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三维角度与单节段同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单节段腰间盘突出患者105例,选取同期无腰椎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 组。采用CT及X线测定腰椎3个平面L3~S1关节突角度。随后采用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等级分为3组对比滑脱程度。结果:在横断面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 对照组(P <0.05),且关节突角更偏矢状位。在冠状位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两侧关节突不对称比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且小关节角更偏竖直位。在矢状位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更偏水平 位(P <0.05)。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出(Ⅱ~Ⅳ度),按照关节突关节的突出等级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3组,各组间突出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腰椎间盘突出 患者关节突角度与突出程度具有相关性(r=0.755,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角度与单节段同水平腰椎间盘突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及关节突关节角度变化的关系,为诊断及预防LDH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诊治的LDH患者65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体检时腰椎MRI提示腰椎正常)70例为对照组。测算并比较MRI与CT对观察组中各关节突关节角度的测量情况,比较两组L_(3~4)、L_(4~5)、L_5~S_1节段腰椎左、右关节突关节角度(α、β)值、∣α-β∣及两组腰椎两侧L_(3~4)、L_(4~5)、L_5~S_1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情况。结果:MRI与CT对观察组中各关节突关节角度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_(3~4)节段,两组的α、β值、∣α-β∣及FT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_(4~5)、L_5~S_1节段,观察组的α值均小于对照组,β、∣α-β∣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_(4~5)、L_5~S_1节段,观察组的FT发生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适用于LDH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的测量,而LDH的发生与关节突关节角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结构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不同结构参数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82例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28例正常人X线和CT影像资料,测量和比较不同节段和不同程度突出患者腰椎曲度、腰骶角、L5S1椎间盘高度、L5椎体高度和腰骶关节突关节角。结果:L5S1突出组、L4/5突出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腰骶角以及三组L5椎体高度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间盘高度方面,L5S1突出组、膨出组和L4/5突出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L5S1突出组、膨出组之间以及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P<0.05)。腰椎曲度方面L5S1突出组、膨出组、L4/5突出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间盘改变组和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腰骶角及生理曲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L4/5突出组R=-0.538,P=0.05;L5S1突出组R=-0.610,P<0.01。膨出组R=-0.557,P=0.007。间盘改变组和对照组的腰骶角、生理曲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的关节突关节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共同表现是腰椎生理曲度的减小,但L5S1的病变更易出现腰骶角的改变;腰骶关节突关节虽有增生、硬化等改变,但其角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腰椎活动度、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弯、右弯角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JOA评分,改善腰椎活动度,降低疼痛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腰椎牵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结构参数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间盘镜技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结构参数、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腰骶角小于术前,L5/S1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L2~3关节突关节角,L3~4关节突关节角,L4~5关节突关节角大于术前,观察组腰骶角小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L2~3关节突关节角,L3~4关节突关节角,L4~5关节突关节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流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腰椎峡部骨性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n HB  Zheng XH  Chen ZG  Dai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1-1054
目的 了解腰椎后外侧部骨性结构变化特点,为峡部外缘入路摘除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30侧湿性成人腰椎标本上测量:(1)峡部外缘至中线的距离;(2)椎体腰部外缘面至后正中线的距离;(3)峡腰距;(4)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5)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6)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并分析其随腰椎序列变化的规律.结果 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在下腰椎,代表"手术窗"横向径线的峡腰距在L5减少为0.32 cm(P<0.05);纵向径线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和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亦递减,在L5-S1分别为0.17 cm和0.46 cm(P<0.05),造成"手术窗"外口缩窄.而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渐增加,由L1-2的-0.20cm增至L5-S1的0.86 cm(P<0.05),关节突渐上移覆盖了间盘平面.结论 从L1-L2至L4-S1,峡部外缘入路显露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时,需要切除的峡部外缘、横突根部、椎弓根下部、关节突关节上部的骨量递增;在L5-S1采取峡部外缘入路时可能造成上述部位的骨量切除过多而致术后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抽取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岁)45例为突出组,其中L3~L4突出2例,L4~L5突出25例,L5~S1突出10例,L4~L5和L5~S1两处突出8例。以随机抽取正常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产I'can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L2~L4正位BMD值进行对比。结果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BMD值[(0.90±0.63)g/cm2]要低于正常体检组[(1.77±0.64)g/cm2],差异有显著性(t=2.90,P<0.05)。结论腰椎BMD降低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缓解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4例,对脊柱各种运动的作用肌进行肌力训练,每周3次,每次90 min,时间6个月;对照组23例,自然发展不做针对性肌肉训练。试验结束后对2组病人的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训练后实验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提高(t=2.83,P<0.05),而对照组试验前后腰椎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0.93,P>0.05)。训练后实验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87,P<0.05)。训练结束后随访半年,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23,P<0.05)。结论肌力训练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方向性及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完整骨骼标本18具,男性12具,女性6具。用万能角度尺手工和CT图像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数值。结果:从L1-L5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值逐渐增大,由相对矢状位渐变为相对冠状位。