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注采井组内油井受效情况不均衡。之前主要应用稳定同位素监测井间连通状况及注入水速度、推进方向等,但受限于可用同位素品种较少且水样的后处理过程有较强放射性,近年逐渐改用品种较多、全程无放射性的微量元素示踪剂。该微量元素示踪剂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3个相邻注采井组进行试验,通过362天的取样监测,13口油井中有6口井见到示踪剂显示,推进速度3.02~4.78m/d,基本符合井组的生产动态变化,表明微量元素示踪剂在本区有较好的适应性,为下步高含水井稳油控水、区块生产调整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轮南油田2井区TI油组是典型的高温高盐油藏,经过注水实现高效开发,但长期注水导致层间、层内矛盾凸显,注水开发效率不断降低。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采用高温改性“微米微球+颗粒+凝胶/冻胶”调驱体系,在该油组东部开展了4井组的整体深部调驱矿场先导试验。试验实施后整体增油效果明显,但不同井组和油井增油差异很大。研究认为,油井控制储量、储层物性和注采对应关系是影响调驱油井增油效果的关键因素;注采井组控制剩余可采储量越大越有利于调驱、储层物性越好越利于调驱受效,注水一线受效油井调驱增油好于二线井。  相似文献   

3.
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目前采出程度低,含水上升较快,需要明确水驱剩余可采储量,指导该区块后期合理开发。采用室内实验、水驱曲线法及油藏数值模拟法3种方法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进行了预测。室内水驱实验表明,在注入2倍孔隙体积水体时驱油效率为50.14%,利用谢尔卡乔夫公式计算目前井网水驱采收率为33.56%;水驱曲线法分析认为丁型水驱曲线与该区块实际生产数据符合程度最好,预测水驱开发采收率为31.47%;数值模拟法预测目前井网水驱采收率为33.76%。推荐丁型水驱曲线预测该区块采收率。目前哈得逊东河砂岩油藏的采出程度为27.15%,水驱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小,建议对于剩余油富集区域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轮古潜山油藏储层埋藏深(5000~6000m),油气藏成藏复杂,油井生产表现出“一井一藏”特征,油井生产经历自喷、停喷转机采、注水替油、关井压锥等几个阶段,井底附近油水界面逐步抬升,目前轮古油田整体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了挖潜油井井底周围构造高点剩余油,2013年在大量调研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气水混注采油技术试验,逐步完善并形成了单井潜力评价、注入介质优选、注气工艺优化等配套技术。截至目前成功完成了3井次的矿场试验,该研究为轮古碳酸盐岩油藏及类似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塔北西部英买46井区取心井资料, 分别从粒度参数特征、概率累计曲线和离散图3个方面对巴西改组2套储层碎屑颗粒的粒度大小、分选性、水动力强弱等方面进行了特征分析对比和沉积环境推断。结果表明: 英买46井区块状砂岩碎屑颗粒粒度较粗, 分选为中等—较好, 具有远物源、较强水动力特征;薄砂层碎屑颗粒粒度粗—细粒,分选为差一较好, 水动力由强变弱;块状砂岩和薄砂层均以跳跃组分为主。通过与相关沉积环境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物特点比较认为, 块状砂岩为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环境, 而薄砂层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轮古油田奥陶系油藏非均质性强, 储集体类型及油水关系复杂, 开发难度大。前期主要依靠弹性驱动和注 水补充能量提高油藏采收率, 但注水难以动用溢出口以上顶部阁楼油。针对井周高部位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的难题, 论 述注气开发机理和适用性, 并在注N2 吞吐现场试验基础上,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原油黏度、水体能量等因素对 单井注气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 优化轮次注气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等注气参数, 进一步优化轮古油田碳酸盐岩缝洞 型油藏的单井注气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7.
大宛齐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纵向多套油层发育,含油砂体面积小且厚度薄,注采井距仅为50~70m,油田开发过程中采用多层合采和合注的方式,层间矛盾突出。基于大量的产液剖面、吸水剖面等资料对井区层间矛盾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建立油藏数学模型,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含油单砂体采收率的主控因素和层间矛盾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砂体规模、水体大小是影响砂体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成果对井区提出了砂体分类、分级动用、对应精细注水等开发调整对策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井区的下步调整和同类油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河1石炭系油藏1砂层组储层物性差,注水效果差,地层能量不足;油藏2及其以下砂层组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异大,层间、层内矛盾突出。通过国内外调研,结合室内机理研究成果,提出了在构造高部位部署注气井,油藏中下部部署生产井,注入气重力超覆形成人工气顶,逐渐向下驱替,与原油不断接触混相,形成重力辅助混相驱,实现混相驱提高驱油效率、重力辅助驱提高注气波及效率,从而大幅度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前期的现场试验,已初步见效。  相似文献   

