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艳  晋玲  杜弢  雒军  曾翠云  陈红刚 《中药材》2018,(2):256-260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μm×51.7~115.3μm(平均83.3μm×83.2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μm×2.4~3.5μm(平均23.5μm×3.2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 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 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
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测定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等条件对根腐病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期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回的典型病株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蔗糖;菌落生长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全黑暗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 min。结论: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um。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基于真菌形态和ITS序列特征,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被鉴定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该病在云南粗茎秦艽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结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是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当归褐斑病菌(Septoria sp.)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当归生长季节系统观察和描述症状发展变化过程.用平皿培养法和悬滴法测定温度、光照、营养和pH值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影响,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相对湿度测定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该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限分别为5~30℃(最适15~25℃)、5~30℃(最适20℃)和5~25℃(最适15℃);连续光照有利于此菌的生长、萌发和产孢;此菌在75%以上相对湿度中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期需pH 4.0~10.0,孢子萌发pH 4.51~9.19,两者最适pH均为5.5,产孢pH 4.5~7.5,以pH 6.0产孢量最大;当归叶片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蔗糖液和土壤浸渍液则有抑制作用.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速度均缓慢,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5.
广金钱草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温度、pH、培养基、碳源和光照对广金钱草茄病镰刀菌生长、产孢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处理,每处理接3个平板,每项实验重复3次。结果:茄病镰刀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2~37℃,最适为20~30℃。茄病镰刀菌在pH3.0~14.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9.0~11.0。PDA、PSA、OMA和Czapek培养基对茄病镰刀菌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孢子萌发率有较大影响,在Czapek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碳源Czapek培养基上茄病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率明显不同,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菌落扩展最快,其次是葡萄糖和乳糖,果糖最差,同时以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为碳源的Czapek培养液孢子萌发最高,而乳糖较低。光照对茄病镰刀菌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5)
目的:分离和鉴定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等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产孢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掌握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原菌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测序,在Genbank中经Blast搜索相似性序列,以ITS序列经MEGA 6.0程序构建其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15b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结果:菌株15b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24 h黑暗条件有利于促进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 min。结论: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是引起木香根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白庆荣  姜旭宇  高洁 《中草药》2014,45(21):3165-3171
目的研究蝙蝠葛新病害—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药剂敏感性。方法组织分离法获得分离物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r DNA-ITS序列分析确定病菌分类地位;研究培养基种类、温度、p H值、碳氮源、光照对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菌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蝙蝠葛靶斑病由Streptobotrys caulophylli引起。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核形成最佳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28℃,最适温度25℃;菌核产生适宜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30℃;p H 4~9适宜菌丝生长,p H5~11菌核产生数量最多;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L-谷氨酰胺;菌核生长最佳碳源为菊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全黑暗利于菌核形成。病菌对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咯菌腈、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的敏感性较高,其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1.0 mg/L,EC90<5.0 mg/L。结论首次报道蝙蝠葛靶斑病的病原菌为S.caulophylli;确定了适合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培养基种类、温度、p H值、碳氮源以及光照条件;腐霉利、嘧菌环胺、异菌脲、咯菌晴、甲霜·锰锌、唑醚·代森联6种药剂可作为病害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温度、pH、培养基、碳源和光照对广金钱草茄病镰刀菌生长、产孢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处理,每处理接3个平板,每项实验重复3次。结果:茄病镰刀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2~37℃,最适为20~30℃。茄病镰刀菌在pH 3.0~14.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9.0~11.0。PDA、PSA、OMA和Czapek培养基对茄病镰刀菌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孢子萌发率有较大影响,在Czapek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碳源Czapek培养基上茄病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率明显不同,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菌落扩展最快,其次是葡萄糖和乳糖,果糖最差,同时以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为碳源的Czapek培养液孢子萌发最高,而乳糖较低。光照对茄病镰刀菌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9.
外界条件的改变对红花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外界培养条件的变化对红花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培养物的影响.方法 以红花种子诱导的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分别接种至含有不同碳氮源、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和不同光照的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 通过实验筛选出蔗糖浓度为3%,KNO_3浓度为MS培养基中KNO_3浓度的2倍,最佳pH为6.2,红花离体培养体系在24℃,30%的相对湿度,16 h光照,8 h黑暗交替培养的条件下,最利于红花的分化.结论 3%的蔗糖作为碳源,最适合愈伤组织的生长;2倍于MS培养基中的KNO_3含量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和不定芽的分化;pH值为6.2时,最适宜红花不同阶段培养物的生长;24℃为红花离体培养的最适温度,生根时的温度为21℃较好;湿度为50%时,适于愈伤组织鲜重积累,30%的湿度适于不定芽分化和生根;黑暗培养利于鲜重积累,16 h光照,8 h黑暗交替培养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8 h光照,16 h黑暗交替培养有利于生根.  相似文献   

10.
