年龄组(≥15岁)病例、家务及待业为主。结论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报告接种率达到预期指标,接种后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近年麻疹流行情况,为2012年前消除麻疹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广西2005-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05-2009年广西平均麻疹发病率为1.96/10万(2005年3.45/10万、2009年0.23/10万)。历年的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上半年,分别在每年的2月上旬至5月中旬之间。2005-2008年间每年全自治区77.98%的县(市、区)有病例报告,2009年则为40.37%,发病率大于5/10万的地区主要为市辖区和山区两种类型的县区。病例男女之比为1∶0.67;发病以低年龄组为主,2005-2009年1-14岁儿童麻疹发病数占总病例数82.30%,其中8月龄至7岁儿童的比例为54.96%。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较高,为24.78%。麻疹病例的疫苗免疫1剂次为19.6%,2剂次以上占5.3%,未免疫者占41.5%,免疫史不详占33.6%,其中8-11月龄婴儿病例未免疫者2006年以来每年均在71.4%以上;1-3岁儿童病例未免疫者平均为43.2%。结论广西2005-2009年间麻疹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病例主要见于城郊结合部和山区,发病仍以低年龄儿童为主,同时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比较大的比重,提示城郊结合部和山区是广西控制麻疹的重点地区,应加强对该地区免疫规划目标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进一步提高8月龄儿童初始免疫的及时性和接种率以及2剂次MV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加强流动儿童中目标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切实提高接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7—2009年汕头市龙湖区麻疹发病情况,为预防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09年汕头市龙湖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龙湖区免疫规划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70例,平均发病率为13.31/10万,其中各年份发病率分别为30.29/10万,6.98/10万、2.76/10万、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总发病高峰为6—11月份(70.59%,120/170);2~6岁发病数最多,占28.82%(49/170),0~8月龄及14岁以上患者分别占12.94%(22/170)、22.35%(38/170);病例中流动人口最多,占62.35%(106/170)。170例中,完成麻疹疫苗全程免疫的5例,占2.94%,未完成全程免疫患者27例,占15.88%,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63例,占37.06%,免疫史不详的75例,占44.12%。结论人口频繁流动,免疫接种率低下是麻疹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应提高麻疹免疫接种质量,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尤其应加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麻疹免疫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保山市2轮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为该市尽早消除麻疹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利用保山市2008、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调查接种率,麻疹发病情况,2009、2010年麻疹IgG抗体水平调查和法定麻疹报告系统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率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并用趋势检验对麻疹发病率、抗体阳性率趋势变化进行分析,检验水准均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保山市强化免疫报告、调查接种率均在98%以上;2轮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水平较第1轮强化免疫后得到明显提高(χ2=55.943,P<0.001),人群抗体阳性率达95.02%,且随着年龄段的增长,抗体阳性率无变化(rs=0.500,P>0.05);同时,麻疹发病率由2007、2008年的平均发病率5.99/10万下降至2009年的1.08/10万、2010年的0.12/10万,发病率分别下降了81.97%、98.00%,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无麻疹病例报告。结论 2轮强化免疫后,保山市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该市尽早消除麻疹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南京市强化免疫前后麻疹的发病趋势及其流行病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京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08、2009和2010年麻疹发病率进行分析,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探讨影响麻疹流行特征的相关因素。结果南京市2008、2009、2010年麻疹发病数分别为382例、478例和44例。发病率为4.94/10万、6.34/10万和0.61/10万。2010年麻疹发病率比上两年分别下降87.65%、90.37%。麻疹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发病率分别为2.41/10万、4.27/10万和0.21/10万,7、8、9月麻疹发病会增加。麻疹发病以﹤8月龄的散居儿童和≥15岁的服务业、学生、工人为主。2010年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的县(市)区有下关(100%)、高淳(100%)、建邺(96.58%)和雨花(96.44%)。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降低人群的易感性,达到快速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60-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60-2013年高县累计报告乙脑629例,死亡57例,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0/10万和0.25/10万,1972-2013年各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2,P〈0.01)。疫苗使用前期,发生3次暴发流行,总发病率为5.56/10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趋势χ2=77.22,P〈0.01);疫苗使用初期,总发病率为2.23/10万,与疫苗使用前期相比,发病下降71.82%,总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14.82,P〈0.01);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总发病率为1.73/10万,1990-1994年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发病率下降7.18%;规范门诊接种期,总发病率为1.04/10万,2004-2013年与冷链运转期相比,发病率下降20.44%。发病高峰在8-9月,占病例总数的75.83%。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64.39%。男女性别比为1.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0,P〈0.01)。发病最多的是散居儿童,其次是托幼儿童和学生,共占病例总数的85.85%。结论高县乙脑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发病高于女性,7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玉溪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溪市2003—2005年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玉溪市2003—2005年麻疹发病212例,年均发病率3.3/10万。流动人口和该地人口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9,P<0.01),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2月份至次年5月是麻疹高发季节,发病以散居形式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7.08%;发病年龄以9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7.36%。结论玉溪市麻疹控制在低发病水平,但麻疹疫情呈现反复性和波动性。提示流动人口麻疹发病是当前该市全面有效控制麻疹的工作重点,对外来流动儿童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同时加强对薄弱地区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才能控制和最终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丹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卫建  丁彧  杭纪红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45-2746
[目的]了解丹阳市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总结麻疹控制经验。[方法]对丹阳市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数据和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发病率为12.4/10万,为20年内历史最高水平。本地人口中麻疹发病以15岁以上成人为主,占71.4%(30/42),流动人口中麻疹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8.2%(30/34),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每5~10年对50岁以下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麻疹主动监测、做好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应急接种工作,是今后控制麻疹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