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常腰椎及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椎间小关节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及腰椎退行性滑脱与椎间小关节角度关系。方法采用CT扫描。正常组:测量10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每10岁为一年龄组,男女性别各区分5组;腰椎滑脱组39例,均为L4椎体Ⅰ°滑脱;腰椎间小关节偏矢状位无明确腰椎滑脱患者5例。结果(1)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2)正常组相同腰椎节段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正常组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呈负相关,从L1-2至L5-S1水平,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角度有逐渐减小或与矢状面的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正常人L1-2~L3-4椎间小关节角度偏矢状面,L4-5~L5-S1椎间小关节角度更偏冠状面;成年人腰椎间小关节角度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椎间小关节偏矢状面与腰椎退行性滑脱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对椎间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椎间关节阻滞相比较,以探讨其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B组采用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史阻滞。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B组疗效明显好于A组(P〈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对椎间关节综合征都有良好疗效,而椎间关节阻滞复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刘太运  王琳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15-116
目的研究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患者腰椎小关节进行CT扫描,采用骨窗与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CT表现:椎小关节肥大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真空征,关节囊钙化,骨性关节面硬化囊性变,并发侧隐窝狭窄,同时并存椎间盘突出,许莫氏结节。结论CT图像能够清楚显示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进一步提高了腰腿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在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8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若为中央型或后外侧型巨大突出者,经椎后小关节内侧缘穿刺到突出的髓核内。穿刺成功后注射2%利多卡因3ml为试验量,观察15min后无腰麻迹象,缓慢注入胶原酶600U+生理盐水0.5ml;若为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外突出者,旁开脊椎正中线经小关节外缘穿刺到突出的髓核内,穿刺成功后,同上述。结果本组效果优8例,良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77.8%(14/18例),有效率为100%。其中结果优中有2例患者,术后1个月做CT检查,突出物均明显地缩小70%。结论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疗效确切、患者创伤和痛苦小等优点,但有一定的风险,要谨慎小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灸推拿对颈胸段椎小关节错缝治疗效果。方法按照以1:1比例随机分为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颈胸段椎小关节错缝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接受"芬必得"药物治疗及针灸推拿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治疗颈胸段椎小关节错缝效果突出,有助于改善患者颈胸段椎小关节错缝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98例,分为2组,第1组44例进行标准开窗,髓核摘除术,第2组54例同时行侧隐窝及同水平椎间孔扩大术,结果:随访3-7年,第1组中有21例重新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腿部症状,占48%,第2组中有9例出现症状,占17%,8例X线腰椎侧位片与术前比较,所有摘除髓核的间隙均变窄,并有小关节突的增生,椎间孔变狭窄。结论:髓核摘除术后,由于腰椎应力改变,腰椎关节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与同水平椎间孔)是引起腰腿部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孔鸣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148-148
目的:探讨CT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0例椎小关节退变病例的临床、CT诊断进行分析。结果:180例CT能清晰地显示腰椎小关节毛糙、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腔内“真空征”、关节脱位及伴有椎间盘突出变性、椎体滑脱等征象。结论:CT对发现椎小关节的改变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1933年Ghormley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1]。但一直未引起临床及X线工作者的重视。本病例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中老年患者有严重的肩背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并能排除外伤、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脊椎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因素。X线脊椎正、侧、双斜位检查对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显示、诊断做到简便、易行。X线表现为:上关节小面增生、椎小关节间隙改变、椎小关节半脱位、椎小关节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9.
1933年Ghormley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1].但一直未引起临床及X线工作者的重视.本病例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中老年患者有严重的肩背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并能排除外伤、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脊椎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因素.X线脊椎正、侧、双斜位检查对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显示、诊断做到简便、易行.X线表现为上关节小面增生、椎小关节间隙改变、椎小关节半脱位、椎小关节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内外开窗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突出位于椎间孔内,采用经关节内侧扩大开窗法予以摘除,突出位于椎间孔外,采用经关节突内外联合开窗法予以摘除。结果:8例患者均得到1~3年随访,效果均为优。结论:采用经关节突内外开窗法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地处理位于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外的突出物,此法入路方便、快捷,不需切除过多的小关节及峡部,可充分暴露病变区域的组织结构,减压彻底,术后效果优良,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1.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测量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通过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下颈椎置入螺钉以侧块中点稍内为钻孔进针点,选择进针方向在水平面外倾20°,矢状面上斜40°进针,植入骨屑,选择合适孔距的钢板和螺钉,拧入螺钉使钢板固定伤段颈椎。结果50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6例完全瘫者躯干感觉部分恢复,43例不全瘫者JOA评分为13~17分,1例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下颈椎侧块螺钉置入时应根据不同患者、不同椎体术前测量的关节突关节倾角决定置入侧块螺钉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三维角度与单节段同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单节段腰间盘突出患者105例,选取同期无腰椎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 组。采用CT及X线测定腰椎3个平面L3~S1关节突角度。随后采用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等级分为3组对比滑脱程度。结果:在横断面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 对照组(P <0.05),且关节突角更偏矢状位。在冠状位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两侧关节突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且小关节角更偏竖直位。在矢状位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更偏水平 位(P <0.0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出(Ⅱ~Ⅳ度),按照关节突关节的突出等级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3组,各组间突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关节突角度与突出程度具有相关性(r=0.755,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角度与单节段同水平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使用轴面CT,扫描并测量了一组正常人及一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L_(3-4)、L_(4-5)、L_(5-)S_1三个节段的小关节面角。结果显示: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小关节面退变明显,而且小关节面角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从而认为矢向排列的小关节面是导致滑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不对称性与颈椎退变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12月从茂名市人民医院病案室中查找到60例住院治疗的C4-5椎体滑脱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从体检资料库中寻查到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体检无颈椎疾患的人员66名作为对照组,对住院号、X线号以及MRI号进行登记筛查,调阅其影像资料及病例资料,进行测量记录。结果观察组中C4和C5椎体右侧和左侧的小关节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4、C5小关节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3、C6小关节角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小关节不对称性对颈椎退变程度有明显影响,其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愉  蒋敏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2):135-137,141
目的探讨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在早期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7例L4-5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均进行MRI检查,并根据其椎间盘突出类型分为中央型、旁侧型,例数分别为41例、56例。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腰椎MRI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MRI测量观察组和对照组L4-5节段左关节突角度值(α)和右关节突关节角度值(β),最终角度值为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度值平均值,关节突夹角差值γ=|α-β|,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判断标准为γ≥10°,比较两组L4-5节段α、β、γ值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分型L4-5节段α、β、γ值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α值大于对照组(P<0.05),β值小于对照组(P<0.05),γ值大于对照组(P<0.05),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旁侧型α值大于中央型(P<0.05),β值与中央型无显著差异(P<0.05),γ值及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发生率均大于中央型(P<0.05)。结论 MRI测量腰椎关节突角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诊断具有指导作用,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和康复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