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的发生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凝固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 0例SLE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SLE患者的PC、PS下降 ,分别为( 4 7.0± 2 4.0 ) % ,( 3 6.0± 15 .5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LE组APCR阳性率为 3 6.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6.7% (P<0 .0 1)。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和抗凝系统的异常 ,蛋白C系统在SLE患者的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魏孟广  梁晋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6):563-564,567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均为P >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存在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现象,但难以成为脑梗塞发病的直接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关系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根据Gensini评分随机选取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轻度组(<20分组)、中度组(20~40分组)、重度组(>40分组)各20例,另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患者20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外周血血浆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活性的差异及其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T-Ⅲ活性指标中,轻度组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较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C活性指标中,轻、中、重度组患者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与AT-Ⅲ活性呈负相关(r=-0.764,P<0.05),与PC活性呈负相关(r=-0.756,P<0.05)。结论:血浆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活性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TE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锋  戈小虎 《医学综述》2013,(2):213-215
易栓症可定义为血栓形成的倾向性增高,主要由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两方面因素造成。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与获得性易栓症。现就遗传性易栓症的相关抗凝因子进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缺陷的病理机制、疾病的诊断及其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予以综述。同时,结合近年来相关国内外研究报道提出两个观点:①遗传性AT-Ⅲ、PC、PS缺陷在东西方人群的分布可能存在较大差异;②遗传性易栓症患者中存在联合缺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38例正常人和125例2型DM患者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根据24h尿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UAE<30mg/24h)45例;尿蛋白组(UAE>30mmg/24h)80例.结果 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血浆PC水平分别为124.1±10.7%和171.5±36.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PC水平102.3±17.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AT-Ⅲ活性分别为79.4±29.4%和40.6±13.2%,与正常对照组(95.4±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137例HBO治疗组患者、97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和AT-Ⅲ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1;第10天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0天恢复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也低,P<0.01;第10天、第2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O能调节PC、PS和AT-Ⅲ水平,可减轻因缺血、血管损伤引起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减轻脑损伤的治疗,预防复发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和急性脑出血各30例患者的血浆蛋白C活性(PC:A)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测定。发现脑梗塞组PC及AT-Ⅲ活性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此二项测定值稍减低(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比较,此二项测定值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脑梗塞病人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及其与孕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医院就诊的232例GDM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孕检的268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PC、PS和ATⅢ水平;按孕周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为孕中期和孕晚期,分别比较孕中期和孕晚期观察组和对照组PC、PS和ATⅢ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分析PC、PS和ATⅢ水平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S和PC水平降低(P<0.05),但AT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患者PC和ATⅢ水平与孕周呈负相关(r=-0.156、-0.134,P<0.05)。结论 GDM患者PS和PC水平降低,且随孕周增大,PC、PS和ATⅢ水平降低,应尽早进行干预,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14-117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蛋白C(Protein C)水平与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 年11 月~2017 年11 月脓毒症患者200 例,观察AT-Ⅲ、PC 水平及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S1)共59 例,严重脓毒症组(S2)共86 例,脓毒症休克组(S3)共55 例,比较三组的AT-Ⅲ、PC 水平。根据患者28 d 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AT-Ⅲ、PC 水平。评价AT-Ⅲ、PC 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 (1)S2 组、S3 组AT-Ⅲ水平低于S1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2 组、S3 组PC水平低于S1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 组AT-Ⅲ水平显著低于S2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死亡组患者AT-Ⅲ、PC 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T-Ⅲ、PC、APACHE 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01,0.6098,0.5901。