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66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组)33例,切开挂线法(对照组)33例.对2组患者的疗效、疗程、肛门功能及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疗效相近,近期治愈率均达100%,2组各有1例复发;治疗组疗程(21.03±7.71)d,对照组疗程(19.42±8.40)d,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为9.09%,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60.6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有明显差异(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在保护肛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是治疗复杂性肛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彭勃  王新静  白月奎 《河北医学》2013,19(3):417-418
目的:探讨在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环形混合痔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n=33)采取外剥内扎术;观察组(n=38)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肛门括约肌切断术。对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肛肠动力学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观察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耐受量以及直肠最大顺应性两组相比差别不大(P〉0.05)。结论: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可以有效改善外剥内扎术的术后不适,改善术后效果,而不会引起肛门功能受损,可以应用于临床环形混合痔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亚锋  杜文武  陈伟 《西部医学》2017,29(10):1450-1453
【摘要】目的 探究内口黏膜瓣推移修补辅助瘘道部分剥除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高位肛瘘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取内口黏膜瓣推移修补辅助瘘道部分剥除术,对照组根据传统方式完成肛瘘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肛门直肠压力情况,肛门功能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后遗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肛门功能主观评分、肛门指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肛门变形、肛门部分失禁、肛门潮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口黏膜瓣推移修补辅助瘘道部分剥除治疗高位肛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轻,刺激反应小,有利于患者肛门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周华德  徐道绲  钱伟  洪伟  徐崇艺 《浙江医学》2022,44(15):1660-1662
目的观察切开挂线联合瘘管旷置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温岭市中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实施切开挂线联合瘘管旷置术47例,为观察组;仅切开挂线疗法47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情况(包括创面分泌物评分、创口愈合时间)、临床疗效、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静息压(ARP)]以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5、10d创面分泌物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P<0.05)。两组患者术前AMCP、ALCT、RRP、ARP等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RRP、A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AMCP、AL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为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P<0.05)。结论切开挂线联合瘘管旷置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较好,较仅切开挂线疗法能明显促进创口愈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结合瘘管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EM)填塞治疗经括 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 年10 月-2016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66 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采用随 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行LIFT 和AEM)和对照组(行肛瘘切开术或切开挂线术),每组各33 例。 主要观察指标:创面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3、6、12 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和总有效率。患者术后1 个月至 门诊复诊,术后3、6、12 个月采用门诊、问卷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创面愈合情况、肛门控便能力及 治愈情况。结果 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61 例,治疗组31 例,对照组30 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无肛门失 禁。对照组30 例患者中,21 例行肛瘘切开术,9 例行切开挂线术。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治疗组少于对照组。肛门失禁评分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肛门 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术后1、3、6、12 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 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 和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IFT 结合 AEM 治疗经括约肌肛瘘与传统肛瘘切开术疗效相当,而且创面愈合时间短,肛门功能保护良好,无肛门失禁 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肛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B超及MRI检查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形态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但不能获得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确切依据。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是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肠疾病和评价肛肠疾病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肛肠压力学的改变,可对肛门失禁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排便失禁原因,了解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手术方式。方法对138例肛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其中14例排便失禁患者进行失禁严重性分级评分,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高位、低位肛瘘患者及正常人的各项测压指标。结果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肛门直肠反射敏感率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而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反射敏感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分别低于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组。低位肛瘘手术前和手术后3项指标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0.05),高位和低位肛瘘3项指标手术后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138例患者中有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其中9例高位肛瘘患者肛门功能B级5例,C级2例,D级2例,5例低位肛瘘患者均为B级。所有排便失禁患者肛肠压力检测结果与排便失禁严重性分度评分情况基本相符。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为肛瘘手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对肛瘘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行保留括约肌术,对照组行切开挂线术。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功能状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患者满意率。结果:治疗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创面愈合时间短,肛门瘢痕小,肛门畸形发生率低,肛门部分失禁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括约肌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效果较切开挂线术为佳。  相似文献   

8.
