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活性内皮细胞的冷冻保存角膜和使用Optisol中期保存液的新鲜角膜应用于直径小于3mm角膜组织缺损的周边角膜穿孔伤病人,行急诊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效果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周边角膜穿孔,在本院急诊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10例(10眼),角膜穿孔范围均小于3mm,其中使用冷冻保存角膜6例(6眼),使用新鲜角膜4例(4眼)。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眼球完整性得以保持,术后前房形成良好,其中冷冻保存角膜组5眼及新鲜角膜组3眼术后随访6个月角膜保持透明,冷冻角膜及新鲜角膜组各有1眼发生术后混浊,新生血管长入。结论:无活性内皮细胞的冷冻保存角膜和新鲜角膜均可用于角膜穿孔伤患者的急诊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效果相近,可不行二次光学角膜移植手术,保持角膜的透明。冷冻保存角膜满足了急诊手术的需要,也缓解了新鲜角膜紧缺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完全去除病变的角膜基质组织直至暴露后弹力层,再移植供体角膜组织的手术方法,适用于所有未累及后弹力层和内皮的角膜疾病[1]。深板层角膜移植既是一种治疗又是一种复明手术,该手术具有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两者的缺点,由于该手术方式为一项新技术,为角膜盲患者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对临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手术的成功与术后护理配合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行深板层角膜移植15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6例17眼,其中圆锥角膜2例3眼,角膜斑翳3例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疗效。方法对8l例患者(83眼)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记录所有手术眼角膜移植术前、后视力并观察角膜移植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83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P〈0.01)。随访期内83眼手术中79眼角膜植片透明。术后17眼出现移植排斥反应,8眼复发感染,4眼继发性青光眼。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主要方法,其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4.
大植片穿透角膜移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宏健  林赛萍 《宁波医学》2000,12(11):507-509
目的 探讨穿透性大植片角膜移植治疗角膜大病灶的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9mm直径的角膜移植片行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病11例(11只眼),并与6~7mm直径角膜移植组15例(15眼)进行对照。结果 两组角膜透明率均为100%;裸眼视力≥0.5者大植片组有8组(占72.7%),小植片组有5眼(占33.3%),大植片组视力恢复优于小植片组(P〈0.05)。术后12个月角膜散光的发生率大植片组较小植片组低(P〈0.05)。大角膜植片并不增加排斥反应的治疗难度。结论 治疗角膜病变范围较大的角膜病患者,采用〉9mm直径的角膜植片行角移植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冀状胬肉及角膜皮样瘤的疗效,我们对17例(17只眼)冀状胬肉患者及5例(5只眼)角膜皮样瘤患者进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术后随访1~4年,冀状胬肉组和角膜皮样瘤组植片透明率分别为82.4%及100%,冀状胬肉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7.6%,角膜皮样瘤组无一例发生排斥反应,所有病例角膜中央厚度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角膜散光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坏死性角膜基质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坏死性角膜基质炎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坏死性角膜基质炎21例(21眼),临床观察3~23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19眼(90.48%),发生排斥反应3眼(14.29%),复发1例(4.76%)。植片透明21眼,透明率为100%。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具有清除病灶彻底、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无内眼手术并发症等优点,是治疗坏死性角膜基质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角膜穿孔后粘连性角膜白斑的治疗效果与体会。方法: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后粘连性角膜白斑11例11眼,观察手术后的眼球保留、移植片透明性、术后视力等指标。结果:手术后观察3月-8年,11例11眼的眼球全部得到保留;8眼移植片透明(72.7%),3眼移植片部分透明(27-3%);9眼视力提高,7眼获得0.05以上的视力。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穿孔后粘连性角膜白斑的有效方法;良好的麻醉、多种措施防止术中眼内容脱出,合理的手术设计和粘弹剂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角膜穿孔后粘连性角膜白斑的治疗效果与体会.方法: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后粘连性角膜白斑11例11眼.观察手术后的眼球保留、移植片透明性、术后视力等指标.结果:手术后观察3月-8年,11例11眼的眼球全部得到保留;8眼移植片透明(72.7%),3眼移植片部分透明(27.3%);9眼视力提高,7眼获得0.05以上的视力.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穿孔后粘连性角膜白斑的有效方法:良好的麻醉,多种措施防止术中眼内容脱出,合理的手术设计和粘弹剂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兔角膜深低温保存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优选出的6种深低温保存方法应用于兔眼穿通性角膜移植动物实验。用深低温保存8~78天的兔角膜对47只兔眼做了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后3周植片透明为31/35,有17眼术后3个月、7眼术后10个月、4眼术后1年以上植片仍保持透明。结果表明,简易法深低温长期保存兔角膜可成功的用于穿通性角膜移植。  相似文献   

10.