冬虫夏草菌的动态产孢量及抗异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冬虫夏草菌的生长速度和动态产孢量,揭示产孢规律和条件,探索人工繁殖的可能及评估其在对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测定它的抗异活性和抗菌谱,为对其活性产物的性质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测量虫草菌株在真菌培养基生长时的菌落直径变化,用孢子计数法跟踪测定普通培养基和水琼脂上单菌落的动态产孢量并与相近虫草菌进行对比分析,用琼脂块法测定培养菌丝对致敏菌的抗异活性,测量比较抗菌圈大小和总结抗菌谱。结果:在PDA等3种常规真菌培养基上,CY-8202的菌落扩展与进时间呈线性关系。动态产孢量的测定表明,该菌株在适宜培养基上的单菌落产孢量可达10^7以上,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大约200h后增长趋于平缓。对22个致敏菌株的抗菌实验显示,CY-8202培养菌丝对革兰氏阳性的枯草杆菌、四联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的普通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和沙门氏菌等7株细菌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对3株霉菌和1株放线菌有轻微抑制,对酵母菌未见抑制影响。结论:虫草菌丝的生长和产孢力是有效侵染寄主的两个重要因素,但菌丝生长速度不宜作为生长力强弱的唯一判断指标,菌丝的穿透力更加重要;具有超量产孢能力是虫草菌株强侵染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抗异活性表明冬虫夏草菌具有分泌比虫草菌素更广谱的抗生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导致湖南地区玉竹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方法:通过调查湖南玉竹主产区玉竹根腐病发生情况,对病原进行分离,并采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最后根据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病原菌种属,同时对该病原菌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芬芳镰刀菌Fusarium redolens为玉竹根腐病主要病原,该菌菌丝生长适宜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温度为25℃左右,pH为8~9。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湖南玉竹主产区玉竹根腐病病原及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不但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了依据,还可为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向东  曾念开  兰进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5):1939-1942
目的:考察有柄树舌菌丝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其人工栽培、液体发酵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有柄树舌菌丝固体培养生长速度和液体培养生物量的测定,对不同温度、光照、初始pH、碳源、氮源和碳氮比条件下有柄树舌菌丝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有柄树舌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温度25℃,避光,初始pH5.5,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膏,适合的碳氮比范围40∶3~100∶3(最适为60∶3)。结论:实验获得的数据将为药用真菌有柄树舌的人工栽培和液体发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罂粟霜霉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罂粟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罂粟生长季节系统观察和描述症状发展变化过程。用悬滴法测定温度、营养和 pH值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相对湿度和载玻片法测定湿度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和结论 :罂粟霜霉病有系统型和非系统型 (即叶斑型 )两种症状类型。病原菌Peronospora arborescens孢子囊椭圆形至球形 ,无色至淡灰色 ,壁薄。卵孢子淡黄色 ,壁较光滑。不同种植区的孢子囊大小有差异。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12~21℃ ,最适温度 16℃。孢子囊在相对湿度 100%时萌发率为 5.5% ,低于 95%不能萌发 ,而在水滴中的萌发率高达 41%。1∶5的罂粟叶片榨出液对孢子囊的萌发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不同浓度的蔗糖液和土壤浸渍液无明显刺激作用。孢子囊萌发的适宜 pH为 6.47~8.0 4,最适 pH7.38。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大别山区射干、鸢尾、蝴蝶花3种鸢尾科药材白绢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文根据柯赫法则对鸢尾科白绢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化学杀菌剂、3种植物源杀菌剂和5种微生物菌剂对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从射干、鸢尾、蝴蝶花感病植株分离得到的SG-Q,YW-Q,HDH-Q菌株通过形态鉴定,18S rDNA,rDNA-ITS以及TEF序列分子鉴定均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通过田间调查及回接实验表明3种鸢尾科药材白绢病田间发病率是射干>蝴蝶花>鸢尾,菌株致病力强弱则是SG-Q>YW-Q>HDH-Q。