9.
哈得油田石炭系中泥岩段薄砂层油藏开发面临埋藏超深、油层超薄、储量丰度及品位超低、开发难度大等 诸多世界性难题。构造、储层及流体分布规律难以预测, 直井单井控制储量低且产吸能力差, 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及 双台阶水平井动态监测、稳油控水难度大。通过开展动、静结合研究, 针对这种埋深超过5000m、厚度小于2m 的超深 超薄油藏, 提出适应油藏地质特征的储层预测、水平井钻井及轨迹调整优化、复杂井动态监测及综合治理3 项集成创新 技术对策, 在国内首次整体采用双台阶、双分支、超长水平井复合高效井网全面注水开发,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该 油藏自2003 年起年产规模25×104 t 以上已稳产12a, 预计水驱采收率可达44. 72%, 形成多项配套特色技术, 实现了边 际油田的高效开发并成为中国石油高效开发油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连通单元井组实施注水驱替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这一问题, 开展了缝洞单元连通方式及注水开发对策研究。对于3种不同的缝洞单元连通方式: 暗河岩溶管道、大尺度缝、弥散缝伴有大尺度缝, 开展机理性和矿场试验研究, 提出了合理的注水开发对策。暗河体系连通井组低注高采、洞注暗河驱洞采的注采关系; 大尺度缝沟通缝洞单元, 建议以单独机采为主;弥散缝伴有大尺度缝沟通缝洞单元, 因不同单元之间的匹配具有差异性,应控制合理的注采比。后续动态调整, 提高了注水开发采收率, 极大改善了区块连通单元注水驱替效果。该研究对相同或类似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连通单元注水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M 油田TⅠ油组为典型的层状边水中低渗透砂岩油藏, 纵向发育的2 个含油小层TⅠ2、TⅠ3 因层间矛盾 突出导致注入水利用率低、无效循环严重。在搞清井间剩余油分布和注水优势通道的基础上, 优选耐温抗盐性能突出的 纳米微球、体膨型颗粒、改性聚合物冻胶及改性聚合物凝胶等4 种调驱剂, 根据油水井井况选择不同的体系组合, 在剩 余油富集、注水优势通道发育、连通性较好的4 个井组下部TⅠ3 高吸水层段开展深部调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调剖后单 井平均视吸水指数由20. 2m3 / (d·MPa) 降至8. 7m3 / (d·MPa), 单井平均注入压力由7MPa 上升至18MPa, 含水率 由89. 1%下降至85. 4%, 截至2015 年12 月试验区累计增油2. 31×104 t, 区块整体递减减缓。阐述此技术的配方、用量 及应用效果, 从而为中低渗透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英买力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深井裸眼段井径不规则,大裂缝、大溶洞发育,漏失严重,高温,超深,给挤水泥作业带来了困难。为提高挤水泥成功率及降低成本,根据油田地质特点和生产实践,采取平推注水泥浆、桥塞暂堵打塞等工艺,取得了很好的堵水效果,进一步挖掘了油气井潜力。  相似文献   

