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8例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8例共42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19个,胫骨近侧干骺端12个,股骨近侧干骺端5个,腓骨近侧干骺端4个,胫骨骨干2个;单发34例,多发4例。X线表现: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灶,切线位呈杯口状或碟状的骨皮质缺损区,病灶内缘可见硬化边。CT表现:缺损可位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位于骨皮质表层者缺损表面无骨壳,位于骨皮质内者缺损表面骨壳可完整;部分病灶凹向髓腔且硬化边与髓腔分隔,但无膨胀性改变,灶内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未见钙化灶。21个病灶经随访观察,其中12个病灶可见不同程度缩小,6个病灶完全消失,3个病灶经手术治疗。结论:影像检查是发现、诊断和观察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最佳方法,典型的长骨良性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单凭X线平片、CT即可诊断,但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 H )的X线特征,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长骨BF H 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表现。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灶,4例位于干骺端,2例位于骨端关节面下,1例位于骨干;7例X线平片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囊状单房或多房骨质破坏,轻度膨胀;7例均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薄层硬化边,部分病灶内可见骨嵴,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1例并发病理骨折。结论:X线对长骨BF H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51例经产前检查长骨符合孕龄的胎儿,宫内测量长骨骨干及其干骺端结构的长度,计算总长度,引产后做尸体X 线摄片测量长骨长度,并测量其裸骨长度(包括干骺端结构),所有裸骨均做 X 线摄片并测量裸骨 X 线长度,将几种测量结果做统计学分析。部分引产儿及部分新鲜裸骨分别置于水中观察长骨形态结构特征。超声测量长骨骨干值及裸骨长度分别与尸体长骨 X 线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尸体长骨 X 线测值大于超声测量长骨骨干值,小于裸骨长度;将超声测量长骨总长度与裸骨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测量胎儿长骨骨干长度及干骺端结构之和相当于裸骨长度,尸体 X 线长度不能完全反映长骨总长度,而超声测量骨干及其干骺端结构的总长度接近于裸骨长度,可更真实地反映胎儿长骨发育情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短长骨。  相似文献   

4.
骨软骨瘤主要累及软骨内成骨的骨髂,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其中50%发生在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发生于扁骨、不规则骨、短骨、长骨骨骺及骨外软组织内均罕少见。本报告20例,11例系来自三个家旗的多发性骨软骨瘤患,其中4例及另9例单发患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瘤段骨切除+特制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治疗邻近关节的长骨干骺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长骨干骺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瘤段骨切除+特制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结果:14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复发病例,无感染、假体松动和断裂现象,按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下肢功能评定标准:11例膝关节功能8例为优,3例为良;3例肩关节功能均为良。结论:瘤段骨切除+特制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长骨干骺端骨巨细胞瘤病灶清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6.
骨化性纤维瘤原本是一种好发于颌骨的良性肿瘤,甚少侵犯长骨,1966年Kempson首先报道两例胫骨骨化性纤维瘤,国内至今共报道13例。我院1980~1986年收治4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8岁。病损位于胫骨2例,股骨1例,肱骨1例;均在骨干或近干骺端。2例系外伤后局部疼痛,因反复发作而求医;2例为原因不明的局部肿胀、隐痛、深压痛而求治。术前无一例确诊。 2 X线表现:病损均位于长骨骨干或近干骺端,除例4外均不累及骺区。其髓腔有不同程度扩张,骨小梁破坏,代之以密度均匀呈毛玻璃样变,其间可见散在的钙化  相似文献   

7.
