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是否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并为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依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以及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比较输血治疗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输血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0 mL,占平均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0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但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血红蛋白量(hemoglobin,Hb)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参数与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例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CT、MRI等资料.测量术前颈椎Cobb角,纵向距离指数(LDI),手术区域头侧与尾侧节段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颈椎前凸顶点到C2~C7连线的垂直距离.术后脊髓漂移程度用平均脊髓前间隙(ACS)表示,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患者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S/C)和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密切相关(R2=0.98).结论 测量颈椎管狭窄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前手术区域头侧节段狭窄处椎管与脊髓矢状径的比值,对预测术后脊髓漂移程度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68例高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按照椎弓根入路不同分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填充量以及X线放射次数明显低于B组,A组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手术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且两组术前及术后24h、6、12个月的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胸腰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结论:两种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疗效确切,单侧入路患者手术时间更短,X线放射次数少,双侧入路患者的手术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4.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伸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41椎,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60~92岁,平均(75.7±7.3)岁。过伸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5例41椎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85 min,平均(35.0±14.1)min。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8~9 mL,平均为(4.6±1.6)mL。患者PVP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安全可行,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腰骶椎结核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骶椎结核45例.其中,单纯病灶清除8例,病灶清除加植骨10例,病灶清除加自体骨植骨及内固定27例.术前常规支持和正规抗结核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血沉、下腰痛缓解和神经恢复情况,摄X线平片及CT了解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等情况.结果 45例患者经5~28个月随访,无结核病变复发,植骨全部融合,愈合时间4~6个月.结论 有效的抗结核是治疗结核的前提,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一种新型的脊柱微创技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侧置入扩张器,扩张复位骨折椎体,向形成的椎体空腔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恢复椎体高度,解除和缓解腰背疼痛的目的.PKP手术需要运用扩张器复位椎体,形成可注入骨水泥的空腔,因此近年来椎体内复位扩张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笔者对目前椎体内复位扩张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Endobutton钢板弹性固定对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0—2012-04进行Endobutton钢板弹性固定治疗的28例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资料。于术后早期、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内侧关节间隙(MW)。记录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功能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时AOFAS评分(92.4±2.66)分较术后3个月时(85.3±3.52)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末次随访时(93.2±2.2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TBCS、TBOL及M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button钢板弹性固定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具有功能恢复快的优点,是一种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测量:内外翻成角0°~5°(1.9°±1.7°);前后成角0°~10°(4.3°±2.6°);内外旋0°~10°(5.5°±2.6°);下肢缩短0~1.5(0.4±0.5)cm.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在破骨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破骨细胞中CFTR表达,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含有GFP的CFTR超表达载体,应用流式技术分析CFTR超表达后对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中Fas/FasL的表达。结果 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人破骨细胞中有CFTR的表达。CFTR高表达后,破骨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表达也明显升高。结论 CFTR可通过促进Fas/FasL的高表达,进而促进破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