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手术仅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统计两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感觉阻滞)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Horner综合征、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7/30)与对照组16.67%(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部分腋路神经阻滞麻醉,可缩短运动阻滞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臂丛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上臂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行传统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高于对照组83.78%(31/37),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臂骨折手术中行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提高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且并发症少,安全性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手术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麻醉操作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探法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操作,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减轻麻醉操作中的误伤,确保局麻药均匀地扩散到目标神经,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192-219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拟行上肢外科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解剖学定位下盲穿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不同时相SBP、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中MDA、IMA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可提供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超声引导下麻醉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运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行上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B超引导组(n=42)。对照组以盲探的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组在B型超声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超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均优于对照组,但麻醉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B超引导组不同臂丛神经的感觉阻滞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盲探法相比,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操作时间虽然有所延长,然而麻醉效果佳,能够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感组和超声定位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阻滞情况、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定位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异感组(P<0.01),超声定位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也明显优于异感组(P<0.01),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优于异感组(P<0.01).结论 超声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肥胖患者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针刺异感定位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情况(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操作与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便,起效快且维持时间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为A组,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为B组,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g/kg。记录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住院医师使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解剖定位穿刺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应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A组28例采用腕部神经阻滞方法,B组31例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法。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度及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起效时间为(2.06±1.08)min,B组为(20.16±4.03)min,A组麻醉起效时间较B组显著缩短(t=-23.05,P=0.000)。A组麻醉效果满意度为96.4%,B组为80.6%,A组麻醉满意度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120)。A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1%,B组为22.6%,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显著减少(χ~2=4.53,P=0.040)。结论对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效果均满意,但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6例上肢骨折的重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神经阻滞方式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7.67%(42/43),对照组为86.05%(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65%(2/43),对照组为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成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周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接受肩周关节松解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组(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各47例。比较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观察两组神经阻滞前后肩周关节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及神经阻滞完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后,观察组患者肩周关节活动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6%,显著低于对照组14.8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周关节松解术的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同时也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柴秋平 《大医生》2022,(6):48-5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治疗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单县东大医院收治的6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麻醉,研究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刘星  蔡卫荣 《当代临床医刊》2020,(2):142-142,1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实验组(25例,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优良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廖俊  王庚  张晓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92-3094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局麻药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液.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各组局麻药用量分别为每条神经8、6、4mL.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各神经分支支配区麻醉起效时间较短(P<0.01).阻滞效果较好(P<0.01).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评定:A组优秀29例,良好l例.麻醉优良率达100%:B组优秀28例.良好2例.麻醉优良率达100%;C组优秀11例,良好12例,失败7例,麻醉优良率76.7%.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A组和B组显著长于C组(P<0.01).3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用量,是臂丛神经阻滞理想的引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