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塔里木哈得油田多采用双台阶水平井钻井,主要难题为常规钻井技术井眼轨迹控制难,储层钻遇率低,钻井周期长。1m厚薄砂层油藏未能实现有效开发,东河砂岩水窜严重,油水分布混乱,影响后期开发效果。针对以上难题,在哈得油田钻井中引进旋转地质导向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应用效果良好,平均储层钻遇率由55.43%提高至87.84%,平均单井日产量提高1倍,单井水平段节约钻井工期15d,成功地解决了薄油层钻井储层钻遇率低、钻井施工进度慢等难题。  相似文献   

2.
哈得油田石炭系中泥岩段薄砂层油藏开发面临埋藏超深、油层超薄、储量丰度及品位超低、开发难度大等 诸多世界性难题。构造、储层及流体分布规律难以预测, 直井单井控制储量低且产吸能力差, 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及 双台阶水平井动态监测、稳油控水难度大。通过开展动、静结合研究, 针对这种埋深超过5000m、厚度小于2m 的超深 超薄油藏, 提出适应油藏地质特征的储层预测、水平井钻井及轨迹调整优化、复杂井动态监测及综合治理3 项集成创新 技术对策, 在国内首次整体采用双台阶、双分支、超长水平井复合高效井网全面注水开发,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 油藏自2003 年起年产规模25×104 t 以上已稳产12a, 预计水驱采收率可达44. 72%, 形成多项配套特色技术, 实现了边 际油田的高效开发并成为中国石油高效开发油田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精细控压钻水平井技术应用于油田开发,是针对压力敏感地层的一种钻井技术。通过分析精细控压钻井与水平井的结合难点,提出了利用常规的钻井技术进行精细控压钻水平井的方法,阐述了精细控压钻水平井技术工艺的关键技术。列举了塔里木油田塔中区块利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圆满完成的两口井的钻井实践,对精细控压钻水平井在油田的应用提出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碳酸盐岩高效井的预测成功率,综合利用常规地震剖面、钻井、录井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等,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西部地区高效井与储层发育指数、串珠有无断裂伴生、串珠位于缝洞系统的空间位置及串珠状地震相储层顶部标定的关系。研究认为,储层发育指数越大,强串珠发育伴生断裂,储层易发育且规模往往较大。但钻遇强串珠的油井高效与否还与其在缝洞系统中的空间匹配关系和井轨迹是否位于储层顶面密切相关。油井钻遇的串珠位于缝洞系统的相对高部位,油柱高度大,产水的可能较小,易高产稳产。对于强串珠状,水平井轨迹设计在最大波谷处较为合适;对于弱串珠状,水平井轨迹设计在最大波谷之下的零相位之上较为合适。在塔中西部中古15井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钻遇具备此四大要素的强串珠状地震相储层的油井易高产稳产,提高了碳酸盐岩高效井的预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油田台盆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温度高、非均质性强、裂缝孔洞发育、普遍含硫化氢等特点,钻井工程面临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低、目的层安全压力窗口窄、井漏溢流频发等技术难题。通过持续技术引进、强化科研攻关与现场试验,形成了适用于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的超深井钻井配套技术系列,塔标Ⅲ井身结构及配套的长裸眼段钻井提速和大温差低密度固井技术实现成熟配套并规模化推广应用,以“随钻伽马+精细控压钻井”为核心的大延伸水平井钻井技术成为塔中地区勘探开发的主体技术。碳酸盐岩超深井钻井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显著缩短了钻井周期,有力保障了台盆区深部油气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随着塔里木哈拉哈塘油田哈6区块的开发进程逐渐深入,碳酸盐岩油田开发井低效比例较高这一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通过对哈6区块的地质和开发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造成该区块开发井低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地质屏障、储集体规模、裂缝、地层能量及油层伤害等。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精细刻画大型缝洞体、寻找构造高部位、重视储层非均质、采用各种增产措施并减少不必要作业等方法预防和治理低效井。  相似文献   

7.