林益良  李建全  马隆佰 《广西医学》2012,34(9):1186-1188,1190
目的 探讨长骨干骺端骨嗜酸性肉芽肿(EGB)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长骨干骺端EGB影像学资料.结果 X线平片检查10例,均呈单发囊状、溶骨性破坏,骨干轻度增粗,或骨皮质不规则,骨皮质局部变薄、中断、破坏.CT检查7例,均表现为干骺端骨髓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沿长骨纵轴方向生长,CT值为40~76 HU;均见髓腔扩大,其内正常骨小梁吸收、破坏.MR检查6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2例,低、等混杂信号3例,周围环形高信号,髓腔中心低信号1例;T2WI呈均匀高信号2例,高、等混杂信号2例,周围环状低信号,中心为稍高信号1例;高、等、低信号混杂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结论 长骨干骺端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易与其他骨病混淆,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细致综合的分析才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和CT、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长骨,其中,长骨干骺端或骨端8例,骨干1例。X线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或肿块,骨膜反应少见。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多样,在长骨干骺端或骨端有溶骨性破坏,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且无明显骨膜反应的,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9.
林剑军  李世旺 《广西医学》2003,25(11):2146-2147
目的:探讨早期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及特点。方法:对我院近年来经临床已证实,均有四肢长骨X线资料的16例早期先天性骨梅毒患进行分析。结果:其X线表现均有干骺端炎,其中13例表现为先期钙化带增厚及其下方宽带状低密度影;3例为干骺端不规则骨质破坏。骨膜炎5例,均伴有干骺端炎,显示葱皮状骨膜增厚。骨干炎2例,表现为斑点状骨质破坏及骨皮质增厚。16例患儿均有多骨受累、对称性分布、侵犯长骨为主、早期干骺端炎、骨骺不受侵犯等特点。结论:X线检查能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给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征象,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15例经临床证实的15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5例四肢长骨均见受累,多发性、对称性病变14例,局限性1例;干骺端炎13例,骨膜炎12例,伴骨髓炎2例.干骺端炎主要表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稍增厚、密度增高,其下方宽窄不一的透亮带,相邻骨干水平状致密白线,呈“夹心饼征;以及骨质破坏和尖角样突起.骨膜炎表现为两侧对称性沿骨干两侧呈层状、葱皮样骨膜增生.5例包括相邻手掌骨4例受累,其中多发对称性3例,病灶与长骨表现相似.髂骨沿骨皮质下透亮影6例.结论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X线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及时诊断,并能提供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x线检查,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结果6例均位于长骨干骺端,包括胫骨3例,股骨2例,肱骨1例,其中5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及皮质下,x线、CT表现为偏心性的骨质破坏区,1例病灶累及骨皮质及骨髓腔,x线、CT表现为中心性的骨质破坏区。1例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典型干骺端纤维性缺损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病灶内及周围骨质结构情况;MIKI在显示骨髓腔及软组织方面明显优于X线、CT。干骺端纤维性缺损具有明显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5例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女性占4例。年龄12~57岁,平均25.5岁。部位在长骨干骺端者3例,长骨骨干和肋骨头各1例。X线表现:病变呈小囊状或片状溶骨性破坏,周围常见1~2处骨梗死的钙化影。仅1例显示光芒状骨膜反应和骨膜三角。作者认为上述征象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具有某种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纤维性骨皮质缺损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平片。结幂本组31例共38个病灶,其中股骨远侧干骺端28例,胫骨近侧干骺端6例,腓骨近侧干骺端2例,肱骨近侧干骺端1例。桡骨远侧干骺端1例。双侧发病7例,单侧发病24例。其X线表现:1.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的皮质;2.椭圆形透光区,界线清晰,与骨干长轴一致,并可见硬化缘或正常骨密度的边缘;3.病变内残留的骨嵴使病变呈多房样改变,其内无钙化。4.病灶周围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结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结合,临床及典型发病部位,平片可以明确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X线表现及其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评价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9年间诊治的21例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例,全部病例经血清学证实并均摄取四肢长骨X线片.结果 21例四肢长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异常改变,X线表现为:干骺端炎21例,主要表现为先期钙化带致密增厚,其下方可见横行透亮带;2例双胫骨近端内侧对称性骨破坏,称Wimberger征,相对应股骨远端内侧骨质可见骨稀疏或破坏改变;骨干炎4例,主要累及尺桡骨,显示轻度的斑片状和虫蚀状破坏,骨皮质增厚;骨膜炎9例,表现为层状骨膜增厚,其中2例伴有骨干炎,9例伴有干骺端炎.结论 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的病变具有多发、广泛,几乎累及所有四肢长骨,且呈对称分布的干骺端炎、骨干炎、骨膜炎,骨骺几乎不受侵犯的特点.X线检查在先天性早发型骨梅毒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少见,占原发骨肿瘤的1%,它常侵及长骨骨骺,并可延伸至干骺端附近,干骺线闭合后位于干骺端。好发于肱骨上端,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约占70%;有二次骨化中心的盆骨,肩胛骨、距骨及跟骨也偶  相似文献   

16.
