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毒是肿瘤发生和传舍(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湿、瘀等诸邪搏结、合酿癌毒是癌毒产生的病机。癌毒致瘤的核心病机涉及“正气亏虚” “痰瘀郁毒”。“络虚失约” “癌毒挟邪” “经络传舍”涉及癌毒传舍的核心病机。扶正抗癌是防治癌毒及肿瘤转移的治则;重视通络祛毒治法;重视复方大法、多法联用;重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正气亏虚,邪毒搏结"是肺磨玻璃结节的核心病机,其中正虚是内因,邪毒外凑是外因.内因正虚与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外因邪实主要与感受烟毒雾霾、六淫邪气、电离辐射等有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津液输布障碍,集聚成痰,痰凝气滞,痹阻络脉,痰瘀胶结,日久形成结节.据此确立了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及补肺益气的基本治法,临证常以散结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多处于疾病的终末期阶段,临床多从实邪(热、毒、痰、瘀等)论治,易忽略正气虚损之本质,往往久治不愈,疗效不甚理想。百病始于正虚,其终亦为虚。正气亏虚是慢性难愈性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毒邪”损害导致其病情加重,治疗可从补气养血、扶正固本、祛邪解毒、化腐生肌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本虚标实之病证,转移是肺癌低治愈率和高致死率的直接原因.肾为五脏之本,正气亏虚之根本在于肾虚.随着肺癌进展,癌毒损伤五脏,耗伤正气,正气受戕亦甚,久病及肾,故"肾虚"贯穿于肺癌发生及转移的整个病程.补肾扶正、培元固本是临床扶正治癌、预防肿瘤转移的常用治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转移是肿瘤恶性行为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肿瘤转移的基本病机为"正虚毒结络痹":正气亏虚是致病之本,癌毒炽盛、络脉痹阻是致病之标。抗肿瘤转移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气血理论、五脏系统理论,调节各系统体用性以扶助机体正气是治疗的根本,解除常毒以绝癌毒化生之源、涤除癌毒以绝肿瘤转移之根是关键,通络消瘤以除肿瘤之体、虫类搜剔以除肿瘤转移之本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玉  胡皓  赵一  蔡小平 《中医学报》2016,(12):1845-1848
食道癌的发病主要在于患者正气亏虚,不能内守,加之七情六淫失常、饮食失节,终致邪毒侵袭。病初正气尚盛,久则正气亏甚,邪毒炽盛,因此初期治疗以驱邪为主,扶正为辅,随着病情变化,当改为扶正为要,驱邪次之。同时坚持辨证与辨病互参,内服与外敷相辅的原则,治病求本,循时而治。  相似文献   

7.
施志明教授辨治肿瘤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志明教授治疗肿瘤经验颇丰,以为首当重视舌诊、正确辨证;肿瘤为病多由正气亏虚后,致邪毒内生,病以脾肾亏虚,痰毒等邪实为标,故治疗应时时顾护正气,健脾补肾、化痰软坚为法,扶正祛邪并用。  相似文献   

8.
肺癌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本虚标实之病证。癌毒耗伤正气,邪长正消,正气受戕亦甚,久则及肾,故"肾虚"贯穿于肺癌发生及发展的整个病程。肾为五脏之本,正气亏虚之根本在于肾虚。补肾治则属于扶正法,是"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常用方法之一。探讨肺癌患者补肾治则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对从肾论治肺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朱佳教授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分析了肺癌的病因病机,包括烟毒袭肺,邪毒侵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痰瘀互结,癌毒阻肺,气阴两虚是肺癌的病机。痰、瘀是第二病理产物,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产生肺癌的致病因素。癌毒阻肺是肺癌发生的关键,是肺癌的致病之根,病变之源。肺阴亏虚贯穿于肺癌的始终。扶正、祛邪、固护是肺癌的治疗原则。扶正是指益气养阴,温煦阳气。祛邪包括宣肺祛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以毒攻毒等。固护是指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文中详细介绍了朱佳教授治疗肺癌的经验方肺消瘤散,其组方配伍工整,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疏肝理气等功效。  相似文献   

10.
肝癌的发病多由感受邪毒、肝气郁滞、饮食损伤导致,而正气亏虚、脏腑失调则为其发病的内在条件。李秀荣教授提出正虚邪实的概念,以脾虚为本,运用"实脾法"治疗肝癌,扶正培本,并与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等方法结合,提高肝癌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命。  相似文献   

