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正颌外科技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月36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住院患者,采用X线头影测量VTO、模型外科及定位!板等正颌外科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的变化,探讨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骨折中的应用要点。结果:本组病例中,34例患者术后恢复了正常的面形和咬合关系,2例经过术后配合正畸牵引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正颌外科技术是治疗陈旧性面部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整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和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 :对 10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伴有牙合关系紊乱的患者 ,我们参照X -线片中提示骨折部位和畸形类型 ,对头影测量侧位片作VTO并进行模型研究 ,确定截骨部位后将模型移动或分段 ,恢复外伤前的咬合关系 ,并将此关系转移到牙合架上 ,调整牙合架 ,使用自凝塑料制作定位牙合板。术中先截开错位愈合的骨段 ,下颌骨陈旧性骨折的复位一般较为理想 ,上颌骨陈旧骨折常需配合LeFortⅠ型截骨术。结果 :9例患者术后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及面型 ,1例术后配合正畸治疗也恢复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借助正颌外科的设计程序和手术方法 ,较容易也会很准确的将错位愈合的骨段重新复位 ,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 ,为骨段间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奠定了基础 ,并便于术后牵引复位  相似文献   

3.
正颌外科技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整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正颌外科技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和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对10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伴有He关系紊乱的患者,我们参照X-线片中提示骨折部位和畸形类型,对头影测量侧位片作VTO并进行模型研究,确定截骨部位后将模型移动或分段,恢复外伤前的咬合关系,并将此关系转移到He架上,调整He架,使用自凝塑料制作定位He板。术中先截开错位愈合的骨段,下颌骨陈旧性骨折的复位一般较为理想,上颌骨陈旧骨折常需酚LeFort Ⅰ型截骨术。结果:9例患者术后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及面型,1例术后配合正畸治疗也恢复了满意的效果。结论:W划助正颌外科的设计程序和手术方法,较容易也会很准确的将错位毹合的骨段重新复位,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为骨段间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奠定了基础,并便于术后牵引复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治疗失败的颌骨骨折病例的失败原因,探讨补救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方法 对107例颌骨骨折治疗失败的病例行补救治疗,71例行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11例行颌间牵引固定,对25例陈旧性错位愈合骨折进行了正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骨折愈合良好,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满意者93例,经调He及正畸治疗后满意者9例。结论 应掌握颌骨骨折治疗原则和正确方法,不可过分依赖内固定而忽视必要的颌间牵引,对陈旧性错位愈合骨折采用正颌外科手术方法矫治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正畸保持器片牙弓夹板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颌骨骨折患者应用正畸保持器片牙弓夹板固定合并颌间弹性牵引治疗,恢复咬合关系后第2周,停止颌间牵引,第4周拆除牙弓夹板,术后1、2、6个月时复查咬合关系,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理想,X线检查显示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骨折愈合良好,患者无不适感。结论:正畸保持器片牙弓夹板具有骨折对位准确、固位稳固、骨折愈合快、美观卫生、配戴舒适、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单发性、多发性、移位不明显的颌骨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颌间弹性牵引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对40例颌骨骨折病例采用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治疗,术前、术中或术后辅以颌间弹性牵引;5例患者单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治疗。结果:40例开放手术复位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全部45例患者均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颌骨骨折术前及术中颌间弹性牵引可以有效辅助骨折复位,保持正常咬合关系;术后短时间颌间弹性牵引对保持骨折复位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颌外科患者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颌外科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是成人正畸(adult orthodontics)中的一类特殊问题,既有成人正畸的特点,又有别于单纯的成人正畸治疗。鉴于此,口腔正畸医师不仅要掌握成人正畸的方法、特点和规律,同时要紧密结合正颌外科矫正设计方案,以满足外科手术移动颌骨后建立良好咬合关系的目的。现代正颌外科是颌面外科和口腔正畸两大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只有通过两者的密切配合,通过序列的术前正畸治疗、外科手术和术后正畸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32例复杂性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固定、正颌外科治疗32例复杂颌骨骨折错位愈合患者,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保守治疗以牙弓夹板颌问固定为主,切开复位系按手术常规,切开、复位、钢丝或钛板固定,正颌外科系按正颌外科常用术式手术,术后颌问结扎2~3周。结果: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咬合关系及外观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根据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部位、时间、程度、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手段,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及外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2012年,我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56例,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随访624个月,观察牙颌面畸形改善情况。结果:56例患者面形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随访无复发。比较手术前后的头影测量值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术前、术后正畸,可明显改善面部畸形,减少术后复发,是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颌外科常见手术方式及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骨发育异常引起颌骨不同类型的畸形和咬合关系的异常常称为牙颌畸形。有的牙颌畸形只局限一组牙或牙槽骨的畸形,治疗时选择一种术式就可以矫正,严重的牙颌畸形常常涉及到面部长宽高三维空间的畸形,通常要选择数种术式联合起来才能完成畸形的矫治。对牙颌畸形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协调牙颌面的比例关系,同时达到改善面容的目的、单纯的牙性错 畸形可通过正畸治疗进行矫治,对于骨性的牙颌畸形,则需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术后辅以正畸治疗。下面根据手术解剖部位,介绍几种常用的外科正畸手术及其适应证。1开及牙槽骨…  相似文献   

