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热带钨矿井下凿岩作业局部振动危害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亚热带钨矿井下凿岩工的局部振动危害进行了调查,发现接振组主诉申枴8例,占10.96%,用5℃冷水诱发试验检出振动性白指3例,占4.11%;发展为振动性白指的工龄为3~7年;接振组主诉头痛、手麻、手冷,手多汗等症状,和手部触觉嵴试验以及听力测定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在亚热带从事局部振动作业人员,也可发生振动病。  相似文献   

2.
局部振动病是职业病之一,在我国的地区分布较广,危害甚大,东北地区报道较多,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四川等省也有报道。近来,江西、福建亚热带地区也发现了振动病。广西是我国较南的亚热带地区,关于铜矿井下凿岩工有否白指(V.W.F)发作的研究,从未作过调查,为探讨我区局部振动病的发病情况及为国家制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我们于1984年初对某铜矿井下凿岩作业工人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温作业是一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作业人员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引起职业性中暑。高温作业是指作业人员处在具有生产性热源的作业场所,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该作业点的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国内外对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改变的报道甚多,但对人体行为功能影响危害报道甚少。为了解高温作业对工人行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局部振动作业对末梢循环损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振动作业对人体危害已有报道。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振动工具对末梢循环损害程度,其发病规律、剂量与反应的关系。对早期采取防治措施具有实际意义。对象和方法主要以链锯工、凿岩工(井下)、铆工、砂轮工和布轮工562人为调查对象。以未接触振动作业工人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林业油锯作业可致局部振动病,关于林业油锯作业工人的心电图资料未见报道。我们对37名林业油锯作业工人作心电图观察,发现心电图改变多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37名林业油锯作业工人均为男性,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5岁;作业工龄1~34年,平均工龄  相似文献   

6.
局部振动病是职业病之一。但有关亚热带地区局部振动病及其白指(V、W、F)发作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探讨亚热带地区振动对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我们于1982年1—3月在三明地区的三明、永安林区开展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内容与方法 现场卫生学调查主要是对我省目前常用的链锯进行调查。测振仪器采用国产江西吉安ND_2型精密声级计配上积分器和福州产JL—XYZ一1型三轴向压电加速度计及其专用电缆,选择不同树种,当工人在采伐、造  相似文献   

7.
抻拔工振动危害文献中报道很少,1974年Taylor等报道该作业振动危害严重,但国内尚未见调查资料,为此我们于1982年1月对某铜材厂抻拔作业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该类作业的振动危害,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局部振动病的患病情况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局部振动病在我国的地区和工种分布是相当广泛的。东北地区报道较多,最近,江西、福建亚热带地区也发现了振动病。已调查的工种有凿岩工、风铲清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解雷达作业对人体视力的影响以及补充维生素A的效果,从同一单位选出雷达作业人员和非雷达作业人员各20名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实验期间气温为0~-7℃,受试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8~32岁。  相似文献   

10.
全身振动是涉及工种较多的一种职业危害因素。随着工业生产和医学的发展,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1~3〕。为调查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的损伤,我们对辽河油田钻井、固井、压裂和钻前拖拉机作业的全身振动进行了三轴向加速度测试,并对153名全身振动作业工人和31名对照组工人进行了腰椎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对象:振动组为153名辽河油田钻井、固井、压裂和钻前拖拉机作业工人,平均年龄335岁,平均工龄118年;对照组为31名不受全身振动危害的测量工和外线电工,平均年龄321岁,平均工龄107年,两…  相似文献   

11.
局部振动对人体影响在寒冷北方多见,而对亚热带地区是否存在这种影响,报道尚少。为此,我们于1983年3月对南宁船厂锤打工29人及区木材加工厂电锯刨工48人和不接触振动的37人(船厂16人,木材厂21人)为对照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接振工龄较长的工人,船厂平均为13.6年,木材厂平均为20.48年;平  相似文献   

12.
铜矿凿岩工人振动危害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铜矿凿岩工人局部振动的危害情况,我们于1985年1月份对某铜矿井下作业的111名工人,进行了局部振动危害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现场记录凿岩工人每日实际接触振动的时间,还就两种不同型号凿岩机的振动参数进行测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打磨作业伴随振动所致的职业危害。方法对患者的职业史、操作形式、打磨工具、生产环境的调查及有关的临床检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标准诊断。结果按照GB10434—89《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打磨机的加速度严重超标。3例手持工件打磨的工人出现明显的双手苍白,感觉障碍等雷诺氏征。结论长期接触较强的局部振动的打磨作业者容易患职业性手臂振动病。  相似文献   

14.
局部振动作业对工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振动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择车辆厂从事局部振动作业工人的心理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与非接触工人心理和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长期从事局部振动作业对工人心理行为有一定影响。心理方面侧重于躯体化、睡眠障碍、强迫、抑郁等症状,神经行为方面表现为运动神经功能的反应潜伏期延长和大脑皮层的下降,且与振动工龄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振动作业对工人心理健康和神经行为均有一定影响,应防制振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高压电磁场环境作业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频电磁场对人体有危害已形成共识,可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高压变电作业对人体危害方面报道较少,为探讨高压变电作业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我们对从事高压变电作业工人进行健康体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局部振动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我国即将局部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之一。在近半个世纪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局部振动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 开展流行病学调研,研究发病和流行规律〔1~5〕1958年我国首次报道了砂轮工出现雷诺现象。相继,东北地区、山东、河南等地调查报道了局部振动病。其他地区也先后在国内大部省市开展了局部振动病的调查研究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其在职业人群中的工种、时空分布和流行规律。在工种分布上除报道较多的矿山凿岩、隧道掘进、砂轮磨光、造型捣固、机械清铲、金属锻造、铆钉铆接、油锯伐木等作业外,在采煤工、抻拔工…  相似文献   

17.
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探讨亚热带地区局部振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情况,我们对南宁某厂清件、冷作、铸造工种进行调查,结果如下。方法一、调查对象:铸造、冷作、清件和对照人数分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1984年3月对贵州省两个汞矿的井下凿岩工进行了局部振动病调查,结果如下: 一、劳动条件两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度为600~1100米,年平均气温为14.5℃,井下温度13~16℃,相对湿度90~95%。空气中汞蒸气浓度为0.001—0.0135mg/m~3。矿围岩以中下寒武系碳酸盐岩为主(F_4—12)。凿岩机型号为YT—25、01—30型,工人单手持机立式操作,无消声防振措施,工人作业时间4~6小时/日。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川西北地区局部振动作业危害情况,按照全国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编制组制订的《局部振动病检查方法》的要求,对某厂局部振动作业工人79名进行了调查,并选择不接振的机修工35名为对照组。其结果发现钢材精整、抛光及风钻工人有冷水复温时间延长,毛肢端细血管袢畸形率高、管袢少而短,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林业部、福建省林业厅及邵武森工医院的大力帮助下,我们于1981年12月份到福建建阳地区对亚热带林区油锯手及对照组进行局部震动作业查体,除进行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冷水复温试验、微循环检查外,还对工人的双手无名指做血流图检查。共检查150人,其中从事局部振动作业工人102人(因高血压、心电图异常除外26人),全部为男性,年龄21~54岁,平均36.6岁,作业工龄1~14年,平均6.9年。对照组为造林、采伐工人共15人(除外7人),均为男性,年龄26~45岁,平均37.7岁,作业工龄2~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