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背景:许旺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脊髓损伤功能的恢复.但异体许旺细胞移植可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且在移植方式上,局部移植无法避免二次损伤,静脉移植虽可以透过血脊髓屏障到达损伤局部,但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移植自体激活许旺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6只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通过结扎单侧隐神经从而激活许旺细胞,自体未激活许旺细胞组、模型对照组仅在相同部位手术但不结扎神经.切除各组手术远端1 cm神经,采用组织块法进行许旺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1周后,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自体未激活许旺细胞组分别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经Hoechst33342标记的对应许旺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仅注入等量DMEM.对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恢复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脚印分析,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GFAP染色从组织学角度评价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从术后第4周开始,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BBB后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另两组(P<0.05).移植后2周,可见迁移至大鼠脊髓损伤局部的许旺细胞.与自体未激活许旺细胞组比较,移植后5周自体激活许旺细胞组的前后足中心距离、后肢第3足趾外旋角度均显著减小(P<0.05),移植后13周损伤区胶质瘢痕面积明显减小(P<0.05),损伤区空洞面积明显减小(P<0.05).证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自体激活许旺细胞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  相似文献   

3.
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已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存在着潜在的治疗价值,然而,当前对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机制方面研究很少.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40只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犁,38只造模成功后随机摸球法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只接受单纯损伤,不做任何移植;DMEM移植组:损伤后1周予以5μL DMEM局部移植:细胞移植组:损伤后1周予以5 μL准备好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细胞数1×106).移植后对实验动物通过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观察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丁损伤后2,4,6,8,10周随机于细胞移植组抽取大鼠2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迁移、分化,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染色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形成面积.结果与结论:BBB评分损伤后4周细胞移植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损伤后12周细胞移植组与其他两组相比SEP、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值增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分化的少突胶质细胞并包绕轴突形成髓鞘.细胞移植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面积均小于其他两组(P<0.05),空白对照组、DMEM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未经体外诱导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于损伤大鼠脊髓体内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减小胶质瘢痕,并促进脊髓损伤人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长期实验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x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lt;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lt;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lt;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lt;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形成S型突触连接。⑤患者运动功能无显著改善(P&;gt;0.01),感觉功能恢复明显(P&;lt;0.01)。结论:①移植的嗅鞘细胞可在受体内长期存活(至少6个月)并迁移。②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轴突再生,并对脊髓功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CD34+细胞和许旺细胞在单独移植情况下均有促进脊髓修复的功能,且各自分泌和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配体.目的:探讨CD34+细胞与许旺细胞联合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体内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及表型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9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免疫对照组、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细胞联合组,12只/组.SPF级6~8周龄ICR小鼠2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CD34+细胞.SPF级一两天龄ICR新生鼠30只,用于分离培养许旺细胞.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造模后2周,CD34+细胞组、许旺细胞组将体外培养并荧光标记好的对应细胞悬液经多点注射入横断瘢痕及瘢痕上下各一个脊髓节段,共6个注射位点,每点注射5 μL,每只大鼠共移植60万个细胞量;细胞联合组移植方法相同,但CD34+细胞、许旺细胞注射量各60万个.移植后除模型对照组外,余4组均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腹腔给药.主要观察指标:通过BBB评分判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测定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变化,形态学及组织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表型变化.结果:移植后12周内CD34+细胞组BBB评分最高(P<0.05),至移植后24周时细胞联合组BBB评分最高,恢复效果最佳,许旺细胞组次之,CD34+细胞组最差(P<0.05).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12周细胞联合组热痛闽值明显降低(P<0.05),随移植时间延长,各组机械痛闽值均明显降低(P<0.05),但热痛阈值没有发现类似规律.CD34+细胞在有许旺细胞参加的情况下存活数量较多,在移植后12周尤为明显.移植后4周荧光细胞集中在针道附近,第12周荧光细胞迁移到瘢痕上下一两个节段,且较集中分布于脊髓灰质,白质中少见.与CD34+细胞组比较,移植后4,8,12周细胞联合组成熟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eu-N阳性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5),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APC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CD34+细胞组、细胞联合组早期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阳性率均明显下降(P<0.05).移植后4,8,12周,许旺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结论:CD34+细胞联合许旺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功能及感觉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CD34+细胞移植,并得到了体内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反应性胶质细胞中存在上调现象,且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急剧增多.目的:验证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恢复期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影响及其在病灶局部的分化及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对照组大鼠造模但不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静脉移植组及局部移植组造模后分别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分别于移植后的1,2,4,12,24周对各组随机抽取的6只动物后肢功能进行BBB评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静脉移植组和局部移植组病灶局部可见 Brdu 阳性细胞;大鼠 BBB评分逐渐提高,移植4周后静脉移植组和局部移植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大鼠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逐渐提高,4周达最大值,移植12周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较同期减少(P〈0.05);微管相关蛋白2逐渐提高,4周达最大值,4周以后呈下降趋势,12周后不再有明显变化,但微管相关蛋白2较同期对照组增多(P〈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病灶局部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移植方式的作用没有明显区别;神经胶质细胞再生的过程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干细胞治疗神经组织损伤的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的: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与移植组.