虞哲波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412-1414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联合生物补片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经括约肌肛瘘患者63例,分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式;观察组采用LIFT术联合生物补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肛门形态、功能等指标。并随访半年,观察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疼痛分级及尿潴留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形态正常和肛门功能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联合生物补片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创面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可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及对肛门形态、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创另路挂线术治疗高位蹄形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高位蹄形肛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微创组行微创另路挂线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的弧形切开引流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肛门功能、疼痛积分、肛门渗液积分、肛门狭窄程度积分、肛门失禁积分。结果微创组术后肛门外括约肌收缩波幅、静息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时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d疼痛积分、肛门渗液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肛门狭窄程度积分、肛门失禁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另路挂线术治疗高位蹄形肛瘘效果好,创伤小,能有效保护肛周组织,促进肛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纳入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15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电脑随机数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施行传统肛瘘切除术医治方案;试验组施行LIFT医治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临床疗效、肛门括约肌功能、疼痛情况,以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应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中,具有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等优势,整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胡鑫晔  郑伯安  屠世良  李波 《浙江医学》2020,42(18):1960-1964
目的观察痔体半切除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痔体半切除联合消痔灵注射)和对照组(外剥内扎术),每组20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肛门疼痛、肛缘水肿、尿潴留、继发大出血等)、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12周的临床疗效、肛肠动力学指标、远期并发症(残留痔、肛门狭窄、肛门溢液)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术后1、3、5、7d肛门疼痛及肛缘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14d两组患者上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继发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术后12周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周观察组肛管静息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12周肛管静息压均低于术前(均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残留痔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狭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肛门溢液。结论痔体半切除联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患者术后疼痛轻,创面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位复杂性括约肌间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扩创引流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24例患有高位复杂性括约肌间肛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扩创引流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的方法治疗.对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临床疗效以及肛门的功能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临床疗效以及肛门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对比得知:两组的临床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的齿线上肛管的形态、治愈时间以及肛门的括约肌的功能有非常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 对高住复杂性的括约肌间的肛瘘采用低位切开然后高位扩创引流的方法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肛瘘手术前后肛肠测压的监测,评价与分析肛瘘术后的肛门功能.方法 对80名健康志愿者与88例肛瘘患者手术前后分别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直肠肛门反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等技术指标.对肛瘘手术前后的肛肠压力值以及低位、高位手术前后的压力值分别进行比较,并与健康志愿者测定值做为对照组,进一步对比肛瘘患者与正常人肛肠各测压值.结果 肛瘘手术后直肠肛门反射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其中高位肛瘘减弱显著,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高位肛瘘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收缩压均明显低于低位肛瘘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肛门功能产生直接影响,肛门直肠测压对肛瘘手术前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传统手术方式和LIFT术式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传统肛瘘术和LIFT术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门括约功能的良好率86.66%,对照组7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直肠的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复发率6.67%,对照组13.33% (P<0.05).结论 LIF术式治疗后患者的肛门括约功能及肛管直肠的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手术,且复发率低,可作为肛瘘临床治疗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肛肠动力学的变化,为中医挂线疗法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肛瘘患者共372例,将168例高位肛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将204例低位肛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分别记录及分析每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等指标.结果:低位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动力学变化、AMCP及ALCT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RRP及AR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动力学变化、AMCP及ALCT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后比较RRP及AR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瘘有实际临床意义,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及肛门失禁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肛门失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能提高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满意率,降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保留括约肌治疗术式在女性低位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低位肛瘘的女性患者97例,随机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采用保留内括约肌瘘管剔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括约肌切断的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均达到100%(P>0.05);术后伤口恢复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1);观察组术后疼痛、水肿、肛门瘢痕变形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留内括约肌瘘管剔除术治疗女性低位肛瘘疗效好,并发症少,能够有效的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经括约肌型肛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随机抽取13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挂线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肛门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一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经括约肌型肛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联合改良Hanley术治疗高位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高位经括约肌肛瘘患者100例均分为观察组(TROPIS联合改良Hanley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记录两组肛门疼痛、渗出和肿胀评分,比较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创面愈合时间、便血时间、脓腐脱落时间、创面瘢痕面积、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水平。 结果两组术后7天肛门疼痛、渗出和肿胀评分较术后1天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水平较术前降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便血时间、脓腐脱落时间、创面瘢痕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TNF-α、IL-6、IL-8和CRP水平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TROPIS联合改良Hanley术,创伤更小,可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和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 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改良LIFT,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对两组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面积、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术后尿潴留、术后感染、术后3 个月复发、术后第7、14天疼痛和首次排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肛门失禁Wexner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术后第1 天视觉VAS 疼痛评分及术前肛门失禁Wexne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良LIFT 较传统切开挂线术治愈率高,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