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冠心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P-选择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粥样斑块的形成、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以及P-选择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抗P-选择素治疗等的相关观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冠心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评价、预后估计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芳  赵学礼 《北京医学》2010,32(1):60-6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发展迅速、多部位、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为特点,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性作用。P-选择素与介导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等的黏附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分子标志^[1]。  相似文献   

3.
童利伟  刘素筠 《医学综述》2009,15(22):3379-3382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标志,其介导白细胞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黏附,促使细胞内一些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受损并能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P-选择素是启动和维持炎症的重要因子,大量炎性因子导致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炎性反应以及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紊乱参与了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对P-选择素与糖尿病心脏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为糖尿病心脏病早期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P-选择素作为细胞粘附分子介导了细胞之间的粘附、活化,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是炎症和栓塞的中心环节,P-选择素在冠心病的诊断、病情观察、预后估计都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P-选择素在冠心病中的认识,包括:P-选择素结构及生物学作用;P-选择素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P-选择素与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聚积;P-选择素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炎症和血小板活化与深静脉血栓(DVT)之间具有相关性.P-选择素(P-selectin)是一种敏感的炎症和血小板活化的标记物.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P-选择素可能是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浓度的增高与DVT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P-选择素在DVT的诊断、预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异常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近年有报道,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使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糖尿病患者活化血小板标志物αⅡb整合素(CD41)和P-选择素(CD62P),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探讨血CD41、CD62P与糖尿病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0例,按血尿酸检测值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尿酸正常者为对照组,高尿酸血症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狭窄>20%发生率、血栓素B2、P-选择素、血小板膜蛋白-140等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及颈动脉狭窄>20%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素B2、P-选择素、血小板膜蛋白-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可明显增加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冠心病血瘀证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P-选择素、GPⅡb/Ⅲa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能较灵敏地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及抗血栓药物的评估起辅助作用。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中医证候之一,其指标的增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之一,对中医"胸痹"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MMP-9水平的测定,探讨两者之间及其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轻、中度EH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P-选择素、MMP-9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EH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MMP-9呈正相关(r=0.443,P=0.007);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与血清P-选择素和MMP-9水平之间均无相关关系。结论:轻、中度EH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MMP-9水平显著增高,存在血小板活化及动脉粥样硬化,P-选择素和MMP-9在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中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冠心病血瘀证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P-选择素、GPⅡb/Ⅲa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能较灵敏地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及抗血栓药物的评估起辅助作用。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中医证候之一,其指标的增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之一,对中医"胸痹"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活化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标志物P-选择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水平,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ELISA法检测62例AP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PAF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法检测受试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结果:AP患者血清PA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与M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在AP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P-选择素(SELP)作为细胞黏附分子中的一员,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的相互作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内的SELP表达迅速增加,内皮细胞的SELP表达也增加,SELP与白细胞表面的PSGL-1结合可激活白细胞内的信号转导,使白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加重炎症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ICVD的发病基础。同时,SELP及PSGL-1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各自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及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力,并进一步对血小板的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因子的趋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未来应进一步探讨SELP及PSGL-1基因多态性在ICVD中的作用,以明确ICV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议全血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方法,观察健康青年人胰岛素在静止和活化状态下对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结果胰岛素对正常人静息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抑制凝血酶、胶原活化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上调表达,且该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胰岛素可抑制活化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议全血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方法,观察健康青年人胰岛素在静止和活化状态下对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结果胰岛素对正常人静息血小板膜P-选择素表达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抑制凝血酶、胶原活化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上调表达,且该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胰岛素可抑制活化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李华  周义杰 《包头医学》2014,38(4):196-19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inemia,HHcy)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密切相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2].P-选择素(P-selectin)介导的血小板活化及L-选择素(L-selectin)介导的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聚集是导致脑缺血后炎症性病理损伤的重要条件,本文就血浆Hcy、P-、L-选择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关系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硬化患和正常对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CD42b),GPⅡb(CD41a),P-选择素(CD62P)及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及(PAC-1)表达的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而GPⅠb表达的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下降,GPⅡb表达则无明显改变。结论:肝硬化患P-选择素,(PAC-10及GPⅠb水平可作为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出血倾向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李东娟  王家富  李伟 《医学综述》2006,12(17):1029-1030
连接黏附分子-1是一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可作为血小板受体参与血小板的活化;作为配基与淋巴细胞功能性抗原结合,促进白细胞的迁移;并参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增强内皮细胞黏附迁移,促进血管新生。连接黏附分子-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转归中与内皮细胞有关的多个作用机制,对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腺苷二磷酸在凝血酶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n Y  Lu XX  Wang ZY  Dai L  Shen WH  Wu DP  Ruan C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6):3299-3301
目的比较腺苷二磷酸(ADP)在两类凝血酶受体活化过程中对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小板膜表面活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探讨ADP在凝血酶信号传递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凝血酶受体(PAR)活化肽PAR1-AP与PAR4-AP诱导血小板活化,观测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ADP抑制剂)ⅤⅡ作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以及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与P-选择素的改变。结果两类凝血酶受体都能诱导血小板活化,产生完全的聚集波,血小板膜GPIb则呈现先进行性减少后逐渐回升的可逆性变化,P-选择素水平持续升高。ApyraseⅤⅡ作用后,PAR1-A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受到部分抑制,而PAR4-A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未有明显改变。ApyraseVⅡ加速PAR1途径GPIb回复细胞表面,对PAR4途径中GPIb的改变则没有显著影响。两种活化途径中P-选择素的表达都不受ApyraseVⅡ的影响。结论ADP在凝血酶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PAR1途径与ADP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颗粒(PMPs)在慢性肾病(CK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2例慢性肾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PMPs、P-选择素的水平,并分析PMPs水平与血压、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 (1)CKD组患者血浆PMPs及P-选择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肾病综合征组及慢性肾炎组患者血浆PMPs的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和〈0.05),肾病综合征组血浆PMPs的含量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P〈0.05);各临床分类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肾病综合征组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狼疮性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和高血压肾病组(P〈0.05或〈0.01),慢性肾炎组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糖尿病肾病组(P〈0.01)。(3)CKD分期I期患者血浆PMPs含量明显高于Ⅳ期患者(P〈0.05);不同的CKD分期间P-选择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MPs的水平与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P-选择素与PMPs成正相关(P〈0.05)。结论 CKD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参与CK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高血压是使CKD患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PMPs可作为一种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新标记,对评估CKD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脂蛋白(a)渗透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而脂蛋白(a)、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关系密切;P-选择素是一种膜糖蛋白,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可在血小板a颗粒和内皮细胞中发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对TIA与P-选择素和脂蛋白(a)之间的关系报道较少,我们将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