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下颈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因其具有三柱固定的稳定性、固定节段少、影响脊柱活动度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胸腰椎疾患。但由于颈椎椎弓根解剖和毗邻结构特殊,故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的难度和风险较大,目前仍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8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系统个体化置钉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其中18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应防范椎弓根螺钉置入错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0年Roy-Camille及其同事首先报告了椎弓根螺钉系统(RRC系统)应用的临床实践,此开拓性的手术为脊柱内固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VSP、TSRH、Moss Miami和CD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原有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医学院  相似文献   

3.
AF系统经椎弓根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骨折以胸腰椎骨折最为常见。地下坑道作业者胸腰椎骨折发病率较高,是煤矿井下常见损伤,且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其治疗目的是:直接或间接的椎管减压,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利于早期活动和神经康复治疗。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内固定新技术及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问世,我科自从1999年6月引进AF(Atlas fixation;AF)系统[1],手术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初步总结有关临床资料并对复位、固定、植骨等问题进行讨论。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性9列,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FRS椎弓根钉钢板系统在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方法:应用DFRS椎弓根钉钢板系统,治疗腰椎滑脱46例。结果:术后随访1-3年,41例完全复位,复位率89%,术后41例患者患肢疼痛症状消失。结论:DFRS,设计合理,操作比较简单,采用钛合金,不影响以后CT、MRI检查,手术复位效果好,符合生理需要,临床效果满意,其不失为一种即经济又方便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治疗 ,具有创伤小、固定确定、符合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地保存脊柱运动功能单位等优点 ,近年来已广泛开展 ,并得到不断发展。我院自 1 993年开始应用椎弓根钉系统以来 ,先后采用过 Dick steffee RF等 ,1 996年 6月至 1 999年 1 0月 ,改用 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3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1至75岁,平均56岁。单节段固定31例,多节段固定6例。结果根据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JOA评分标准来判断临床效果。术后随访9-24个月,临床优良率100%,无螺钉断裂和松动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7.
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形态与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理论认识。方法:应用直径4.5mm,5.5mm,6.25mm和7.0mm4种不同直径的椎弓根螺钉16具T6~S1节段的新鲜尸体脊柱标本上观察:(1)穿钉失败率;(2)椎弓根膨胀变形率;(3)椎弓根螺钉把持力;(4)椎弓根椎体损伤分类。结果:穿钉失败率与操作技术和椎弓根横径相关,在下胸椎失败率高主要与椎弓根横径密切相关,没有发生穿钉失败的椎弓根膨胀率28.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在下位颈椎疾患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0年8月~2007年8月对118例患者,置入490枚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疾患,其中颈椎骨折脱位81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21例,颈椎黄韧带骨化11例,颈椎后突畸形2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术前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简称PACS),采用X线片及64排CT片,对患者下位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倾斜、向头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以指导术中选钉及置钉。术中应用自行研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打孔、置钉、固定。[结果]术后102例患者获13~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95个月。采用JOA评分标准[1],结果:优82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5.01%。术后X线及CT示固定节段稳定,颈椎椎体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2例患者植骨块吸收未融合,融合率为97.04%。[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相对安全的操作,可用于需从后路固定的颈椎疾患病例,可维持良好的颈椎生理曲度,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钉棒系统与AF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不同固定方法之间的区别,以明确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2007年本院应用AF及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75例胸腰段骨折病人的结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AF固定对单节段骨折病人效果优良,治疗多节段骨折比较困难,而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多节段骨折治疗效果良好,但治疗单节段骨折效果稍逊于AF.[结论]单纯应用后路间接复位技术治疗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操作简单,对后柱不会造成进一步损伤,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单节段最好选用AF,多节段或跳跃骨折选用钉棒系统是比较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并经伤椎双侧椎弓根植入碎骨块X线片评价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按Frankel分级和腰背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患行均获随访,时间6~38(10±2)个月内固定无失效,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腰椎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痛均明显改善,腰椎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钻钉道的技巧及在基层普及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近5年实施该手术并获得回访的病人62例,对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结果完成椎弓根钻钉道与固定系统安置,手术历时约为90~120min,手术成功率为100%,病人恢复良好。骨科医师只要参与并认真学习过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手术,即使在无床边X线机的情况下,也可实施该手术。结论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钻钉道与固定技术快捷、有效且易于掌握,适于在基层普及。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损伤中发生的概率较高,且常合并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损伤,造成严重的损伤.自Roy-Camille等[1]应用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脊柱损伤以来,此项技术成为后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笔者自2000年1月~2004年6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一种自攻钻孔导向式椎弓根钉置入钻孔器,以期达到准确置入椎弓根钉的目的。方法术前根据X线片及CT扫描,确定椎弓根钉进钉点及椎弓根轴线;术中一侧应用传统的三棱锥钻孔,另一侧应用自攻钻孔导向器钻孔,采用左右侧分别插入粗细不同的克氏针C型臂X线机透视等三种方法,确定进钉孔的恰当程度。结果自攻钻孔导向器组158个椎弓根有9个椎弓根(5.7%)破穿,传统三棱锥组158椎弓根有22个椎弓根(13.92%)破穿,统计学分析显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自攻钻孔导向器钻孔引导置入椎弓根钉,能明显降低失败率。  相似文献   

15.
