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在重度流行区对家畜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追踪观察两组牛群在1个感染季节后的感染情况、螺情、接触疫水及疫水变化等因素,对其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线感染率为17.33%,其中黄牛感染率(17.69%)高于水牛感染率(16.98%)。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OR=10.40,95%CI:2.43~44.50)、年龄(OR=0.194,95%CI:0.770~0.049)、性别(OR=2.120,95%CI:1.009~4.453)有无治疗过(OR=1.277,95%CI:0.938~2.754)、7~10月疫水接触指数(OR=2.083,95%CI:1.12~3.89)、牧地距阳性螺点距离(OR=2.614,95%CI:1.11~6.16)等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日本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存在较快感染趋势,且家畜血吸虫感染危险因素顺序为: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放牧地点距阳性釘螺存在点距离、7~10月疫水接触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山丘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与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流行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1999—2008年安徽省石台县历年感染性钉螺分布和急血发病资料。结果所确诊的48例急血病例中,在距感染性螺点30m以内感染发病13例,50m内感染发病11例,100m内感染发病10例,150m内感染发病6例,200m内感染发病4例,提示距离感染性螺点越近,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率越高。结论山丘地区急性血吸虫感染与距感染性螺点的距离有关。对重点区域强化灭螺措施,加强对重点暴露人群的防护力度,加强重点人群血防健康教育是控制山丘地区急血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化疗后人群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安徽省当涂县一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观察试区。追踪观察129例感染者中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126人在一个感染季节内的再感染情况。同时调查当地螺情和水体感染性变化情况以及居民接触疫水情况等因素;再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基线感染率为13.37%的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患者化疗后,经过一个感染季节其再感染率高达13.49%.基本恢复到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6~9月疫水接触指数、居住地距阳性螺点距离是再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险度分别为10.396、0.194、3.413、和2.556。结论本研究为提高人群抗再感染的能力和制订预防血吸虫再感染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化疗后人群血吸虫感染、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在观察试区 ,以 1 2 9例感染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 1 2 6人为“再感染”研究对象 ;2 4 7例粪检阴性人群作为“感染”研究对象。追踪观察两组人群在一个感染季节后的再感染情况 ,并调查其接触疫水情况以及当地螺情和疫水变化情况等因素 ;再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基线感染率为 1 3 .3 7% ,经过一个感染季节后 ,标准化感染率为 4 .1 1 % ,标准化再感染率高达 1 3 .76% ,再感染率已恢复到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 ,其中年龄≤ 1 2岁组再感染率 ( 2 2 .50 % )高于 >1 2岁组感染率 ( 9.3 0 % )。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6~ 9月疫水接触指数、居住地距阳性螺点距离是再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职业和 6~ 9月疫水接触指数是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也存在较快感染和再感染趋势 ,初步揭示了感染和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放1次,每次投放28 h,钉螺收回后置于25℃恒温箱内饲养。首次回收2个月后每月采用群体逸蚴法检测1次钉螺感染性,在末次投放3个月后,采用压碎法解剖全部钉螺,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出现感染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建立江苏省长江水域哨螺监测数据库,绘制哨螺阳性点地理分布图,计算江水中钉螺单位时间被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阳性率。结果 45个点5个月共投放哨螺44 717只,回收43 477只,回收率为97.23%;钉螺逸蚴81 410只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钉螺13 033只,发现5只感染血吸虫,钉螺感染率为0.038%,水体中钉螺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率为4.11/100万。在45个监测点中检出阳性点5个,阳性点出现率为11.11%;其中哨螺阳性点分布在长江南岸3个、北岸1个、江心洲1个,其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1.43%、5.56%和7.69%,南岸哨螺阳性点出现率是北岸的3.8倍。5个阳性点中有3个为渔船民集散地。结论江苏省长江南岸水域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程度高于北岸,渔船民集散地是重要的污染地之一。浮瓶-尼龙螺袋哨螺测定法是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实验室诱导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保种传代的敏感株尾蚴定量感染小鼠,感染37 d后分别收集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孵化毛蚴,以各虫株毛蚴定量感染钉螺,观察、比较各虫株对中间宿主钉螺的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存活率、尾蚴开放前期和产尾蚴量。结果用一条毛蚴感染一只钉螺,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对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8.99%和19.74%(χ~2=3.948,P=0.047),平均每螺产尾蚴量分别为1 460.2条和1 039.3条(t=2.507,P=0.02);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对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0.00%和21.52%(χ~2=3.980,P=0.046),平均每螺产尾蚴量分别为1 319.4条和1 003.5条(t=2.566,P=0.017)。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尾蚴开放前期和感染性钉螺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钉螺的易感性高于敏感株,而平均每螺产尾蚴量则低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发现血吸虫尾蚴白天从螺逸出,中午是高峰,晚上没有明显的逸出,尾蚴的存活率和感染率呈进行性下降。