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用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腰椎关节突关节角从L1-L5逐渐增大,适应了正常人体下腰椎活动较上腰椎大的需要,可能是下腰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 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 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MRI与CT在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差异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展开研究,均行CT检查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游离的诊断准确率均达到100.0%,明显高于CT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总检出率为94.8%(55/58),明显高于对照组70.7%(4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MRI在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更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更大,但CT检查同样有其自身优点,临床可结合实际选择合适检查方法,并将两种方法积极结合,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并比较CT与MRI对于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性。方法从2011年1月到2013年3月,选取我院被诊断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的病患共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病患通过MRI确定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阳性检出率;对照组病患通过CT确定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阳性检出率。对比两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I度检出率为36.59%(15/41),阳性检出率为97.56%(40/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95%(9/41),75.61%(31/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漏诊率为2.44%(1/41)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4.39%(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I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显著,并且MRI可明显减低漏诊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腰椎CT表现特点,减少AS的漏诊率,协助临床诊断。方法56例以腰间盘突出复查二次以上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检查,主要观察腰椎椎小关节CT影像改变,8例可疑AS患者行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类风湿因子等项检查,并均行骶髂关节CT对比。结果通过对腰椎CT图像细致分析,56例患者中6例腰间盘轻度突出,2例腰间盘重度突出;发现8例AS,人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B27)5例为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且2例腰椎CT椎小关节改变重于骶髂关节。结论AS主要以累及骶髂关节为主.但合并腰间盘突出病人或首诊腰椎CT检查并未引起重视,常常漏诊。本文主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腰椎AS影像分析.减少AS的误诊及漏诊,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补中益气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TLIF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周末、1个月末、3个月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下肢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量表评价腰椎疼痛程度。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末、1个月末和3个月末,两组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各观察点VAS评分和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TLIF治疗相比,腰椎后路TLIF联合补中益气汤能明显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及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收集来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5例,手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证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28例,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7例,对照手术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检出准确率,比较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诊断阳性诊断,分析两者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鉴别价值。结果在椎间盘膨出、脱出、影出、游离及结节上,MRI和CT检出率无差异(P0.05),在椎间盘突出及合计上,MRI检测结果显著高于CT(P0.05);CT在钙化、积气的诊断上显著优于MRI(P0.01),MRI在椎间盘变性、硬脊膜受压、脊髓变性的阳性率优于CT(P0.05),两者在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上无差异(P0.05);在髓核异位、巨大突出、后缘锐角、边界模糊上,CT在RLDH的阳性率分别为78%、82%、42%、75%,在LDH的阳性率分别为8%、13%、10%、32%,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髓核异位、低信号带、后缘不规则、椎间盘变性上,MRI在RLDH的阳性率分别为89%、21%、85%、82%,在LDH的阳性率分别为5%、0%、21%、56%,存在差异(P0.05)。结论两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有各自的优点,CT观察突出的腰椎间盘位置、形态、密度有优势,MRI清晰显示出椎管内构造。  相似文献   

16.
王利民  戴冠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073-2074,2076
目的:分析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的模式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改善作用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56例经门诊非手术治疗并治愈和显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采用医院社区防治一体化的模式进行腰部防护的社区健教和腰腹肌肌力训练指导,对照组仅进行腰部防护的社区健教。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估标准,对治疗后6和12个月进行腰椎功能评定并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时腰椎功能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干预组治疗后6和12个月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进行腰腹肌力量训练能提高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因素的逐步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的临床及解剖影响因素,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病人142例和正常对照组74例,采用MRI检查,量化分析年龄、劳动强度、外伤史、身高/体重比值、腰椎最大力矩、腰椎节段两相邻椎体轴线夹角、腰椎间盘变性程度、关节突关节形态和方位、腰大肌横断面积等10项可能相关指标,采用PEMS软件,用Bayes法逐步判断分析,建立判别函数,找出与腰椎间盘突出关系最密切的因素。结果 从判别函数式可知,在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的多个因素中,只与年龄、腰椎力矩、关节突关节面夹角、腰大肌 横断面积、椎间盘变性程度、劳动强度和身高/体重比值7个因素有关,而身高/体重比值、劳动强度、腰大肌横断面积与腰椎间盘突出关系最密切。结论 体重过大、劳动强度增大、双侧腰大肌不对称是腰椎间盘突出关系最密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以椎间孔针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P2〗方法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醋氯芬酸肠溶片口服以及艾灸、低频脉冲电和红外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椎间孔针治疗,共治疗14 d。观察两组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腰腿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椎间孔针治疗可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姜文 《医学综述》2013,19(5):931-932
目的探讨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分析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牵引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组)4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u=31.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