移植组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脊髓损伤中心,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于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14,30,60,90天进行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du+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及单染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 d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脊髓再生,但具体作用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损伤大鼠脊髓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取家兔坐骨神经以双酶消化法制成许旺细胞悬液后,再用气体喷入法制成海藻酸钡-许旺细胞微囊.同法制备不包被许旺细胞的空囊.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细胞组、空囊组、微囊组建立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处植入明胶海绵吸附的10 μL许旺细胞悬液、10 μL空囊、10 μL海藻酸钡-许旺细胞微囊;正常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制作脊髓标本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即刻大鼠右后肢出现瘫痪;材料移植后7,14,28 d,微囊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明显优于细胞组、空囊组(P<0.05或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及胶质细胞的胞核内.材料移植后第1,3,7天,胶质细胞主要在脊髓损伤附近处表达,其中第3天表达量最大;第14天在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可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微囊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细胞组、空囊组;之后各组表达程度均明显下降.提示微囊化兔许旺细胞移植于损伤大鼠脊髓后,可以抑制异种移植后免疫排斥,减轻炎症反应,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后肢功能恢复和脊髓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Bcl-2表达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许旺细胞组、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后3组制作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不进行移植处理,许旺细胞组植入吸附许旺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块、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植入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分别于12 h,1,3,7,21 d对动物进行BBB评分后处死,取损伤区脊髓节段制成石蜡切片进行TUNEL、Bcl-2染色,观察脊髓内凋亡细胞、Bcl-2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淡染Bcl-2阳性细胞;单纯损伤组神经元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在第3天,14 d时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后损伤脊髓细胞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具有显著增高(P<0.05),7 d高度表达并持续2周以上.单纯损伤组脊髓内细胞凋亡最多,并于损伤后1,7 d形成两个高峰,多分布于白质中.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BBB评分较单纯损伤组及许旺细胞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提高了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嗅鞘细胞移植损伤脊髓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难以自行恢复,嗅鞘细胞具有外周性和中枢性两种胶质细胞的成鞘功能,是修复受损神经最有前途的种子细胞.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后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能帮助解释嗅鞘细胞发挥修复作用的机制.目的:验证嗅球源性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并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对神经元和轴突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已制备脊髓模型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注射操作,DMEM/F12组注射DMEM/F12培养基,嗅鞘细胞组注射嗅鞘细胞悬液.每周进行肢体活动BBB评分,8周后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评价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并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3组动物均出现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嗅鞘细胞组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在4周后更为明显.组织学观察可见,在嗅鞘细胞组可见有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处.损伤处附近,嗅鞘细胞组脊髓腹侧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形态较好,损伤较轻.而对照组和DMEM/F12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损害严重.嗅鞘细胞组的caspsase.3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嗅鞘细胞组的神经纤维和细胞形态均优于对照组和DMEM/F12组.结果表明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恢复损伤神经的部分功能,对受损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aspase阻滞剂zVAD-fmk对大鼠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大鼠制备为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单纯损伤组24只及实验组(应用zVAD-fmk)24只。损伤后8h、3及7d对脊髓损伤区进行HE、细胞凋亡的检测,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变化。同时采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均见TUNEL阳性的凋亡细胞和Caspase-3表达。实验组凋亡的细胞数减少。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表达降低,神经功能增强。结论:Caspase阻滞剂zVAD-fmk能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来源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所分泌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脊髓神经元和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效应.目的:比较嗅球及嗅黏膜固有层来源的嗅鞘细胞异体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西电集团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实验组(23月龄)和对照组(3月龄),用于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乳鼠嗅球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30只SD大鼠制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将体外培养的乳鼠和SD大鼠嗅鞘细胞进行脊髓损伤模型的异体移植,对照组不做移植.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进行BBB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过程中大鼠死亡7只,各组死亡率大致相同.移植后第4,8周时,乳鼠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嗅鞘细胞移植2组评分8周高于4周(P<0.01).术后4周,各组动物均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移植后8周时,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均可引出运动诱发电位,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动物仍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P<0.001).移植后8周,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区有较多细胞浸润,对照组细胞数目较少.结论:来源于嗅球与嗅黏膜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人的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方法 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人血管内皮祖细胞,收集细胞悬液.将40只SD大鼠制备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存活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10只,未做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lO只,于距损伤区域1 cm椎管内注射7.5 μl,细胞总数为6×106个;手术/DMEM组(C组),10只,按B组方法注射等量DMEN.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出损伤的脊髓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再用SAS.1.3统计软件,分析行为学的变化,用秩和的Kruskal-Wallis Test和Nemenyi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在2、4、6和8周显示B组明显优于C组,但明显低于A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存活而且一些移植的细胞嵌合到宿主脊髓并分化为血管.