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白绢病菌菌株SG-Q适宜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9种化学杀菌剂中29%石硫合剂和10%氟硅唑对病原菌SG-Q菌丝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种植物源杀菌剂1%蛇床子素、20%丁子香酚、0.5%小檗碱均对SG-Q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可使该菌菌丝形态发生变化;5种微生物菌剂中哈茨木霉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SG-Q菌丝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博落回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生物碱的含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博落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浸膏得率和生物碱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博落回生物碱的提取条件进行优选。然后,在该条件下对同一时期采集的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博落回进行生物碱提取及其含量的测定。结果:各考察因素对博落回生物碱提取工艺的影响程度为乙醇溶液的pH值〉提取时间〉溶剂量倍〉提取次数。pH值为2的85%醇溶液中浸18h,固液比20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40min为最佳工艺条件。博落回野生植株生物碱含量大于栽培的。结论:博落回生物碱提取的最佳条件为A1B2C3D1;博落回栽培植株与野生的生物碱含量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灵芝菌丝体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新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光源设置不同光质处理,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多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蓝光处理及黑暗对照条件下灵芝菌丝体生长较快,黑暗对照条件下菌丝体形态纤细、菌落淡薄,蓝光、白光处理菌丝体粗壮、菌落浓密.白光处理菌丝体生物量积累最高,蓝光次之.绿光处理灵芝菌丝体POD酶活性波动变化较大,生长中后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白光处理菌丝体CAT酶在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活性.生长前期黄光处理菌丝体SOD酶活性最高,后期黑暗对照SOD酶活性较高.前期绿光处理菌丝体多糖含量较高,生长后期蓝光处理菌丝体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光质影响灵芝菌丝体生长代谢,蓝光利于灵芝菌丝体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17.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锡玲  陈若芸  李保明  陈向东  赵洲  兰进 《中草药》2013,44(24):3546-3550
目的 研究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和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型LED冷光源设置不同光质处理,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总三萜酸量及三萜酸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光质处理灵芝菌丝体形态、生长速度、生物量和总三萜酸量及单体三萜酸在组分、相对量及各组分间的比例都有所变化。蓝光处理菌丝体在整个培养期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红光处理菌丝体前期生长速度及生物量最大,但是中后期生长速度显著下降,生物量增加缓慢,次于蓝光;绿光处理菌丝体前中期生长速度及生物量均最小,然而培养后期增加明显,干物质迅速积累。灵芝三萜酸在菌丝体培养第7天时已大量产生,随培养时间延长种类增多,组分量降低。绿光和蓝光处理对提高灵芝菌丝体三萜酸种类和量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量和成分均有显著影响,蓝光对促进灵菌丝体生长及三萜酸积累综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从柴胡中萃取挥发油及其皂甙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研究超临界CO2 萃取柴胡挥发油和皂甙的工艺。方法 :主要探讨压力、温度、时间、流量、夹带剂等条件对收率的影响 ,确定超临界CO2 萃取柴胡挥发油和皂甙的最佳条件。并将挥发油的超临界CO2 萃取法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 ,同时 ,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挥发油的萃取压力为20MPa ,温度30℃;解析釜I压力为12MPa ,温度65℃ ;解析釜Ⅱ压力为 6MPa ,温度 40℃ ;萃取时间 4h ,CO2 流量为每1kg原料10~2 0kg·h-1。柴胡皂甙的萃取压力是 30MPa ,温度65℃ ;解析釜I压力为 12MPa ,温度 55℃ ;解析釜Ⅱ压力为 6MPa ,温度43℃ ;萃取时间 3h ,CO2 流量为每 1kg原料 20~25kg·h-1。结论 :超临界CO2 提取挥发油比传统法优越 ,表现在收率大大提高 ,提取时间短等方面。挥发油由己醛等22个化学成分组成。加入乙醇等夹带剂 ,并升高压力和温度 ,才能提出柴胡皂甙。  相似文献   

19.
三叶木通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三叶木通愈伤组织诱导因素,建立三叶木通愈伤组织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方法,比较不同外植体、培养基、pH、温度、光照、植物生长物质种类及其配比对三叶木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叶片的诱导率最高,为87.5%;茎段次之,叶柄较差;培养基MS,B5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达到了80%以上,高于培养基H,SH和改良White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偏低的pH对愈伤组织生长有利,出愈率高,但从愈伤组织生长质量方面看,不同pH差异不明显;愈伤组织诱导最适温度为25 ℃。结论:三叶木通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MS+2,4-D 4.0 mg·L-1+NAA 1.0 mg·L-1+KT 1.0 mg·L-1(pH 5.8),培养温度为25 ℃,暗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