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云南汉族SLE患者与FcγRⅢA-158V/F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FLP)对6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64例正常对照的FcγRⅢA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各基因型的检出率,并进一步探讨狼疮肾炎与该基因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组中FcγRⅢA—F/F纯合子及FcγRⅢA—F等位基因的频率较对照可觅显著性升高;狼疮肾炎患者FcγRⅢA—F/F纯合子及FcγRⅢA—F等位基因的频率比对照也可见显著性升高。结论FcγRⅢA—F/F基因型和FcγRⅢA—F等位基因的频率在SLE患者及狼疮肾炎患者中都可见显著性升高,提示FcγRⅢA—F基因可能是SLE患者疾病易患性因素之一。FcγRⅢA基因的多态性导致细胞表面的FcγRⅢA的不同,而FcγRⅢA—F/F是一类低亲和力的受体,SLE患者单核巨噬细胞等细胞表面的该受体的表达增多可能导致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异常,对SLE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B1等位基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DRB1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52例SLE壮族患者和70例壮族健康人的HLA-DRB1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SLE患者HLA-DRB1*1401及DRB1*16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RR=0.28,χ2=5.00,P=0.02及RR=0.39,χ2=3.95,P=0.05),患者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HLA-DRB1*08、DRB1*11和DRB1*13等位基因。结论 提示HLA-DRB1*1401及DRB1*16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壮族人SLE的保护基因,未发现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A等位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生与HLA-A等位基因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的方法,对106例SLE患者和122例健康人进行HLA-A等位基因的检测。结果 共发现19种等位基因,SLE患者中检出18种,对照组中检出15种。其中A*11等位基因与SLE呈强正相关(RR=2.4380,EF=0.1502,χ2=12.2440,P=0.0005,Pc=0.0095);A*01和A*24等位基因尽管P值均<0.05(分别为0.0498和0.0124),但Pc值都>0.05(分别为0.9462和0.2356)。结论 A*11可能是云南汉族SLE的易感等位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前瞻研究的方法,对132例SLE患者追踪随访1~5年,先将研究变量运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2例患者中有82例出现115次复发,每人年复发0.22次。在确诊后5年内出现复发的频数较确诊后5年以上者高。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选年龄<40岁、发病年龄<32岁、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抑郁、劳累、妊娠、患感染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等对复发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绝经、定期检查、使用维持量糖皮质激素对SLE的复发有保护作用,其影响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对上述有临床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OR=6.85)、确诊年龄小(OR=5.03)、患感染性疾病(OR=4.24)、劳累(OR=3.41)、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OR=2.70)是影响复发的重要相关因素,其统计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绝经(OR=0.14)是SLE患者病情复发的保护性相关因素,其统计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确诊年龄小、患感染性疾病、劳累、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是引起SLE病情活动重要因素,医生应指导患者趋利避害,以减少SLE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E选择素基因第2外显子G98T和第4外显子A561C多态性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型。结果 E选择素第2外显子基因型GG、GT、TT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6%、12.2%、1.2%和90.5%、8.4%、1.1%;E选择素第4外显子基因型AA、AC、CC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1.7%、15.9%、2.4%和92.6%、7.4%、0.0%。E选择素第4外显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SLE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C+CC基因型患SLE的风险是AA基因型2.81倍(OR=2.81,95%CI为1.087~7.290)。结论 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SLE的发病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方法 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了33例SLE患者和16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ICOS的自然表达水平,同时收集SLE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来判定SLE患者疾病活动程度,比较分析不同组别SLE患者ICOS表达水平与SLEDAI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SLE组T淋巴细胞IC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和非活动期SLE组(P<0.01),非活动期SLE组与正常人对照组T淋巴细胞ICOS表达水平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SLE患者T淋巴细胞ICOS表达水平均与SLEDAI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01、r=0.56,P=0.03)。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ICOS表达增高,ICOS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与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山东汉族人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与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38例山东汉族人GPP与94例健康对照进行HLA-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GPP患者组HLA-DQB10201、0603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OR=8.10,Pc=0.005;OR=5.06,Pc=0.013),而HLA-DQB10604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OR=0.08,Pc=0.039)。原有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与HLA-DQB10201、0603强相关(OR=32.31,Pc=0.005;OR=12.42,Pc=0.005);而原无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与HLA-DQB10602相关(OR=5.60,Pc=0.039)。结论 山东汉族GPP与HLA-DQB10201、0603等位基因高度关联,原有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与原无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具有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LA-DRB1、DQA1、DQB1基因单倍型与华东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方法检测华东地区汉族白癜风患者HLA-DRB1、DQA1、DQB1位点的等位基因,运用遗传学群体与家系资料计算机分析系统3.0筛选并分析单倍型。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HLA-DRB1*09-DQA1*03-DQB1*0303单倍型频率显著增高(Pc=0.02,OR=2.542)。结论 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HLA-DRB1*09-DQA1*03-DQB1*0303单倍型可能是白癜风的易感单倍型。  相似文献   

9.