13.
乌什凹陷神木地区位于天山造山带南部山前复杂地区, 地震资料品质较差, 储层埋藏深, 岩相横向变化快, 叠后反演、地震属性等常规储层预测方法由于具有局限性和多解性而不适用。为准确地预测神木地区储层分布规律, 引进了叠前同时反演技术, 从叠前道集资料品质评价及优化处理、岩石物理建模、地震子波提取、低频模型建立及岩相解释分析等技术环节层层质控, 对研究区储层进行精细研究, 刻画出研究区储层展布规律,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 神木地区白垩系舒善河组油气藏为一受构造控制的岩性油气藏, 储层为呈北东向展布的河道砂体, 砂岩物性较好。SM2井位于河道砂体构造高部位, 砂体较连续; SM201井构造位置相对较低, 砂体位于油水界面之下;WC1井钻遇河道边缘的一透镜状砂体, 规模较小。SM2井区岩性油气藏河道砂体的构造高部位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4.
哈拉哈塘油田南部热瓦普区块奥陶系缝洞型油藏部分试采井为弱挥发油生产特征,当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后,原油急剧收缩脱气,油层内气饱和度增加,生产气油比持续攀升,日产油能力迅速下降,导致天然能量过快衰竭,造成油藏最终采收率偏低。针对该区油藏地质特征,借鉴国内外此类油藏开发实践和经验,首次在热普3-5井实施超深缝洞型挥发油注水保压开采现场试验。通过多轮次注水补充能量,将油藏压力恢复至饱和压力以上,生产气油比显著下降,单井日产油量升高,有效遏制住由于地层脱气造成天然能量过快衰竭的不利形势。  相似文献   

15.
牙哈凝析气田从2000年循环注气至今,已取得了理想的开发效果,但经过十几年的注气开发,出现部分采气井气油比快速升高、注气利用率低等问题。清楚认识注入气在储层中运移能提高注气利用率及循环注气开发效果,从产吸气剖面测试、示踪剂测试、MDT测试等相关动态监测资料,结合PVT注入干气相态实验和理论计算,总结出牙哈凝析气田注入干气运移规律。在注采井的近井区域,注入干气主要沿物性较好的高渗条带运移;近井区300m以内,主要受注采压差的影响,横向运移;在大于300m的区域,主要受垂向压差的影响,向上运移,注入干气易发生重力超覆现象,聚集在构造顶部。注入干气运移规律的认识,为牙哈凝析气田下步优化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racer-based metabolomics is a systems biology tool that combines advances in tracer methodology for physiological studies, high throughput “-omics” technologies and constraint based modeling of metabolic networks.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ly known metabolomics or metabonomics in that it is a targeted approach based on a metabolic network model in cells.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it is the least understood among the various “-omics.” In this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tracer-based metabolomics is traced from the early application of radioactive isotopes in metabolic studies to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stable isotopes and isotopomer analysis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and from the modeling of bio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flux analysis to the recent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of the constraint based modeling. How these newer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constraint-based modeling approaches can be applied to metabolic studies i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of studies in determining metabolic responses of cells to pharmacological agents and nutrient environment changes.  相似文献   

17.
致密砂岩油藏是塔里木盆地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台盆区志留系柯下段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套海相碎屑岩含油气储盖组合,储层为典型致密砂岩。依合2A井是新钻探的一口重要的区域探井,该井在志留系柯下段获良好油气显示,通过该井系统取心、取样分析,使深入研究这套致密储层特征成为可能。通过对岩心样品进行岩石薄片、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黏土矿物等系统测试分析,详细研究了柯下段致密含油砂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柯下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细粒、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为特低—超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晶间孔、粒内孔等微孔隙,次为粒间孔;孔喉结构为细孔 —微孔微细喉型,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特点可分为4类。造成储层致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以及较弱的溶解作用,使得孔隙不发育,同时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孔隙空间和结构进一步变差,储层渗透性进一步降低,并具较强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颗粒荧光技术可快速探测储层颗粒中油包裹体和颗粒表面吸附烃, 能较好地反映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丰度及油气性质,可以很好地确认现今油藏和古油藏,有效判别油层、水层、油水过渡带以及古油水界面。用颗粒荧光分析技术,分析了依合2A井志留系柯坪塔格组近20块样品,发现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油层、油水过渡带和水层,为致密砂岩储层油水层判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利用该技术还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底砂岩中识别出一套含油层,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