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2.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边丽娜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关键词针灸学针刺手法中图分类号R245.3《黄帝内经》开创了针刺补泻手法的先河,其论述的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和开阖补泻,其中徐疾补泻为《内经》补泻手法的核心,也是历来古今医家所承认...  相似文献   

3.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现代临床及经典理论方面对于针刺补泻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对于刺激量的轻重与针刺补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轻刺激不等于补法,重刺激不等于泻法。不能仅以针刺手法作为其量化标准,从针刺补泻效应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方面为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不同补泻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针刺手法是主要因素之一。补泻针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刺手法,是指采用适当的针剌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平衡阴阳的方法,它是在捻转、提插等基本针刺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补泻针法包括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分别用于虚证、实证、无明显虚实之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对补泻针法的量化研究刚刚起步,尚不成熟,且近年来很少有人将相对量化的补泻针法应用于不同病证的疗效情况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内经针刺补泻法举隅西宁市中医院李治民,马衍颖《内经》十分重视依靠针刺手法和根据病人呼吸施术,以行补泻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拟举其要者探讨之,以就正于同道。1呼吸补泻法。是根据病人的呼吸而进针、提针、捻转,以进行补泻的方法,施行泻法的具体操作是:“...  相似文献   

10.
迎随补泻法是一种原则补泻法,是多种手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及临床运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为时机迎随补泻法,乃候气而刺也,候卫气之往来,营气之流注时刻及邪气之盛衰,气至而泻,气去而补,强调“逢时”,即针刺的时间性。二为针法迎随补泻,主要以针芒迎随法影响颇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它捻转、提插、呼吸、深浅等法,亦属迎随之列。三为穴法迎随补泻,以子母补泻法应用较为广泛,分有本经、异经,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现代文献角度,系统分析针刺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根据文献研究法,电子检索国内大型中文文献数据库(CNKI(1978 -2012)、CBM( 1978 - 2012)和VIP(1989-2012).对合格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03提取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期刊、年份、治疗病症、应用腧穴、配合手法、操作频次等要素,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九六补泻法最常用于神经系统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多配合捻转,多以补泻兼施形式使用,常选九阳数和六阴数,并以构成龙虎交战法最为常见.结论:九六补泻法的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自身特色和优势,这对于手法刺激量的标准量化研究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议得气与针刺补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从察得气与否、明补泻时机,辨得气指征、定补泻方法,观得气变化、度补泻剂量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得气与补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得气是补泻之前提和基础,而补泻则是获得最佳效应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度地运用补泻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拘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患者“守神”是针刺补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得气”是产生疗效的基础。患者的“针感”是针刺补泻产生作用的关键,患者的体质强弱、阴阳气血盛衰之不同,针感也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宜”。认为针刺补泻不应抱泥于手法操作的“表演”,而应以患者是否产生了补泻效应、临床是否取得疗效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究竞有无实际价值是目前广大从事针灸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浅析初步的看法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孙学全教授认为补泻是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以机体的需要为标准。补泻并非是两种不同的针刺手法,而是针刺手法的目的。文章介绍了孙教授单式针刺手法(包括单刺术、捻转术、提插术、捣针术、刮针术、震颤术、单向捻转术、留针术、摇针术)与复式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捻转术、捣捻术、分段针刺术、刮震术)的实践经验。孙老在研究古代针刺手法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刺激量,适应治疗需要,还创新了短促行针法、持续行针法与间歇行针法三种行针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胃肠电作为指标,观察了以“三才”提插补泻手法针刺正常人(45例)及胃肠病患者(66例)的不同效应。结果发现,在正常人身上进行针刺补泻,其胃肠电的波幅,频率变化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而分别对辨证分型为脾虚和肝胃不和型的患者进行针刺的补虚泻实,并以平补平泻法作为对照,结果补法能增强脾虚患者原来较低的胃肠电波幅,与平补平泻法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泻法能抑制实证患者胃肠电波幅的亢进,与平补平泻法比较,差别也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正确的针刺补泻手法,对于调整患者的异常功能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整理热补类手法的实验性文章,肯定针刺补泻手法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 以补泻手法中热补类手法为例,归纳00-07年关于此类补泻手法的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结论 热补类手法在镇痛以及各系统中均有其客观价值.热补手法的疗效在镇痛效应、治疗胃溃疡、保护胃粘膜中优于捻转补法,在治疗急性心肌损伤及高脂血症中优于平补平泻法.温通针法可有效改善大鼠的脑缺血状态,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功能,有效清除急性脑出血后血肿,且疗效均优于捻转针刺.但是在镇痛效应中,无论是中枢还是外周效应,热补针法的疗效均不如电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