经椎间孔入路单枚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不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腰椎不稳症患者36例39个间隙,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5~68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不稳8例,腰椎管狭窄症不稳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不稳3例,腰椎峡部裂20例;不稳定节段L3,42例,L4,518例,L5S113例,双节段3例(均为L4,5、L5S1)。均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结合椎弓根钉系统,行减压、复位、内固定、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等治疗,按照影像学结果及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融合38个椎间隙,可疑融合1个椎间隙,融合率97.4%(38/39)。影像学节段前凸角观察,术后较术前增大(4.09±0.1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访时较术后虽有(3.83±0.17)°的减小,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腰痛JOA评分术前(8.14±1.09)分,末次随访(13.54±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根据JOA评分好转率(RIS)评定:优28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94.4%。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椎弓根钉复位固定融合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是治疗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漏斗技术结合徒手椎弓根探针技术置入椎弓根钉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术前测量目标椎的e角、f角及椎弓根直径,选择准确的进针点:骶椎以下关节突左7点右5点为进针点,腰椎以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针点,胸椎按Kim推荐的入点进针。在椎弓根入口去皮质后据e、f角徒手推进椎弓根探针至椎体前缘,测量所需螺钉长度,再沿钉道扩孔、攻丝及置入相应直径与长度的螺钉;术后CT片按照椎弓根内侧壁穿透<2 mm,外侧壁穿透<4 mm作为安全评价标准。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2012年1月利用该技术在184例中置入736枚椎弓根钉的情况。结果所有螺钉椎弓根内侧壁穿透<2 mm,外侧壁穿透<4 mm,总合格率100%;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或脊髓损伤加重的表现,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利用合理的进针点,在个体化置钉的基础上,利用漏斗技术结合徒手椎弓根探针技术能成功置入胸腰椎椎弓根钉。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骨折单纯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远期结果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前,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力学优越性和正确植入后的安全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成为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1]。但其远期效果如何?特别是内固定去除后,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是否仍能保持?伤椎邻近椎间盘有何改变?为了探讨上述问题,作者对本院自1992年4月~2000年3月单纯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82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28例;年龄18~54岁,平均37.6岁。按Denis分类法,压缩型28例,爆裂型39例,骨折脱位型15例。损伤一个节段74例,两个节段8例。脊髓神经损…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骨折脱位临床多见,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已成为胸腰椎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AF(atlas fix-ator)系统是是邹德威在Dick、RF系统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新型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作者从2000年开始临床应用36例,对椎体复位、固定及神经功能恢复均获较好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用影像学监测椎弓根钉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1993年6月~1995年1月,在无影像学监测下行椎弓根固定术21例,效果良好。1 手术方法 手术在局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下进行。取俯卧位,常规暴露棘突、椎板、小关节及横突。先用综合方法反复核查选定进针点后,钻或凿开该处骨皮质,范围不超过3mm,用一直径2mm小刮匙,沿骨髓腔向深处搔刮。搔刮中如前方为松质骨周围为骨壁感觉和见从孔道中溢血,即证明为椎弓根髓腔。搔刮时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变异患者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寰椎后弓变异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6~75岁,平均36.2±15.5岁.根据CT重建图像将寰椎椎弓根划分为后弓表面、椎动脉沟底和椎弓根侧块交界区3个切面,并将每个切面再分为内侧、外侧2个部分.对各部位相应切面的后弓高度进行测量,根据所测结果,将变异寰椎后弓分为3种类型,并采用相应的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Ⅰ型(寰椎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椎弓根高度>3.5mm),采取后弓下置钉;Ⅱ型(后弓表面高度及椎动脉沟底椎弓根高度均<3.5mm),采取椎弓根侧块交界点处置钉;Ⅲ型(后弓表面高度>3.5mm,椎动脉沟底椎弓根高度<3.5mm),采取in-out-in技术置钉.术后采用CT片评价置钉准确性,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6个寰椎后弓变异的椎弓根中,Ⅰ型34个,Ⅱ型18个,Ⅲ型4个.术中成功置钉54枚,成功率96.4%;2个Ⅱ型变异后弓椎弓根(2例一侧)因椎弓根过小无法置钉而改用椎板钩固定.术后CT显示理想和可接受置钉52枚(96.3%);不可接受置钉2枚(3.7%),均表现为螺钉穿入椎管.2例患者术后出现枕大神经刺激症状,1例经对症处理、1例拆除内固定后症状缓解.术中与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无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寰椎后弓骨折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寰椎后弓变异患者仍可采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实施时应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置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