自愿捐献模式下的角膜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自愿捐献模式下角膜移植在本院的开展情况。方法:56眼实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5眼实行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移植手术联合其他手术20眼。结果:本组疾病分布情况与其他地方开展角膜移植的早期相类似,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最终移植成功率与其他作者的结果相似,总移植成功率达到80.2%,其中常规组(53眼)成功率90.6%,高危组(28眼)60.7%(P〈0.01)。脱残29眼,脱盲32眼,保住眼球20眼。继发青光眼3例,并发性白内障3例。角膜白斑(47/81)是角膜移植的主要适应证。结论:自愿捐献模式下本院的角膜移植水平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联合视功能训练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视功能恢复的影响 ,探讨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6例 ( 72眼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或双腔注吸术 ,掌握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选择适宜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术中一期后囊膜撕开 ,术后及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术后随访 2年以上。结果 :术后 2年 ,矫正视力≥ 0 .3者 5 5眼 ( 76.4% ) ,具有融合功能者 2 4例 ( 4 2 .9% ) ,具有立体视觉者 2 2例 ( 39.3% )。中央视轴区透明者 65眼( 90 .3% ) ,后囊及玻璃体前界膜增殖膜形成者 7眼 ( 9.7% )。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时机、术式选择恰当 ,术后配合视功能训练可获得较满意的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LatetreatmentofalkalichemicalburnofocularanteriorsegmentXieLixin谢立信,DongXiaoguang董晓光,HuLongji胡隆基,CaoJing曹景andYaoZhan姚瞻Object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油保存角膜治疗角膜穿孔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角膜穿孔患者,使用甘油保存的角膜材料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观察3~6个月。结果:18例患者15例保持角膜透明,3例角膜出现排斥反应而发生植片混浊或融解。结论:小范围角膜穿孔者,使用甘油保存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大规模复明行动中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对496例(496眼)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天裸眼视力达0.3以上者440眼,术后7天裸眼视力达0.3以上者464眼。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简便、有效、经济、安全,适合在大规模复明行动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陆融  陈敏亚  林菁  赵伟 《当代医学》2022,28(3):90-93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50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7例(158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超声组和联合组,各79眼.超声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眼压、前房角开放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眼外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救治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手术治疗2.5~12岁儿童穿孔性眼外伤36例(37眼)。包括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眼内异物、视网膜脱离等。结果 37眼患者术后,36(97.30%)只眼一次性手术治愈,其中视力提高者31(83.78%)只眼,1眼因视网膜脱离,经二次膜剥离,气-液交换后硅油填充,视网膜仍不复位最终成为硅油依赖而失败。所有患者均随访2~6个月。其中光感~0.1者13(35.14%)眼,0.1~0.3者12(32.43%)眼,0.3以上的6(16.22%)眼,视力不变者5(13.51%)眼,1(2.70%)眼视力下降。结论经过恰当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相应的治疗措施,大多数儿童复杂性眼外伤视功能可得到相当程度的挽救,少部分儿童可以达到脱盲、脱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12例12只眼作了分析。术后随访3~20个月,裸眼视力≥0.3者10只眼,占83.3%,矫正视力≥0.3者11只眼,占91.7%。脱盲率达100%,脱残率达91.7%。主要术后并发症是角膜内皮水肿、葡萄膜反应、后发障及瞳孔夹持。并对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探究影响其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浠水县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85例(92眼),依据WHO 2003《盲及视力损害分类标准》,将术后100 d最佳矫正视力<0.3 D的患眼设为视力损伤组,其余设为视力正常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近视时间、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玻璃体后脱离、术后并发症,术后15 d、100 d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和黄斑区检查等情况,对单因素得到的可疑因素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5 d裸眼视力,58眼(63.04%)<0.3 D,34眼(36.96%)≥0.3 D;最佳矫正视力,44眼(47.83%)<0.3 D,48眼(52.17%)≥0.3 D。术后100 d裸眼视力,42眼(45.65%)<0.3 D,50眼(54.35%)≥0.3 D;最佳矫正视力,30眼(32.61%)<0.3 D,62眼(67.39%)≥0.3 D。至随访结束,出现6眼晶状体后囊膜Ⅰ级(Odrich分级)浑浊,给予YAG激光治疗后均可见眼底;92眼术后眼底和黄斑区检查发现均有高度近似眼底变化,其中32眼黄斑病变,15眼漆裂纹,12眼Fuchs斑,8眼裂孔,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7眼劈裂,4眼前膜,1眼出血。单因数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近视时间、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玻璃体后脱离、角膜屈光度、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可疑因素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眼轴长度(≥30 mm)、角膜散光度(≥1.30 D)、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合并黄斑病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眼轴长度≥30 mm、角膜散光度≥1.30 D、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合并黄斑病均能降低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疗效,治疗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复杂性角膜穿通伤的联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性角膜穿通伤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本院近 3年来收住院的复杂性角膜穿通伤病人 96例 (96只眼 )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 72例作联合手术 ,另 2 4例作分期手术。将两组病例术后平均 1 8.5个月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术后 3个月至 3年 (平均 1 8.5个月 )的随访 ,联合手术组术后矫正视力大于 0 .1者 61例 ,占 84.7% ,大于 0 .3者共 49例 ,占 68.1 %。 1 2例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其他手术的病人 ,其移植片保持透明共 1 1例 ,透明成功率为 91 .7%。分期手术组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 .1及 0 .3者分别为 1 9例及 1 1例 ,分别占 79.2 %及 45 .8%。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①联合手术可使复杂性角膜穿通伤病人尽快恢复或提高视力 ,缩短了疗程。②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比较术后视力无显著性差异 ,鉴于前者具有其他优点 ,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③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应用 ,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 ,提高了球内异物的摘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和体会。方法:对61例(7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记录眼轴长度,轴长≤29mm的51眼为A组,>29mm的27眼(34.6%)为B组,术后记录视力,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术后视力(包括纠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个月视力0.3以上者达73.1%,其A组42眼(82.4%),B组15眼(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手术方式,尤其适合在基层开展。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眼轴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