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现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自Gruentzig1977年实施第一例手术以来,它挽救了许多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随着对PTCA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术后半年的再狭窄率高达30%~50%[1],裸金属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0%~30%[2];雷帕霉素、紫杉醇等药物涂层支架虽能有效控制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尚存在再狭窄及延迟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常用技术,冠脉内支架有效地避免了球囊扩张后管壁弹性回缩和血管重塑,再狭窄率较单纯PTCA为低。但由于支架本身的血栓源性以及对平渭肌细胞增生的刺激,再狭窄率仍在13%~20%。在合并有糖厉病等危险因素、弥漫性病变或直径〈3.0mm的血管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高达30%~60%,因此如何降低ISF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为ISR的彻底解决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就ISR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魏鹏  陆曙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80-1381
<正>1977年9月C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但是介入治疗后1年内,特别是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高达30%~50%,即使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的应用,再狭窄率仍为20%~30%。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研究进展,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减少。尽管如此,DES术后不可避免的支架内在狭窄发生率仍达10%[1]。  相似文献   

4.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由Gmentzing等人于1977年发明至今,己作为有效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给病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如术后再狭窄。PICA后3~6个月再狭窄(RS)发生率高达30%-50%,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但其发生率仍在15%-20%左右。  相似文献   

5.
赵华云  王文会  江明  陈伟强 《陕西中医》2007,28(7):930-931,F000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yasty,PTCA)作为一项重要的冠心病血管重建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其扩张成功率达90%~95%,但再狭窄(Restenosis)的发生率高达30%~50%,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发生率仍在15%~20%左右,严重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这也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该法自199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冠心病治疗的重大突破。但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1],已成为困扰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认为[2],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大量增加和血管重构是PTCA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中医学认为,再狭窄形成的病理过程与“心脉痹阻”、“心脉不通”有类同之处,其病因病机为瘀血阻滞、血脉不通,属于血瘀证范畴。目前,对于PTCA后再狭窄尚无解决的办法。因此,寻找…  相似文献   

7.
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成功,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改进,介入治疗越来越普遍,手术成功率也不断提高,但是介入治疗后1年内,特别是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高达30%~ 50%.即使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的应用,再狭窄率仍为20%~30%[1].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多甙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预防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加雷公藤多甙组(简称雷公藤组)30例,疗程均为6个月。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静息^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追踪观察患者有无心绞痛复发,评价雷公藤多甙对冠脉再狭窄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组19例(回访率63.33%)、常规治疗组26例(回访率57.78%)复查CAG,雷公藤组净获得为(1.58±0.53)mm、净获得指数为55±23、管腔面积净获得为(3.07±0.52)mm^2,均大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30±0.64)mm、44±18、(2.41±0.38)mm^2,均P<0.05],同时病变狭窄百分比[(27.7±18.6)%]<常规治疗组[(37.3±21.7)%,P<0.05],雷公藤组再狭窄率为33.33%,常规治疗组再狭窄率为44.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雷公藤组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示心肌病变面积(17.18±6.25)%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22.42±5.52)%,P<0.05],病变区和最大计数区放射性计数百分比[(56.51±22.3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0.28±20.71)%,P<0.05];雷公藤组心绞痛复发率(16.67%)低于常规治疗组(42.22%,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对预防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补虚扶正角度防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思路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Gruentzing等人运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首次获得成功,此后随着器械的不断更新与改进,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其适应症也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尽管PTCA是治疗冠脉狭窄、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半年内30%~50%左右的再狭窄率一直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1]。再狭窄的确切机制和防治至今仍未完全明了,对再狭窄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是目前医学界科研的难点和热点。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是防治再狭窄值得探索的一种重要方法,兹就从中医补虚…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冠脉成形术越来越普及 ,术后再狭窄是此项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放射治疗对术后再狭窄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现将对此项技术的认识概述如下。1 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1.1 平滑肌增殖并向内膜迁移 :血管成形术后 ,血管内膜发生损伤 ,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开始增殖 ,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向内膜移行 ,深入到再狭窄的肿块中 ,引起局部血管壁增厚。1.2 α肌动蛋白促使平滑肌分化 ,引起血管壁压缩和血管管型重塑 ,后期使管腔狭窄。1.3 细胞外基质在动脉损伤后制造增加 ,促进再狭窄的形成。1.4 弹力板在成形术后破裂 ,为平滑肌细…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但术后半年的再狭窄率高达30%[1~2]。截至目前,PTCA后再狭窄之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故防治也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药对其防治尚属起步阶段。笔者谨就中医药防治其再狭窄的思...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陆一 《中医药学刊》2005,23(6):969-97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年得到很快发展,使急性和亚急性闭塞显著下降,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如单纯PTCA有30%~50%成功扩张的病变在3~6个月后可发生再狭窄,冠状动脉支架极大提高了冠状动脉治疗的成功率,但仍有约10%~29%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il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已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介入性治疗手段,但PTCA术后约有25%~50%患者在PTCA术后3~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PTCA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是一复杂机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是PTCA术后再狭窄形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年得到很快发展,使急性和亚急性闭塞显著下降。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如单纯PTCA有30%-50%成功扩张的病变在3-6个月后可发生再狭窄,冠状动脉支架极大提高了冠状动脉治疗的成功率,但仍有约10%-29%的再狭窄。PTCA术后引起血管堵塞的粥样斑块并没有去除,仅是用机械方法使被斑块引起狭窄的冠脉扩张,被扩张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内膜增值反应和血管重构等病理改变,冠状动脉再出现狭窄。支架植入后虽可降低再狭窄,但它对再狭窄形成的病理改变无直接的抑制作用,相反,支架植入后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还可刺激新生内膜的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汤对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常规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组配合口服补气活血汤,服用2个月。对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再狭窄率为6.67%;对照组再狭窄率为16.67%,治疗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将52例成功接受冠脉内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常规西药口服防治,治疗组在服西药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祛痰中药汤剂治疗。对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对其心绞痛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以及治疗组西药减量及停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心绞痛复发率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治疗组。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祛痰中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7年,Gruentzing等[1]学者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以PTCA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其成功率高(>90%)、并发症发生率低(<5%),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这一方法对冠心病的疗效是显著的,但成形术后3~6个月出现的再狭窄率较高(约30%~50%)[2],影响了其术后的远期疗效,阻碍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再狭窄已成为影响冠心病彻底治疗和PTCA、支架与斑块旋切术后长期效果的主要障碍。探讨再狭窄的潜在机制,弄清其产生的危险因子,更为主…  相似文献   

18.
自Gruentzig等于1977年首次报道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以来,PTCA作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是PTCA术后3~6个月再狭窄(RS)发生率高达30%~50%,虽然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但其发生率仍在15%~20%左右[1],严重影响了PTCA的远期疗效,这也是目前开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杖动脉内支架植入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但高速10%~50%的支架内再狭窄率严重影响了该项技术的远期疗效。综合近年来中医药对支架内再狭窄防冶的探索,发现通过实验研究,已证实了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复方均具有切实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药理药效学基础,其突出的特点是异干西药的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性调节作用.同时临床研究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程志清从瘀防治冠状动脉术后再狭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民  周佳 《中医杂志》2006,47(3):180-181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其再次手术危险性大,费用高。因此,冠状动脉(冠脉)术后再狭窄已成为影响冠心病治疗的障碍。如适时配合中医中药,不仅能弥补西医这一缺陷,而且能在治疗和预防冠脉术后再狭窄起到较好的作用。导师程志清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对内科杂证的诊治见解独到,尤擅长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在西药规范应用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