当AT-Ⅲ取42.5%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21%,特异度为91.3%;当PC 取49.5%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40.3%,特异度为81.2%。结论 脓毒症患者的AT-Ⅲ、PC 水平较低,其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对其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采用纯化的人血栓调节蛋白作为人凝血酶活化血浆蛋白C(PC)的辅助因子所建立的一种人血浆PC抗凝活性的检测方法。本法的标准曲线直线性良好,可信性和重复性满意,所测72例健康人正常值为97±3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178±43%,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脑血管病患者为115±46%,与正常值无显著性差异。结合AT-Ⅲ抗原和活性,因子ⅦR∶Ag、Fbg/FDP和CIC等指标,对该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以及血浆PC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止凝血机制异常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研究乙肝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血浆蛋白C(PC)及血浆蛋白S(PS)的活性,了解慢性乙肝发展过程中抗凝系统的病理变化.方法 用法国STAGO公司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13例乙肝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及血浆蛋白S(PS)的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与血浆蛋白C及血浆蛋白S成正相关,并随着肝脏损伤程度加重下降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20例肝硬化和21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蛋白C(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0例肝硬化患者PC:Aq、ATⅢAq和ATⅢ:C皆呈平行性降低,ATⅢ:C/ATⅢ:Ag比值正常。22例糖尿病患者的PC:Ag增高,8例糖尿病酮症和糖尿病有(或无)血管病变者的ATⅢ均正常,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ATⅢ水平低下,ATⅢ:C/ATⅢ:Ag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抗凝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清白蛋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肝硬化患者106例,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和白蛋白(ALB)。结果:TM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AT-Ⅲ、PC和PS均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减低。TM与AL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7(P〈0.01)。AT-Ⅲ、PC和PS与AL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8(P〈0.01)、0.363(P〈0.01)和0.321(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TM和抗凝系统指标明显异常并与ALB显著相关,检测TM和抗凝系统指标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8例正常人和125例2型DM患者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根据24h尿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UAE〈30mg/24h)45例;尿蛋白组(UAE〉30mmg/24h)80例。结果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血浆PC水平分别为124.1±10.7%和171.5±36.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PC水平102.3±17.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AT-Ⅲ活性分别为79.4±29.4%和40.6±13.2%,与正常对照组(95.4±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静脉血栓形成(VT)的发病机制中,抗凝成份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的遗传性基因缺陷是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的研究表明,尽管此类患者约40%有家族性血栓形成病史,但发现有抗凝物质基因缺陷者却低于10%,故仍有90%以上的家族性VT患者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约50%的VT患者有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而且与凝血因子V(FV)基因1691位核苷酸错义突变显著相关。APC—R现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遗传性抗凝因子缺乏,是遗传性VT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现着重就APC—R、FV点突变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蛋白C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为抗血栓形成 ,这也是维持血液流动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凝血过程本身是一个系列酶促连锁反应 ,丝氨酸蛋白酶是这些酶促反应的主体。限速因素是凝血辅因子 ,凝血辅因子有 3个 ;高分子激肽原 ,因子Ⅴ和因子Ⅷ。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和辅因子抑制物。其中蛋白C系统是与血管内皮细胞有关的抑制因子Ⅴ和因子Ⅷ的天然抗凝系统。这个系统发挥抗凝作用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分子凝血酶调节蛋白 (TM)、蛋白C受体 (EPCR)及血浆中的蛋白S(PS)等有关。蛋白C(PC)系统发挥抗凝作用的机制和其他与血管内皮细胞有关的抗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物水平,探讨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狼疮样抗凝物质(LA)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法测定92例SLE患者(包括30例活动期与30例非活动期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LA比值(LA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I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加活化蛋白C(APC)和不加APC的血浆的凝血时间CT1和CT2,计算CT2CT1,规定CT2CT1≤1.8为APCR阳性,≥2.0为APCR阴性。结果SLE患者中APCR阳性率为57.5%,且APCR阳性者均存在血栓所致系统损害。APCR阳性组中狼疮肾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PCR阴性组,而免疫球蛋白G型抗心磷脂抗体(ACA-IgG)阳性组与ACA-IgG阴性组中各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APCR、ACA-IgG均阳性的患者均存在动脉或静脉血栓。APCR与反映血栓形成指标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反映肾脏病变程度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和抗ENA抗体谱)均无相关性。结论APCR可能是SLE患者诱发血栓的危险因素之一,ACA通过对蛋白C系统的间接抑制作用协同参与血栓形成过程,APCR的检测对预测SLE患者并发血栓可能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