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一天(24小时)中人接触疫水受感染的危险度,为更贴近自然感染环境,研究人员对曼氏血吸虫尾蚴逸出后感染人类皮肤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在非适宜生存地区的山东省微山湖区生存13年繁殖子12代的长江扬州段钉螺种群是否仍然保持有感染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2017年7-11月在微山湖独山岛滩涂挖掘坑塘蓄水,放置10个钢筋铁丝螺笼,内衬40目呢绒绢,笼底铺设泥皮,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个螺笼。实验组每笼投放100只微山湖子12代钉螺,对照组每笼投放等量当月取自长江扬州段的钉螺(该批钉螺与微山湖钉螺同源)。将血吸虫卵与牛粪混合后分置于螺笼中,自然感染127d。回收笼内钉螺,通过单个钉螺逸蚴法和解剖钉螺查验成熟母孢蚴法获得钉螺血吸虫感染率。结果实验组钉螺和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6%(14/429)和2.73%(12/43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个阳性钉螺一次逸蚴分别为3.17条和3.6条。结论长江扬州段钉螺在微山湖区生存繁殖13年后的子代钉螺在湖滩自然环境条件下接受血吸虫毛蚴的攻击,螺体内血吸虫能完成无性繁殖阶段,释放出发育成熟的尾蚴。表明该地区的子代螺群仍然保持有感染血吸虫的能力,其病原生物学特性没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虹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875条和14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d和27.7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d和45.5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问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长江江苏段水域水体中日本血吸虫尾蚴时间分布与地域分布特点。方法利用哨鼠尾蚴测定法,5-9月长江汛期在沿江200 km江段,设45个预警监测点,每月1次、连续进行5次血吸虫感染性测定;建立江水感染性动态数据库,再利用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和Picasa 3.1图片管理软件,表达分析长江汛期哨鼠预警阳性点的时空分布和环境特点等。结果 2009年5-9月,45个点、5个批次共投放哨鼠4 500只,回收哨鼠4 411只,现场投放哨鼠总回收率为98.33%;共计解剖哨鼠4 370只,检获阳性哨鼠23只,哨鼠血吸虫总感染率为0.53%,逐月哨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23%、0.23%、0、0.45%和1.73%;检获血吸虫成虫55条,阳性哨鼠平均虫负荷为2.39条/只,逐月阳性哨鼠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00、2.00、0、1.50条/只和2.87条/只。5个月共计监测到哨鼠阳性点11个(其中1个点出现2次阳性),占监测点数的24.44%;逐月哨鼠阳性点数分别为1、2、0、1个和8个,逐月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22%、4.44%、0、2.22%和17.78%,逐月阳性点出现构成比分别为8.33%、16.67%、0、8.33%和66.67%,9月份哨鼠阳性点出现率显著高于6月份(χ2=4.05,P=0.044)。11个哨鼠阳性点中,属码头渡口和渔船民集散地各有3个,修造船厂和新长洲滩各1个;其中涵闸通江河口哨鼠感染率最高,为2.08%~6.45%。结论长江汛期血吸虫感染性呈双峰型分布,9月份水域血吸虫感染性最强,7月份为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世代交替时期,8-10月是防控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的关键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长江洪灾后每年按常规方法进行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调查,同时对沿江洲滩钉螺消长情况和有关影响因素进行纵向观察。结果洪涝灾害后沿江地区人、畜血吸虫病检查阳性率分别维持在0.65%~1.71%和0.14%~10.62%;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增加,且后者随前者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具有显著性(r=0.866,P=0.005);洪灾后2年感染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第3年开始恢复性上升,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与此三项指标的相关具有显著性(r1=0.836,P1=0.010;r2=0.773,P2=0.024;r3=0.893,P3=0.003)。调查资料显示距长江口愈近,洲滩淹水时间愈长,平均潮差愈大,钉螺分布愈少,江阴及其下游未发现钉螺。结论长江洪涝灾害可引起钉螺扩散、急性血吸虫感染增加,而这种影响在灾后逐渐显现,具有延迟性;加强洪灾前后的预防控制措施均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The infectivity of miracidia of the Saudi Arabian isolate of S. mansoni in Bi. arabica was found to be influenced by such factors as miracidial dose,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e pre-patent period of S. mansoni in Bi. arabica was 30 to 33 days. Miracidial dose had no effect on the mortality of snails during the pre-patent period. The infection rate increased as the miracidial dose was increased. However, cercarial production was highest in snails exposed to 1 miracidium each and decreased as the miracidial dose was increased. Water temperature during exposure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mortality, infection rate and cercarial production in Bi. arabica exposed to S. mansoni miracidia. The infection rate was highest in snails exposed at 28 degrees and 34 degrees C. No infection of Bi. arabica occurred at the temperature of 10 degrees C. The number of cercariae per snail per day was highest in snails exposed to miracidia at 34 degrees C.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salinity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infection of Bi. arabica with miracidia of S. mansoni. The infection rate in snails decreased as the salinity increased up to 4,500 mg/l, above which no infection occurred. The daily pattern of cercarial emergence was rhythmic, whereby 94.7% of the total daily production was released within 6 h from infected Bi. arabica, with a peak between 11 a.m. and 1 p.m.  相似文献   

13.