11.
下颌前突Ⅲ类(牙合)的术前和术后正畸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外科-正畸联合矫治下颌前突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观察。方法:2004~2008年按照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序列,治疗下颌前突Ⅲ类错(牙合)80例。全组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7~43岁。全部选用了以SSRO为主体的手术方案。结果:80例患者均取得较为满意的面形改善和咬(牙合)关系重建效果。全组病例中坚持完成矫治程序的占97.3%(75/80)。而由于患者居住地址远离城市和其它原因未能完成术后正畸的占6.3%(5/80)。前者(牙合)关系稳定性优于后者,防止了复发。结论:从医患两方面仍需加强对外科-正畸联合矫治的认识,坚持做到每一例患者完成术前术后正畸,对提高正颌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旧性颌骨骨折术后的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颌骨陈旧性骨折术后功能训练的方法。方法:采用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32例,术后随机分为康复组16例,简单颌间牵引组16例.随访0.5~2年。结果:康复组术后2周内即恢复咬合等功能。简单颌间牵引组需4周才可恢复咬合等功能。结论:术后功能训练可以早期恢复陈旧性颌骨骨折的咬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口腔正畸学的发展与成熟,口腔正畸医生和颌面外科医生通过良好的合作,有效地将口腔正畸学与颌面外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口腔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骨性错耠畸形的治疗手段。正颌外科对于颌面部和牙弓形态学的改善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且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接受。正颌手术治疗后,患者颌骨和牙齿均有移动,打破了原有的口颌系统,重建咬合平衡。近些年来,关于患者正颌手术治疗后口颌系统功能改变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近年来正颌手术治疗后口腔生理功能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378例颌面部陈旧性复杂性颌骨骨折。结果表明,正颌外科技术、颅面外科技术和坚固内固定技术的结合,可有效地治疗此类疾病,比以往的小切口、局部复位固定有明显的优越性。文中就此类手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手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恢复面形的要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配对统计学测量方法通过对比单纯正颌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上颌前突畸形的疗效,明确正颌治疗和正畸治疗的疗效及相互关系。方法:36例恒牙期骨性上颌前突病例,根据上颌前突程度两两配对,分配于A,B两组;A组上颌前突患者只接受正颌治疗,B组患者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上颌前突畸形均较术前有很大的改善(P〈0.05),B组术后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及较好的稳定性(P〈0.05)。结论:应用正颌和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上颌前突均能取得良好的面型改善,正颌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可以对疗效及术后稳定性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牙颌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牙颌畸形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牙颌畸形患者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模式的矫治,并与同期未进行术前、术后正畸的64例正颌手术病例比较,观察矫澡后的颌面外科、咬合关系及疗效稳定性。结果 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矫治组治疗后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改善率为62.6%,畸形复发率为2.2%;单纯正颌手术组咀嚼功能改善率为42.2%,畸形复发率为7.8%  相似文献   

17.
After phase I splint therapy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condylar displacement, it is not unusual to find that a posterior open bite has been created. Finalization of a new occlusal position may be effected via occlusal equilibration, prosthodontics, orthodontics, orthognathic surgery, or a combination of these procedures. Stabilizing the occlusion with orthodontics in the new orthopedic jaw position requires a systemic approach.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strategy for orthodontic finalization in phase II therapy. The splint-guided position is maintained while intra-arch and interarch malocclusions are corrected. The objective in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ondylar displacement via splint therapy and orthodontics lies in the provision of a sound condylar posi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teeth and mandible into a stable and esthetic posi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30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2.5岁。所有患者均经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术前正畸旨在排齐牙列,去代偿,协调上下牙弓,平整[牙合]曲线,建立术后良好的咬合关系。术后正畸进一步排齐牙列,精细调整[牙合]关系。治疗前、后摄取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30例患者术后面形改善,上、下牙弓协调。咬合关系良好。测量数据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能获得功能和美观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A severe Class 2 division 1 dento-facial deformity in an adult is normally tre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orthodontics and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 surgical procedure may involve either a single or double jaw osteotomy. The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with forward mandibular slide has been the procedure of choice for many years for correcting the antero-posterior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dental arches. Although the total subapical mandibular osteotomy was described over 20 years ago, reports of its use in the literature are sparse. We report two cases to demonstrate that it can be the operation of choice for surgical correction of Class 2 dento-facial deformity in carefully selected cases. When performed correctly it can have very good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