塔中某井区平均井深6000m 以上, 地层岩石抗压强度高, 研磨性强, 可钻性差。为了提高钻井速度, 控制 钻井成本, 该井区引入了“PDC+扭力冲击器” 钻井工艺。扭力冲击器通过把钻井液的能量转化成高频冲击力作用在钻 头上, 增加瞬时扭矩, 减少钻头卡滑效应, 提高钻头破岩效率。应用表明: 从二叠系到奥陶系井段, 使用PDC 扭力冲 击器较常规钻井工艺平均提速可达35%, 并节省3 趟起下钻时间, 其中在卡拉沙依组、巴楚组提速高达62%, 取得了显 著的提速效果, 为优化提速钻井工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塔中西部非目的层石炭系、志留系等古老地层可钻性差, 机械钻速低, 钻井周期长, 严重影响油气勘探速度, 提高深部地层钻井速度已成为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旋冲钻井是钻头在冲击动载和静压旋转的联合作用下高效破岩原理,提高钻速。旋冲钻具在ZG5-H2井志留系机械钻速是中古501井的两倍,同时钻穿志留系用了一个钻头,中古501井用了两个钻头,节省一趟起下钻时间。  相似文献   

9.
常规偏心分层注水会导致区块欠注严重, 难以满足超深双台阶水平井分层注水;并且难以满足不动管柱实现注水井的分层注水及分层酸化。为此研制了针对双台阶水平井分层注水及酸化的一体化管柱及配套工具, 管柱主要由封隔器、注水酸化一体化配水器等组成;测调过程中测调仪器与管柱中的配水器采用同心对接, 投劳成功率高;并且通过与特制酸化芯子配合可实现不动管柱分层酸化。利用WELLCAT 软件模拟出注水、酸化、停注时各封隔器的受力、管柱收缩长度以及管柱整体强度, 为封隔器及伸缩管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现场试验表明, 研制的注水酸化一体化管柱及配套工具设计合理, 测调成功率高, 能够满足双台阶水平井的分层注水及酸化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塔里木盆地哈得周缘地区,当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储层厚度变薄时其地震响应特征不清晰,难以识别尖灭线及落实圈闭。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下东河砂岩的尖灭地质现象建立了研究区典型井单井微观模型及连井宏观岩性构造模型。利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变网格数值模拟算法进行正演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落实岩性圈闭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传统油藏工程方法认为水平井长度与产能呈正相关,即随着水平井长度的增加,气井产能也随之增大,基本呈线性关系。而和田河气田MA5-1H井、MA4-H1井物性接近,水平井长度相差3倍,但是两口井产能却相差不大。分析原因认为,传统的油藏工程方法没有考虑气井井筒内摩阻及井底非达西流动对气井产能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根据气体地下稳定渗流理论及水平井三维渗流特征, 利用水平气井产能公式,在考虑了井筒摩阻和非达西流动因素的情况下,计算气井产量的增加和水平段的长度实际并非呈线性关系,即随着水平段长度的增加,产能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而在1200m以内摩阻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利用此结论,对和田河气田水平井合理长度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确定和田河气田水平井合理长度为500~800m左右,该认识对和田河气田下步水平井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塔北地区油藏储层埋藏深、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机械钻速低,钻井周期长。在三叠系—奥陶系钻井中引入TorkBuster扭力冲击器。该技术首次引入塔北地区,与之相应的录井技术还未成熟,现场开展了扭力冲击器应用条件下的录井技术研究。TorkBuster的应用对录井作业的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钻时录井、岩屑录井、气测录井、工程录井、迟到时间以及荧光录井6个方面,通过对影响机理的分析,结合塔北地区的应用情况分别提出利用改进的标准钻时法消除对钻时录井的影响,提出工程录井参数识别及岩屑录井岩性识别研究方向,探讨复杂条件下迟到时间计算方法等,以期为录井行业应对扭力冲击器使用带来的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于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段地震资料低信噪比、低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裂缝预测难度大,如何提高预测精度是长期以来的技术难题之一。以解释性处理的三维地震数据为平台,通过大量预测参数实验并结合钻井资料、构造地质分析,形成了提高碳酸盐岩储层小断裂及微裂缝预测精度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技术系列,根据勘探开发精度要求的不同,采用相干、曲率、蚂蚁体等属性进行单一的或综合的叠后裂缝预测。此技术系列在塔中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开发中有效地指导了高产井点的优选,尤其是水平井的钻探,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塔里木盆地中古地区全方位高密度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叠前纵波方位各向异性技术开展OVT域裂缝预测研究。