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脑缺血后大鼠海马钙通道Cav1.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7d组和缺血14d组.通过阻断左侧椎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结构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钙通道Cav1.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缺血7d组比较,缺血14d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明显加重.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海马钙通道Cav1.3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慢性脑缺血可能通过降低海马钙通道Cav1.3蛋白的表达影响海马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转录共轭因子SnoN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手术1、3 d组各10只.手术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第一椎间孔及颈动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及Sno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noN及TGF-β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3 d海马CA1区部分神经元缺失,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术后1、3 d海马区SnoN、TGF-β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组织SnoN表达增高,可能通过激活TGF-β通路参与神经元缺血性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Zea-Longer插线方法将缺血组大鼠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造模后1、3、7、14 d时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和脑组织中Foxp3表达,同时采用改良N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模型制备后逐渐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后1、3 d时缺血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1)。免疫组化显示脑缺血后1 d时缺血组大鼠脑组织中即可观察到Foxp3表达,且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区域,在未缺血侧也可观察到Foxp3表达,但表达量较少,而假手术组脑组织中未见Foxp3表达。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炎症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脑缺血后1 d时便开始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免疫调节,这种免疫调节对脑细胞有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大鼠慢性脑缺血后海马和额叶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ooR)的表达,以探讨慢性脑缺血时神经系统发生内源性脑保护的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缺血2个月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学习和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观察海马及额叶皮质EpoR表达的变化.结果:2个月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跨过平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慢性脑缺血组海马和额叶皮质中EpoR表达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海马和额叶皮质EpoR表达增加,可能是机体发生内源性脑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慢性脑缺血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钙通道Cav1.3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针刺组、缺血对照组、假手术组,通过阻断左侧颈总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方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针刺组大鼠电针刺激大鼠"四白"穴15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钙通道Cav1.3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钙通道Cav1.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神经元凋亡数量为缺血对照组>针刺组>假手术组(P<0.05).电镜下,针刺组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内可见有衣小泡出现.结论:针刺大鼠"四白"穴能提高慢性脑缺血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钙通道Cav1.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 h模型组、脑缺血2 h再灌注1 h模型组、脑缺血2 h+丹参酮ⅡA组、脑缺血2 h再灌注1 h+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 以30 mg/kg灌胃,1次/d,假手术组、模型组用羧基纤维素钠代替.给药7 d后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NBS),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脑梗死区Bax、Bcl-2的表达,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试剂盒检测脑梗死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能明显降低梗死侧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脑梗死体积及Bax的表达,并能提高NBS评分、增加GSH-Px的活性及Bcl-2的表达,但对MDA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丹参酮ⅡA对大鼠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增加GSH-Px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抑制细胞凋亡降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龙汤对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中一氧化氮(NO)含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慢性脑缺血的模型,5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加脑复康组,脑缺血加参龙汤大、小剂量组。造模以及药物处理4周后处死大鼠,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大脑皮层中NO含量、i-NOS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大脑皮层脑组织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模型组大鼠NO含量、i-NOS活性升高;大剂量参龙汤干预后NO含量、i-NOS活性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NOS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参龙汤大剂量给药后海马NOS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龙汤能降低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中NO的含量、i-NOS活性,减少慢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N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Tang W  Peng K  Yang ZH  Diao JX  Hu CW  Lei XL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0):2333-5, 2339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观察NR1、NR2B在海马和皮层的表达水平,探讨乌龙丹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作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3周后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组、乌龙丹高剂量组、乌龙丹低剂量组(n=12),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和皮层NR1、NR2B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和乌龙丹给药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模型组皮层及海马区NR1、NR2B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比值显著降低(P<0.01).乌龙丹高剂量组和银杏叶组皮层及海马与模型组比较NR1、NR2B表达均增高(P<0.01);但与假手术组比较,NR1、NR2B表达水平比值降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乌龙丹改善大鼠慢性脑缺血学习记忆功能可能途径之一:一定程度上提高海马和皮层区NR1、NR2B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大鼠急性脑缺血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和脑组织中Foxp3的表达,探讨其在急性
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48 只Wistar 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参考改良的
Zea-Longer插线方法将缺血组大鼠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造模后
1、3、7、14 d时大鼠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和脑组织中Foxp3表达,同时采用改良N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
行为学变化。结果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模型制备后逐渐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脑缺血后1、
3 d时缺血组大鼠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表达明显高
于假手术组(P<0.05),且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1)。免疫组化显示脑缺血后1 d时缺血组大鼠脑组织
中即可观察到Foxp3表达,且主要集中在缺血灶区域,在未缺血侧也可观察到Foxp3表达,但表达量较少,而假手术组脑组织中
未见Foxp3表达。结论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炎症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在脑缺血后1 d