洪涝灾害后长江下游洲滩钉螺消长和扩散趋势纵向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目的 掌握洪灾后钉螺消长规律 ,进一步评价洪涝灾害对长江下游钉螺消长和扩散的影响。方法 每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方法进行江滩钉螺调查 ;采用打捞法定点观察漂浮物携螺扩散情况。结果  1998~ 2 0 0 3年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 11.80 % ,而 1998~ 2 0 0 3年阳性钉螺面积则平均每年递增 2 9.2 5 %。阳性螺面积随钉螺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江苏段洲滩有螺框出现率、阳性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密度在洪灾后 2年内均呈不同程度下降 ,而从第 3年开始出现快速上升趋势。 2 0 0 2年打捞漂浮物检获钉螺 6 83只 ,2 0 0 3年检获 384 6只。调查表明钉螺吸附于漂浮物扩散高峰为 8月。结论 洪涝灾害短期内可促使钉螺蔓延扩散 ,表现为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 ,后期则以钉螺密度增长为特征 ;长江水系钉螺在汛期可吸附于漂浮物扩散。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预警分析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变化趋势与规律,为2009年血吸虫感染高危地区提供预警信息。方法收集2009年80个国家级监测点及36个综合防治试点钉螺解剖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并结合2007~2008年监测点和综合防治试点人群、家畜病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2009年感染性钉螺与2007~2008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江西省的鄱阳湖西南岸疫区以及湖南、湖北省的洞庭湖及长江沿岸的部分疫区。2008年人群感染率为0.67%,较2007年的0.92%有所下降,其中湖南、湖北及江西3省仍有大部分疫区村人群感染率〉1%。2008年家畜感染率为1.62%,较2007年的2.90%有所下降,其中湖南、湖北及江西3省仍有部分疫区村家畜感染率〉3%。结论鄱阳湖西南岸以及洞庭湖和长江沿岸的部分疫区感染螺分布集中,人群和家畜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湖南、湖北及江西3省部分疫区疫情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血吸虫感染性。 方法 在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共设17 个监测点, 开展螺情调查, 并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结果 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只/0.1 m2 和0.67只/0.1 m2 , 钉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05%。在长江流域共开展2次水体感染性监测,第1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4处阳性环境; 第2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7处阳性环境。在汉北河流域开展1次水体感染性监测, 哨鼠阳性率为11.9%, 有4处阳性环境。 结论 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较高。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可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同时还可间接了解查灭螺工作质量和药物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流行因素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及其特点,评价和探讨巩固监测阶段的措施与对策。方法在29个经省考核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开展监测研究,对传染源、钉螺等流行因素进行纵向观察,并对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传染源监测表明,居民COPT阳性率为0.21%,无当地感染的粪阳病人及低年龄病例,家畜监测查病均为阴性;外来人口中COPT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外来及本地外出人口中均查获粪阳病例。2在开始监测的头5年内出现77.3%的有螺环境:查出钉螺分布在其中的16个县(市、区),占55.17%;有螺环境多为小面积复杂环境,有螺原因主要是查灭螺质量较差,同时外来扩散也不容忽视。3监测查螺方法中,以“定点查”检出率最高。结论1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稳定,内源性传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再流行因素依然存在;2巩固监测时期,病情监测主要抓好重点流动人群和指示人群(小年龄人群);钉螺监测在近期注重历史有螺环境,远期可注重外来输入,监测方法建议采用“定点查”结合“轮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讨江滩土地整理工程对汛期钉螺滞留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11年采用移除野柳林、 削高填低、 提升坡度等 方法对江滩土地进行整理, 2012年调查对比整理前、 后汛期末江滩钉螺情况。 结果 结果 2010年汛期末有螺框出现率为 96.5%, 钉螺密度为3.655只/0.1 m2 ; 2012年汛期末有螺框出现率为 2.0%, 钉螺密度为0.015只/0.1 m2 ; 整理前、 后有螺框出 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57.29, P< 0.01)。结论 结论 土地整理工程对抑制汛期江滩钉螺滞留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论证该工程能否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望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巢湖段所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本资料,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用IHA法检测居民血吸虫病抗体;用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船只钉螺携带情况。结果 工程预期设置的两个引水口地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钉螺分布广,人、畜感染重;工程途经的无为县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严重,居民感染率高,且有病牛存在;“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已有钉螺向内河扩散;船只未发现携带钉螺。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工程实施后有可能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长江中下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委)所属水文机构工作区钉螺分布状况,为评估水文工作人员血 吸虫感染风险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述水文机构工作区域的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 法进行查螺,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了17个水文机构的19处工作现场,查出9个水文机构的10处工 作现场有钉螺孳生。有螺面积查出比例达38.81%,活螺框出现率为3.08%,平均活螺密度为0.07只/0.1 m2,其中所处中 游的水文机构工作区的平均活螺密度和活螺框出现率最高。结论长江中下游长江委所属部分水文机构工作区域有不 同程度的钉螺孳生,水文工作人员面临血吸虫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