11.
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例,从Hp感染的因-机-证-治-防角度对《黄帝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进行新的阐述。Hp属中医"邪气"范畴,Hp感染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正气亏虚则易感染Hp,此即"正虚"为因,"邪凑"为果。二是Hp感染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正气亏虚,进而使病情发展,此即"邪凑"为因,"正虚"为果。"邪凑"与"正虚"不能单纯强调"正虚"为因,"邪凑"为果,需要全面理解其因果关系。防治Hp相关疾病应扶正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12.
整理和归纳林毅教授临床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思路与方法。林毅教授认为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病机为正气亏虚,余毒未清,痰瘀内阻,毒瘀互结。其中正气亏虚为先决条件,余毒未清是关键因素,痰瘀内阻、毒瘀互结为主要病因。针对其病机的临床治疗原则应为"时时扶正,适时祛邪,随证加减"。扶正固本重在补脾肾,养气血;适时投用祛邪之品需根据机体状况、正邪力量对比来确定;临床诊疗中应根据证候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同时根据其转移部位加减用药,平衡调治。  相似文献   

13.
张晓甦教授认为,宫颈HPⅤ感染病因病机为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湿阻气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瘀阻于冲任二脉,酿生内毒,日久肾气亏虚,正虚不能托邪外出.病机关键在于血瘀、湿热相互演化,互为因果,病情进展,耗伤正气.临证审证求因,扶正祛邪,以湿毒、血瘀、正虚三者病势程度不同各有侧重.治以利湿解毒,活血散瘀,兼顾正气.自拟"清带解毒汤",随证加减,内外合治,达到邪去正安之效.  相似文献   

14.
认为肿瘤干细胞(CSCs)是深藏于癌毒微环境中癌毒产生之根本原因,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有别于正常干细胞niche封藏、守位之特征,CSCs居于正气亏虚肿瘤微环境的至虚之处,容留CSCs的niche以虚为本,兼具瘀与痰之特征。CSCs属于离位之相火妄动,元气益虚而毒根愈固。提出通过扶正来干预CSCs及其赖以生存之niche,从根本上改善微环境之虚与瘀,可能是拔除肿瘤毒根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程海波教授运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肿瘤转移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侍诊,归纳整理病例,从肿瘤转移的基本病机、主要治法,对程海波教授运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肿瘤转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进行探讨分析,并附验案举隅。[结果]程海波教授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提出肿瘤转移的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癌毒流注",正气亏虚是肿瘤转移的根本原因,癌毒流注是肿瘤转移的病机关键,癌毒流注具有特异性的通道、载体及规律,"扶正培本、抗癌解毒"是辨治肿瘤转移的主要治法。程海波教授运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一例肺癌脑、肝转移患者疗效显著,转移灶显著缩小。[结论]程海波教授运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肿瘤转移具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伏邪学说归纳,伏邪致病大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伏邪本质上是自外侵入体内的外感邪气;②伏邪在体内有一定的蛰伏期,匿而不发;③发病时的病势为自内而发、向表里分传;④传变具有多元化。因此,类比而言,肝炎病毒长期蛰伏于体内并导致病情逐渐进展,应属"伏邪"范畴。总结近现代医家经验可见,慢肝伏邪的本质是正虚邪恋,其中正虚的本质是以脾为中心的肝脾肾三脏功能亏虚或失调,邪恋的本质是外感湿热邪毒与内生之湿浊同气相求、合而为病。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的目的在于调理脏腑气血以恢复脾气之健运、化散内生之湿浊,祛邪的目的是拔除致病的根本外因——湿热邪毒,不使脏腑受扰,最终达到正气强、邪气去而体内自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郑伟达教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因是"瘀"加"毒",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结是"瘀毒"的本质。"瘀毒证"是指恶性肿瘤,乃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治愈,有可能复发并转移。肺癌多由正气内虚、邪毒互结所致,其病机包括瘀毒侵肺、痰湿内聚、正气内虚。肺癌临证可分四型诊治:瘀毒互结、阴虚毒热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脾虚痰湿型。通过对郑教授运用瘀毒理论辨证施治治疗肺癌的常用方药及加减方法的经验总结,体现郑教授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对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痹的关系进行论述,从毒、虚两方面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认为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是肺痹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键;脏腑损伤增加毒邪化生,而毒邪内伏可进一步损伤脏腑之正气,终致毒、痰、瘀、虚互结,病势缠绵,变证丛生。因此,虚、瘀、痰、毒是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白塞氏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其发生是在脾胃亏虚的基础上,水湿停滞,易生湿浊,湿浊蕴结于内,日久化生湿毒之邪而致。脾胃亏虚、湿毒内蕴为其基本病机,祛湿解毒应贯穿其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