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唐宋教授擅治失眠,汲取众家所长又兼有创新,辨证用药,具有"证分虚实、方兼标本"的鲜明特点。失眠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之别,或三者夹杂存在,临证补虚与安神并重。失眠实证有痰饮、湿阻、实热、气滞、血瘀之异,临证注重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先。虚实夹杂者,常根据虚实不同,兼顾祛邪、补虚、安神,标本兼治:实邪较甚者,以祛邪为主,稍佐补虚安神之品;正虚为甚者,以补虚、安神为主,稍佐祛邪之味。通常失眠一症以虚实夹杂者居多,临证须把握整体。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主要见于心肝血虚,或心脾两虚证,此为之常;曹洪欣教授认为治疗失眠不可拘于阴血不足之证,尚可从外感、血瘀、痰热、饮食入手辨治,此为之变.本文试举验案四则试作阐发.  相似文献   

3.
韩艳 《光明中医》2000,15(1):23-25
不寐是临证中常见病证之一,特别是在老年人中。许多老人都因失眠而痛苦。由于老年人多身患数疾,且脏腑功能均已减退,故其不寐的病因病机较年轻人更为复杂,临床证候亦多样化,从而使临证辨治的难度增加,取效则更不易。笔者在临证中,获心得一二,试粗论之,供同道参考。1 辨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病常反复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为本,血瘀为实,治以补益正气,活血化瘀。本文就缺血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做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5.
失眠,也称“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尤以老年人常见。中医常辨证分为心脾两虚、痰热内扰、肝郁血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型。但根据笔者多年从医经验及诸多临床研究报道,均表明血瘀与失眠密切相关。近10年来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自拟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失眠72例,获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文  吴承玉 《吉林中医药》2011,31(6):512-513
吴承玉教授认为阳盛则动,阴胜则静,大多数失眠患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养心安神是最常用治法,百合、麦冬、酸枣仁、柏子仁为常用药物;阴液不足以外,常伴有肝旺、心火、脾虚、胆虚等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汤治验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玲 《四川中医》2001,19(4):77-78
血府逐瘀汤原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笔者在临床中根据患者脉证凡是有瘀血者均用其化裁治疗,用其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眠、呃逆、口臭等凡属血瘀者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崩漏治验4则     
李淑珍 《新中医》2007,39(7):78-79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常因崩与漏交替出现,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笔者临证着重从脾虚、肾虚、血热、血瘀辨治,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运用塞流、澄源、复旧治法,常获得很好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泽涛教授在多年诊治老年病的基础上总结认为,老年人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常出现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多瘀多痰的疾病特征,而失眠是老年人常见病症,应用经方对难治性的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文章总结陈泽涛教授基于和解少阳治疗老年失眠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0.
白晓莉  刘红燕 《陕西中医》2006,27(3):360-360
1顽固性失眠刘某,女,42岁。2004年1月27日来诊。患者失眠已近3年,入睡困难或彻夜不眠,痛苦不堪,胸闷,面色晦暗,口唇发青,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沉细而涩。诊为失眠,证属气滞血瘀。治宜理气化瘀、安神定志,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香附、枳壳各12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合欢皮、夜交藤各30g,益母草、川牛膝各15g,柴胡9g,桔梗6g,每日1剂,水煎服,调治近1周而愈。按:此例患者病久,面色晦暗,口唇发青,舌质紫暗,究其原因则在于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所致。血瘀瘀阻心、肝、脑之脉络,气血运行失畅,卫气出入失常,阴阳失交,故失眠反复不愈。治…  相似文献   

11.
王振涛 《四川中医》2005,23(6):9-10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阻、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临床辨治主要分为4个证型即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阳虚欲脱证,并举验案2则以佐证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臁疮中医病机研究概况的总结、对臁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比较和分析以及经过长期实践得一些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并附特色病例一则以供参考。臁疮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其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反复难愈的特点,因其虚、湿、瘀,皆令臁疮缠绵反复。虚者病邪留恋,湿性黏腻,病久则瘀,如湿热瘀阻、湿瘀互结、气虚血瘀等均是使臁疮反复难愈的主要原因。所以,光靠外治或者內治对于臁疮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两者结合,内外合治,才能更有效地治疗臁疮。本研究团队将臁疮分为湿热瘀阻证、湿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内治上以补虚、活血、祛湿为原则,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外治上善用火针、放血、针灸、艾灸等方法,辨证结合治疗。总结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失眠,脑力劳动者由于过度疲劳、生活作息无规律、短期或(和)持续的负面情绪等因素不寐,围绝经期女性则由于激素水平下降而失眠,老年人因脏腑生理功能衰退、气血虚衰亦可导致失眠,据"整体观念"、"因人制宜",不同人群证治亦不尽相同。首先根治病因,以安神药为基础,配合针灸、按摩、导引等,同时注重心理调节,给予心理疏导,综合治疗以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血府逐瘀汤为王清任《医林改错》方,"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1])",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笔者临床遇多种疑难病证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效验,举例如下。1失眠朱某,女,57岁,2016年3月1日初诊。失眠10余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血瘀证失眠患者的失眠特征及加味血府逐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血瘀证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用加味血府逐瘀汤和艾司唑仑治疗30 d,观察失眠特征及治疗后失眠特征、中医证候单项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组均能改善睡眠,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组失眠特征和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血瘀证的失眠特征以多梦夜醒、早醒及头昏健忘为主,加味血府逐瘀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失眠特征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运用保元汤临证治疗三则:冠心病,证属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治宜益气温阳,化瘀通痹。慢性腹泻,证属脾胃虚弱,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末梢神经炎,证属气血阳气俱亏,瘀阻脉络,治宜温阳通脉。  相似文献   

17.
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治疗皮肤黑斑、双眼结膜炎、经行头痛、顽固性失眠4则验案,均有血瘀气滞的病机特点,治法均当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本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等。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广泛应用,灵活加减。如皮肤黑斑、双眼结膜炎、经行头痛、顽固性失眠等辨证属气滞血瘀,阻滞不通之证,皆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5,(9):1228-1229
目的:总结丁象宸教授应用小柴胡汤合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发热经验。方法:从丁象宸教授对产后生理变化及体质特点,产后发热病因邪入少阳和热入血室为其病因之一端,《伤寒杂病论》治疗产后病及热入血室相关治法治则,古今医家治疗产后发热治则治法治验,热入血室夹杂血瘀证或邪入少阳夹血瘀证辨证方法,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结论:产后发热以小柴胡汤合生化汤加减治疗,理法方药俱备,辨证论治,验之临床,常可获殊效。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从“阴火的中医理论基础”“阴火与老年人失眠的关系”和“从阴火论治老年人失眠”三个方面论述“阴火”理论在老年人失眠中的辨治。为从阴火治疗失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临床辨治失眠提供一定的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20.
血瘀证证型结合模型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血瘀模型及相关中医理论寒冷造成的动物血瘀证模型中医认为“寒则凝,凝则成瘀”、“阳气虚衰则脉道拘急,血行不畅而寒凝血瘀”,根据这一理论,建立了寒冷造成的血瘀证模型。此模型一般采用动物冰水浴,也常和肾上腺素皮下注射,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