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2.
吴老年逾古稀,杏林耕耘50多年,学验俱丰,兹就诊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经验简介如下:1 病因病机“乙肝”古无此病名,其临床症状散见于“黄疸”、“胁痛”、“湿阻”、“虚损”诸篇。吴老基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医理,认为“乙肝”患者,气虚为本,湿热疫毒为标,病变可涉及诸脏,但以肝、胆、脾、肾为主。吴老认为元气不足是感邪之基础,加之湿邪缠绵,与热搏结,如油混面,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名老中医邹燕勤教授善用中医中药治疗肾脏病,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治疗有独特见解.她认为,乙肝相关性肾炎起病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脾胃虚弱、情志不舒、饮食不洁、感染湿热毒邪有关.病位主要在肝、肾,与脾相关,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以肝肾不足为本,湿热、瘀毒为标.治疗上应扶正祛邪,扶正不离肝、脾、肾,祛邪兼顾湿、瘀、毒.  相似文献   

4.
“乙肝”是当前威胁人民健康的一大顽症。而目前对“乙肝”尚无具有肯定疗效的药物。笔者几年来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粗陈管见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 ,多因感受湿热、疫毒及饮食失当所致。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 ,疫毒久留 ,薰蒸肝胆 ,困阻脾胃 ,阻滞经络 ,以致余邪未尽 ,热毒残留 ,肝郁血瘀 ,脾虚血亏 ,正气不足 ,最终脾病及肾 ,导致肝肾阴亏或脾肾阳虚等。2 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病变阶段 ,论治如下 :2 1 湿热薰蒸 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如橘 ,发热 ,口苦而干 ,尿黄短 ,胸闷腹胀 ,胁痛倦怠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拟清热…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认为多因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虚邪恋,日久而致气滞血瘀,阴阳失调,瘀血阻络而成瘢瘕积聚结与胁下所致。近年来,众多实验证明通过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能有效阻断肝硬化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文献报道纯中  相似文献   

6.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根据活动期AS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认为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AS活动期的主要病机。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六淫病邪形成毒邪,热毒郁而不化,脏腑积热,内蕴伏毒;毒邪未除,湿热伤阴,阴液亏虚;热毒炽盛,血为热灼,必致瘀热,湿为热灼,痰瘀痹阻,痰瘀毒互结骨节均引起活动期AS。   相似文献   

7.
赵涛 《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75-376
目的研究肝病的发病机理与辨证分型,利用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肝病.方法研究近年来几个有关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实质,分析HBeAg阳性与肝病发病的原因.结果慢性肝炎大多数是肝部因受痰邪、湿热疫毒之邪所侵而引发的,发生病变的实质是本为虚,标为实.在治疗时有一定的针对性,治疗效果会更明显.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肝病具有较强的疗效,对于肝病的治疗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风湿病。金明秀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以毒邪为患,毒邪侵袭或损伤经络,导致经脉痹阻不通。其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血痹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亏虚,毒邪痹阻为病机特点。急性期治疗以清热祛湿化痰活血排毒为大法,慢性缓解期以伏毒内蕴为基本病机,以补益脾肾、化浊解毒为主要治则。遵循以上治则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痹的关系进行论述,从毒、虚两方面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认为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是肺痹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键;脏腑损伤增加毒邪化生,而毒邪内伏可进一步损伤脏腑之正气,终致毒、痰、瘀、虚互结,病势缠绵,变证丛生。因此,虚、瘀、痰、毒是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布规律和证候内部特征,从而为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对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中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候要素有:病位方面为肝、胆、脾、肾、胃、中焦、络;病性方面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热、气郁、血瘀、毒、寒、水、痰.结论通过总结本病的常见证候分布规律及证候要素,为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国泰教授认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所致。邪毒、气滞、湿热、瘀血等多种病理因素胶结体内,是慢性乙肝的病机特点。有证辨证,无证辨病,病证结合,中西合参。早期以湿热疫毒壅盛,中期肝郁脾虚为主,后期及晚期肝肾阴亏、瘀热互结为病机重点进行分期辨证论治。最后介绍在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临证辨病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15.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6.
50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咳嗽发病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0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及38例中青年慢性咳嗽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析。结果老年慢性咳嗽患者与中青年慢性咳嗽患者相比病程长,就诊前平均病程为(100.70±9.65)d,发病前多有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因素存在,如感受风寒、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异味刺激等因素。老年慢性咳嗽的证候主要为:阴虚肺燥证、肺气亏虚证、痰湿蕴肺证、风寒袭肺证、肝火犯肺证、痰热壅肺证;阴虚肺燥证、肺气亏虚证在老年慢性咳嗽患者中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结论初步揭示了老年慢性咳嗽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老年慢性咳嗽的中医临床辨证、遣方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炎辨证,必须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引发或加重慢性肾炎的病因可因外感,也可由内伤所致,病理产物性病因和药邪同样不可忽视;而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往往是慢性肾炎的内在基础。慢性肾炎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和肾,尤以肾为重要。慢性肾炎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总体病势大多呈现气虚→气阴(血)两虚→阴阳两虚逐步发展的规律,而风、湿、热、瘀、浊、毒诸邪加速了慢性肾炎传变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根据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收集的资料,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诠释。结果:对64个四诊信息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64个公因子,提取其中特征根值〉1的18个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各公因子的症状组合进行初步诠释。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5个,其中病位类为肝、心、脾、肺、肾、胃、胆;病性类为气滞、热(火)、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提示的常见证候有16个,虚证类为肝阴虚、心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不固;实证类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胃气滞、胃火炽盛、湿热内阻、气郁痰阻、痰湿中阻;虚实夹杂类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结论:基于因子分析初步提取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辨证规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