江苏、安徽籍汉族天疱疮患者HLA-DR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HLA-DR位点基因在天疱疮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61例寻常型天疱疮(PV)、37例红斑型天疱疮(PE)患者及57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R等位基因的分型,并分析了DR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V患者组DR4、DRB1*14(*1401、*1404、*1405)基因频率明显增高,校正P值分别为<0.05及<0.01;PE患者组DR4、DRB1*14基因频率比对照组也显着增高,校正P值<0.05.对DR4阳性标本的组内基因亚型分型结果发现,PV组中DRB1*0403、DRB1*0406频率显着增高,校正P值<0.05;PE中DRB1*0406频率显着增高,校正P值<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DR4、DRB1*14基因可能是PV和PE的易感基因;HLA-DR基因在PV和PE的易感性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及其受体(IL-6R)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9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IL-6Rm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结果 ①活动期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及正常人IL-6R阳性表达率为100%。②PBMC中,IL-6R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SLE患者为0.902±0.273,非活动期SLE患者为0.519±0.11,正常人为0.573±0.24。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③血清中IL-6水平:活动期组为71.89±20.02pg/mL,非活动期组为17.96±6.93pg/mL,对照组为0.035±0.035pg/mL。活动组显著高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P=0.00),非活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活动期SLE患者和非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的IL-6水平与PBMC上的IL-6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87和r=0.615,P<0.05)。结论 IL-6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LE患者PBMC中IL-6受体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疾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ANTESSNP及其受体CCR5Δ32突变之间交互作用对SLE发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146例确诊的SLE患者和159例正常人对照。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研究对象RANTES启动区SNP及其受体CCR5Δ32突变频率。结果 RANTES-403G/G、-28C/C和CCR5/CCR5同时出现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72.6%,58.5%(P<0.01,OR=1.88)。单体型Ⅲ(RANTES-403A,-28C)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11.5%比16.5%,P<0.05)。病例组单体型IV(RANTES-403A,-28G)实际频率0.9%高于理论频率0.3%(P<0.05)。有肾损害组RANTES-403位点突变等位基因A频率低于无肾损害组和对照组(1.49%比15.62%,1.49%比17.9%,均P<0.05)。RANTES-28位点突变等位基因G、突变等位基因CCR5Δ32频率在3组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ANTES两个SNPs存在着连锁不平衡,RATNES二位点SNP及CCR5基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同时携带RANTES-403G/G,-28C/C,CCR5/CCR5基因型的个体可能更易患SLE。RANTES-403位点可能与SLE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西壮族人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0例SLE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者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819T/C和-592A/C位点基因型.结果 IL-10基因-819T/C和-592A/C多态性在SLE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基因-1082A/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G基因型携带者患SLE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076倍(OR=2.076,95%CI:1.052~4.100);基因单倍型分析发现,GCC单倍型携带者显著增加了SLE的发病风险.结论 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1082A/G多态性和它的单倍型与SLE具有相关性,其中-1082G等位基因可能是SLE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DNA甲基转移酶与CD11a基因在SLE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SLE缓解期、活动期及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DNMT及CD11a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缓解期患者PBMC中DNMT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t=5.90,P<0.0001);活动期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2.26,P=0.0001);缓解期与活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P=0.089).SLE缓解期、活动期及对照组PBMC中DNMT3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NMT3B的表达水平极低.SLE缓解期PBMC中CD11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5.35,P<0.0001);活动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t=2.99,P=0.006)和正常人对照组(t=6.57,P<0.0001).DNMT1的降低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间无显著相关性(r=-0.34,P>0.05),CD11a的升高与SLEDAI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5),DNMT1与CD11a间无显著相关性(r=-0.18,P>0.05).