结论 人内皮祖细胞移植后,能够在脊髓内存活、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及GAP-4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EGFP-N1-NGF转染许旺移植组16只(A组),许旺细胞移植组16只(B组),PBS对照组12只(C组)和假手术组8只(D组),用改良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7,14,21,28 d用BBB评分法观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用肌电图检测动物中枢传导速度和波幅;然后处死动物,取损伤区1 cm范围脊髓节段,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GAP-43免疫组织染色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D组>A组>B组>C组;肌电图检测结果显示中枢传导速度A、B、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GAP-4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提示A>B>C组,D组仅有少量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NGF基因修饰的许旺细胞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可能是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90只,建模前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50mg·kg-1·d-1×3d后抽取自体骨髓,体外分离自体BMSC;New York University(NYU)Impactor制作SC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动员移植组、手术移植组各30只。动员移植组应用G-CSF皮下注射,20mg·kg-1·d-1×7d;手术移植组为损伤局部移植0.3ml(1×107个/ml)BMSC。采用BBB评分检测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SEP和MEP检测脊髓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判断SCI和恢复程度;脊髓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rdu、GFAP、BDNF、NSE和FactorⅧ抗原,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BBB评分1周以后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分别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MEP潜伏期和波幅2周后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更少的空洞、坏死及GFAP阳性胶质瘢痕组织,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和NSE阳性细胞。BDNF表达和微血管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细胞凋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自体BMSCs动员移植和手术移植两种方法均能使BMSCs向脊髓损伤组织区聚集、增殖、分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与TBI修复,改善大鼠脊髓功能,促进损伤后的脊髓功能的恢复;二者对比,前者更为方便、无创,实用性强,更有可能抓住有限的治疗时机,因而应用前景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对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有限。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制成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采用局部微量注射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移植对照组:注射10μLDMEM/F12培养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移植浓度为1.0×109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10μL。移植后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行为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大鼠脊髓功能修复情况及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化。结果与结论:在体外成功建立SD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移植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从移植后2周起细胞移植组大鼠评分明显高于移植对照组(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体内继续存活、迁移并且分化为NF-200、GFAP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BMSCs组、TMS组、TMS+ BMSCs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SCI后1d、14d、28d分...  相似文献   

19.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在损伤脊髓中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条有效途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均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两者的疗效与治疗机制是否存在区别还不清楚.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并以定性定量化指标评价.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4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完成.材料:10周龄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40±10)g,用于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方法:动物造模前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 mg/(kg·d)×3 d后抽取自体骨髓,体外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NYU Imlpactor制作脊髓损伤模型.90只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动员移植组:应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20 mg/(kg·d)×7 d:手术移植组为损伤局部移植0.3 mL(1×10~(10)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脊髓损伤后给予相同体积(0.3 mL)的生理盐水.各组均从术前3 d开始,连续10 d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0 mg/(kg·d).主要观察指标: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检测伤后3 d,1,2,4,8周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伤后1,2,4.8周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脊髓上、下行神经传导通路,判断脊髓损伤和恢复程度;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损伤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及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布表达.结果:①脊髓损伤后1,2,4,8周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BBB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脊髓损伤1,2,4,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降低(P<0.05~0.01),波幅均增高(P<0.05~0.01);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组织病理学显示动员移植组和手术移植组较对照组有更少的空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瘢痕组织,较多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细胞和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移植和手术移植两种方法均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促进损伤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两者对比,前者更为方便、无创,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20.
李宽新  李锋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657-3661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裂解释放各种神经营养因子,并可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对其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采用Allen's法撞击T9~10节段致脊髓损伤,造模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并设置仅蛛网膜下腔移植His蛋白的正常SD大鼠做对照。用BBB评分法评估两组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blot法观察各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BBB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自行恢复率达68%。模型组脊髓损伤3和7d,损伤区域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0.05),随后逐渐下降,于脊髓损伤28d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脊髓损伤后1~14d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果证实,脊髓损伤后蛛网膜下腔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增强,进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