骨囊肿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非真性良性肿瘤样骨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定论,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的骨髓腔内,少数在骨皮质内,形成溶骨性骨质破坏性病变,易发生病理性骨折。现将我院32例单纯性骨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胳横纹肌肉瘤罕见。我们搜集几个医院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 7例 ,将其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男 5例 ,女 2例。年龄 12~ 4 1岁 ,平 2 8.4岁。从患病到X线检查发现骨质溶骨性破坏 ,最短 2周 ,最长1年 ,平均 6 .7月。侵犯下肢长骨 5例 (胫骨 3例 ,股骨2例 ) ,跟骨和 12胸椎各 1例。症状是局部疼痛和肿胀。 6例可触及肿块 (最大者 10cm× 18cm) ,影响附近关节 ,走路困难。 5例表面隆起伴发热。2 结果部位 :5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 ,跟骨及 12胸椎各 1例。病变呈单发偏心生长 5例 ,中心生长仅见 1例。骨质破坏 :4例为纯粹溶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X线表现,并探讨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鉴别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临床和X线资料,并与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中,位于股骨下干骺端13例、胫骨上干骺端4例、腓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骨后缘;多呈圆形、椭圆形,大小约0.3~3.2cm,边缘硬化;切线位呈皮质"陷入"髓腔或缺损之表现.6例非骨化性纤维瘤中,位于胫骨上干骺端4例、胫骨下干骺端1例、股骨下干骺端1例,且病灶多位于病骨前缘或前侧缘;呈多囊状或分叶状,大小约2.0~6.5cm,病灶向髓腔深入较著,皮质膨胀变薄但无缺损表现.结论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切线位摄片显示皮质凹陷缺损是其特点;非骨化性纤维瘤之病灶呈多囊状或分叶状,骨皮质膨胀变薄但无明显缺损是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骨纤维肉瘤好发于四肢长骨和干骺端或骨干部.手、足骨发病报道甚少,我院于2006-07-23收治1例发生在蹠骨的纤维肉瘤,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误诊为骨结核,现将本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镰状细胞病的骨骼X线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在尼日尔共和国Maradi省中心医院,经血液检查确诊镰状细胞贫血3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3例镰状细胞病患者中骨坏死表现25例(75.8%),多累及管状骨干骺端,其中股骨上、下干骺端和胫骨干骺端14例,髋臼缺血坏死改变6例,股骨头骨骺坏死12例,双侧同时坏死8例,长骨呈广泛骨梗死表现7例。骨髓炎表现21例(63.6%),其中急性骨髓炎9例,慢性骨髓炎12例,双侧肢体对称发病13例,多见于四肢长骨。骨髓增生改变20例(60.6%),其中8例合并有病理性骨折。2例行胸部X线检查示双肺有程度不同的炎性灶,多个肋骨增宽、骨小梁粗大、骨质疏松、骨皮质菲薄。1例颅骨主要表现为额骨、顶骨板障的增宽、颗粒状骨质稀疏。结论镰状细胞病骨骼X线有多种表现,临床工作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