OVT域地震数据较常规数据能量更为均衡,信噪比更高,且偏移后保留了方位角和偏移距信息,能快速灵活进行方位角和偏移距分选,避免了常规方法耗时长的弊端,适合进行分方位裂缝预测。通过对该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石灰岩储层不同偏移距、不同方位角及不同域的数据体进行试验,优选出100~5500m偏移距和6个方位角的数据来计算纵波相对波阻抗的差异,裂缝方向和密度的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程度较高,能够为该井区储层缝洞连通性研究、井位部署、水平井井轨迹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哈拉哈塘采油井见水特征受缝洞的空间发育、水体大小及接触关系等影响明显,但见水后产油量急剧降低,严重影响油井的开发效果。通过对出水井见水特征归纳总结,结合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生产动态特征进一步分析油井的产水机理,建立典型的油藏模型,分类型提出合理、有效的控水对策。对于暴性水淹型油井加强见水预警,及时调整工作制度,延长无水采油期;裂缝水窜台阶上升型无水期控制生产压差,含水停喷后提液生产;先升后降弱底水水淹型油井考虑关井压锥,压锥见效后,采取提液生产。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克深油气田目的层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埋深大,高温高压,天然裂缝发育,属超深高温高压气藏。但是由于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对储层伤害严重,井况复杂,测试资料录取困难,缺乏必要的储层参数,亟需加深对储层的认识。研究发现,大量的酸压施工压降曲线没有得到有效分析和利用。利用压降曲线建立了井底压差与产能关系图版,用以准确判断储层真实物性,消除地层伤害带来的影响。首次利用压降曲线计算储层渗透率,为渗透率模型地质建模提供参数,建立渗透率、米采气指数、裂缝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式,反演测试井段裂缝发育程度,给油基钻井液成像测井裂缝解释提供参考。按照单井渗透率和裂缝发育程度,预测区块内临井的储层发育特征,对储层改造进行指导并预测 产能。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储层超深长井段水平井分段酸压改造需要综合考虑选层、分段级数的合理性、分段工具有效性和后期作业的可操作性等多种因素。本文以HA6H井为例,在油藏中深6590m,水平段长498m井况进行了“套管封隔器+可钻式压裂滑套”分段酸压改造。酸压分段设计考虑裂缝间压力干扰的影响,依据井筒与优势储层之间的距离来设计缝高,再结合间距比和流动阻力的关系来优化段数和裂缝间距,同时在较长井段内考虑采用化学暂堵转向技术,尽可能实现长井段均匀酸压。经优化设计该井分10段超大规模酸压改造,酸压后采用4mm油嘴掺稀求产,油压22.65MPa,日产油77.9m3,日产气11792m3,分段酸压效果显著。酸压施工中的压力响应特征表明:“套管封隔器+可钻式滑套”分段针对性强、可靠性较高,以井筒与优势储层之间的距离作为水平井分段设计依据的出发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原有井身结构问题, 进行了井身结构优化, 形成了塔标Ⅲ井身结构, 减少了套管层次, 扩大了套管尺寸, 提高了水力效率等, 为该地区整体钻井提速创造了条件。针对二叠系易漏易塌问题, 使用了具有随钻封堵能力的钻井液体系, 同时提高钻井液抑制性能等;针对下部地层可钻性差的问题, 通过对螺杆和大扭矩螺杆、扭力冲击器、旋冲工具等提速新技术的试验, 形成二开提速技术集成方案, 使该地区平均钻井周期从2010年的131d降至2015年的86d,提速效果显著。此提速技术方案在相似地区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可供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9.
哈得逊薄砂层属于超深超薄油藏, 纵横向上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注采井组内油井受效不均衡导致开发效果变差。之前采用稳定同位素监测剩余油分布情况及注入水推进方向、速度等, 存在药剂种类少、易受井间干扰、水样后处理有较强放射性等问题, 近年逐渐改用可选种类多、无放射性污染、在该油藏适应性较好的微量物质示踪剂。以该油藏中部3个相邻注采井组为例, 13口油井中有6口井在297d的取样监测后见到显示, 推进速度为2.87~5.04m/d,其解释结果与前期同位素监测的变化趋势、生产动态基本吻合。经分析认为注入水突破是导致含水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采取油井堵水、水井调剖或分层注水工艺可提高注水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迄今在哈得逊薄砂层油藏应用65 井次,在轮南、塔中、东河塘等老区应用近179井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通过模拟气体钻井条件下泥页岩地层的温度压力,分别对气体钻井钻遇地层出水条件下的水侵规律和气体钻井转水基钻井条件下的水侵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建立了相应条件下的水侵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从而可对相应条件下泥页岩地层的水侵范围和坍塌范围进行预测,分析两种情况下水侵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均呈现出初期水侵速度较快、中后期逐渐变缓的特征。对比两种情况下的水侵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前者的水侵速度要比后者的水侵速度慢得多,同样水侵穿透5cm的距离时,前者所用时间是后者的350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