结论 DNMT1表达水平降低在SLE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但不是决定DNA甲基化状态的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未经药物治疗的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Th2细胞亚群分布,白介素12、白介素18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方法 运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初发SLE患者、10例正常人Th1/Th2细胞亚群分布;ABI7700Real-TimePCR法同时检测38例患者和28例正常人IL-12、IL-18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初发狼疮患者Th1较正常人明显减低(P<0.05),但Th1/Th2无显着性改变.②与正常人组相比,SLE组患者IL-12、IL-18mRNA及其受体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值均<0.05);③面部红斑组患者Th1/Th2、IL-12P35较正常人组降低(P均<0.05);④RNP阳性组患者IL-12P40较正常人组升高,IL-12P35、IL-18较正常人组降低(P均<0.05).结论 SLE是一种以Th1细胞下降,Th2细胞相对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源于诱导向Th1细胞分化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减少和细胞因子间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细胞凋亡及其Fas、Bcl-2的表达。结果 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Fa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Bcl-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8+、CD19+细胞Fas、Bcl-2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分别与其Fas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r=0.71,P<0.01),但与Bcl-2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r=-0.74,P<0.01)。结论 二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而淋巴细胞凋亡过度与Fas、Bcl-2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31例急性发病期和治疗后缓解的天疱疮患者以及15例正常人对照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体滴度,同时用烧伤面积九分法记录皮损面积.结果 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IL-10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负相关(r=-0.25,P<0.05);sIL-2R和IFN-γ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且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分别为r=0.60,P<0.05;r=0.41,P<0.05);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皮损面积无相关性(P>0.05).结论 天疱疮发病中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IL-10、sIL-2R和IFN-γ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监控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发病期和缓解期辅助性T细胞(Th)发病模式。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缓解期和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天疱疮患者急性发病期IFN-γ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缓解期IFN-γmRNA水平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P=0.9800)。发病期IL-10mRNA水平低于正常人,但差异无显著性(P=0.0834)。结论 天疱疮患者发病过程中有Th1/Th2细胞失平衡现象,发病期Th1型细胞因子IFN-γ可能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T淋巴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9例活动期SLE患者和7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CD4+与CD8+T细胞,并分别提取DNA.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对CD4+与CD8+T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在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正常对照组CD4+T细胞平均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CD8+T细胞(P<0.05).活动期SLE患者CD4+T细胞平均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8+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处于低甲基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0和CD40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和20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CD40、CD40L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组PBMC中CD40阳性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61);CD40L阳性细胞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41);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数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其P值分别为0.025和0.032)。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作用低下是生殖器疱疹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sVCAM-1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sVCAM-1平均水平为2342.45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39.68ng/mL(P<0.001);SLE患者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802.3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26.15ng/mL(P<0.001)。②SLE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均<0.001),肾损组均高于非肾损组(P均<0.001)。③SLE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阳性呈正相关,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④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1)。结论 sVCAM-1、sICAM-1可能参与SLE的发病,与SLE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