时便开始参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免疫调节,这种免疫调节对脑细胞有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脑缺血2 h模型组、脑缺血2 h再灌注1h模型组、脑缺血2 h+丹参酮ⅡA组、脑缺血2 h再灌注1 h+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以30 mg/kg灌胃,1次/d,假手术组、模型组用羧基纤维素钠代替。给药7 d后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NBS),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脑梗死区Bax、Bcl-2的表达,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试剂盒检测脑梗死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能明显降低梗死侧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脑梗死体积及Bax的表达,并能提高NBS评分、增加GSH-Px的活性及Bcl-2的表达,但对MDA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参酮ⅡA对大鼠早期脑缺血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增加GSH-Px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抑制细胞凋亡降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EphA4在胃癌胃镜标本和术后标本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胃癌患者的胃镜标本、术后标本和癌旁组织及淋巴结,正常胃粘膜20例,胃良性病变18例,进行EphA4的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EphA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胃组织。EphA4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EphA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态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转移关系密切,为胃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EphA4mRNA在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39例胃癌患者肿瘤和正常组织中EphA4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多项临床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EphA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均有表达,并且表达程度具有差异性。EphA4基因表达与淋巴结分期相关(P=0.017),也与临床分期相关(P=0.01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脉管和神经浸润无显著相关。结论:EphA4可能促进胃癌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激酶2(Eph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 )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 和 RT-PCR技术测定20例BTCC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EphA2蛋白和 EphA2 mRNA的表达。[结果]EphA2蛋白在BT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 P <0.01),在BTCC低分化组表达强于高分化组;EphA2 mRNA在BT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膀胱黏膜( P<0.01),与BTCC的分化程度无关( P=0.295)。[结论]EphA2将成为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的指标,EphA2 mRNA表达强度与EphA2蛋白表达强度不完全一致。提示转录后的调控机制干预了 BTCC中EphA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张蒙  吴名  陈静  钟士江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0):873-875,F0003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大鼠脑梗塞后脑内巢蛋白的表达。【方法】选用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24)、对照组(n=24)和治疗组(n=24),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对照组经鼻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于脑缺血后2h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每组又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分为3、7、14、21d组,用Longa等评定方法检测大鼠行为、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内海马区巢蛋白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在各时问点治疗组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脑缺血后各组问不同时相均有巢蛋向阳性细胞数,治疗组7d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结论】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脑缺血后脑内巢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phA2和EphrinA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A2和EphrinA1在15例宫颈慢性炎症、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7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CD 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EphA 2和EphrinA1的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7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阳性率分别高于CIN组和宫颈慢性炎症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与EphrinA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侵润深度有关(P<0.05);EphA2与EphrinA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6,P<0.05)。EphA2和EphrinA1与年龄、FIGO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的MVD与年龄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局部侵润深度有关(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phA2与EphrinA1的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EphA2和EphrinA1表达均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宫颈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可以为今后宫颈鳞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对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age,ICH)后核转录因子(NF-κB)和水通道蛋白(AQP)动态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皂苷钠组(简称治疗组)3组。每组又分为1、2、3和7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入自体不凝血制备脑出血模型,大鼠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察NF-κB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QP-4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脑内NF-κB[(0.293±0.067),(0.441±0.064),(0.263±0.068),(0.258±0.061)]、AQP-4蛋白[(11.57±1.98),(14.27±2.16),(16.83±2.34),(9.82±1.64)]表达在不同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可以抑制脑出血后NF-κB和AQP-4的表达,减轻脑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52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标本中EphA2、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值,分析其相关性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EphA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分别为76.9%、84.6%和46.4±9.5,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正常宫颈上皮组(P<0.01)。EphA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E-phA2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P=0.000)。结论:EphA2、VEGF、MVD(FⅧRAg)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微血管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EphA2有望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并成为宫颈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ph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TCCB组织中EphA2阳性表达率为67.19%,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增加,EphA2的阳性表达率增加(P〈0.05)。浸润性TCCB组织的EphA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浅表性TCCB,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EphA2的表达异常可能参与TCCB的发生、发展与浸润,可能会成为膀胱肿瘤患者恶性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并有可能成为治疗人类TCCB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抗EphA4羧基端多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体外合成EphA4羧基端多肽免疫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建立抗EphA4多肽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通过免疫化学方法分析单抗的免疫学特性。结果:获得1株抗EphA4单克隆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具有EphA4特异性,能识别人类、鸡与小鼠EphA4;可用于EphA4的ELISA、免疫沉淀、免疫印迹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论:抗EphA4多肽单抗具备优良的免疫学特性,适用于多种免疫化学技术,是EphA4及其配体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胡朝峰  程宏伟  单明  罗婧  王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12):1890-1892,1896
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M)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收集56例脑膜瘤患者术后肿瘤病理标本,同期18例颅内减压术后的脑组织标本为对照,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VM相关蛋白血管上皮钙黏附素(VE-cadherin)、上皮细胞激酶(EphA2)在脑膜瘤的脑膜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两组VE-cadherin、EphA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脑膜组织相比较,VE-cadherin、EphA2在脑膜瘤中表达阳性率显著提高(P<0.01);随着脑膜瘤病理分级的上升,其VE-cadherin、EphA2蛋白的表达逐渐上升.VM形成相关蛋白VE-cadherin、EphA2参与了脑膜瘤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