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L.术后ICU时间 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 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 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微创组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2例使用生物瓣),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植入主动脉瓣膜型号19~25 mm,无1例延长手术切口。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胸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气和右侧胸腔积液各1例,均经胸腔引流后治愈出院。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稍延长(P 0. 05),但并不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入住时间(P 0. 05),且术后引流量和总输血量减少(P 0. 05),皮肤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患者术后随访1~13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可以取得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样的效果,但创伤更小,失血和输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微创小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采用微创小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21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手术6例,二尖瓣成形手术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5例,左房黏液瘤摘除手术2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2例,冠心病搭桥手术1例。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40.3±12.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6.4±11.3)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5.1±2.2)h,术后住院时间(7.1±3.6)d。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破坏胸廓连续性、避免术后胸骨畸形、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采用右腋下切口完成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二尖瓣替换术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成相似手术的减创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经右腋下切口进行的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及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的26例同类手术。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右腋下切口组术中止血时间,术中术后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右腋下切口可顺利完成上述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5.
我院近年来,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采用升主动脉插管灌注共114例,其中法乐氏四联症9例、法乐氏三联症3例、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36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24例、二尖瓣直视扩张8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左房粘液瘤切除3例、夹层主动脉瘤破裂修补1例。年龄5~45岁,平均17岁。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方法,术中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与手术禁忌症等,分述如下: 一、手术方法: 胸骨正中切口,电锯锯开胸骨,纵行切开  相似文献   

6.
黄红珊 《右江医学》2002,30(1):78-79
体外循环灌注技术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要使体外循环尽可能接近生理水平 ,并不断提高体外循环的质量 ,这不但要求灌注医师精通体外循环机理 ,而且还要灌注护士的密切配合( 1) 。我院自 1994年 3月~ 2 0 0 1年 4月行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 38例 ,现将体外循环灌注配合体会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4~ 4 9岁 ;体重 15~ 6 7公斤。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7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15例 ,房间隔缺损并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3例 ,二尖瓣置换术 6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横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5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横向断开胸骨,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05~113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57~78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6~12小时,引流液120~230mL.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经胸骨上段横切口能够完成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右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12 0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患者 ,采用右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的修补 ,术中鼻温维持在 33~ 35 .5℃ ,HCT维持在 18%~2 5 %。结果 :12 0例患者CPB时间 19~ 70min ,平均 (4 5± 12 )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 3~ 5h ,2 4h胸引量 80~ 30 0ml,平均 (15 0± 5 9)ml,除 1例发生脑部气体栓塞后治愈外 ,其他患者均恢复顺利 ,并痊愈出院。结论 :右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对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切口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切口选择.方法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对54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行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首选切口位置经胸骨旁右侧第Ⅳ肋间小切口46例,经胸骨中下段切口7例,经胸骨正中切口1例.结果 本组中,52例行封堵术1次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30±9)min,心内操作时间为(8±4)min.无术后封堵器脱落.术后3d复查超声心动,无残余分流.随访1~13个月无残余分流.2例因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由胸骨中下段切口改为胸骨正中切口,行体外循环下直视矫正.本组无手术死亡者.结论 除经胸骨旁右侧第Ⅳ肋间小切口外,对于术前诊断是否存在合并症及封堵效果存在疑虑的,应该选择胸骨中下段切口或胸骨正中切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效果.方法 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2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7例,室间隔缺损3例,左房黏液瘤2例,二尖瓣中度狭窄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无死亡,无栓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时间(38.4±16.2)min,术后胸液引流量(150.5±36.8)ml,住院时间为(7.0±1.5)d.全组患者随防3~12个月,心脏无杂音,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无残余分流或瓣周漏,心脏功能恢复良好,均能参加正常活动.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采用经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出血少、疗效好,切口隐蔽、美观,符合微创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12.
许李力  尤斌  高峰  李平  徐屹  刘硕  李光 《疑难病杂志》2015,(1):42-44,48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对比匹配法比较微创直视与传统正中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4年6月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353例,其中直视微创手术72例为微创组,传统正中开胸手术281例,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的方法,找出与微创手术最匹配的72例病例作为传统组进行对比研究。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方法为股静脉二级管,股动脉插管体外循环,双腔气管插管。经右侧胸骨2或3肋间入路,左侧肺单侧呼吸情况下,以Chitwood钳经胸阻断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心脏停跳后经主动脉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传统正中开胸患者行上下腔静脉插管,主动脉切口入路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结果微创组相对传统组在手术时间(4.4±1.4)h vs.(4.1±0.8)h(P=0.43),体外循环时间(124.8±47.1)min vs.(104.7±33.4)min(P=0.36),主动脉阻断时间(86.8±29.5)min vs.(73.5±22.9)min(P=0.65),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18.5±7.5)vs.(27.1±3.1)h(P=0.26)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围术期输血率36.2%vs.93.1%,术后住院时间(7.3±3.1)d vs.(8.8±3.9)d(P=0.01),术后引流量684(0~2 790)ml vs.739(50~4 460)ml(P=0.03),围术期输血量1.91(0~20)U vs.6.62(0~20)U(P=0.00),手术切口长度(5.6±1.1)cm vs.(26.3±4.5)cm(P=0.00)等方面有显著性的改善。结论在跨越了学习曲线后,直视微创主动脉瓣手术比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有诸多优势,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0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 18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2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 ,切口长约 7~ 9cm。结果 :本组 4 0例无围术期死亡者。术后恢复快 ,无严重的并发症 ,术后纵隔引流量少 ,输血量少 ,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多种心脏直视手术 ,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罗秀宁 《海南医学》2002,13(8):34-35
近年来我院实施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共 5 6例。其中浅低温心不停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35例 ,现将麻醉和围术期的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组 35例 ,男 10例 ,女 2 5例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5 4岁。体重 12~ 6 0公斤。手术种类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9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5例 ,法乐氏三联症根冶术 1例、法乐氏四联症根冶术 1例 ,双腔右心室修补术 1例、房间隔缺损并氟氏窦瘤破裂修补术 1例 ,主动脉瓣置换 2例 ,二尖瓣置换 8例。心功能Ⅰ级 8例 ,Ⅱ级 2 0例 ,心功能Ⅲ级 5例 ,Ⅳ级 2例 ,心胸比值 0 .5 0…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 (CPB)中 ,如何调整灌注指标既能满足手术需要 ,又能保证病人身体各重要脏器血供 ,认真细致对灌注指标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总结 2 0 0例CPB下心内直视术三项灌注指标(流量、压力、尿量 )观察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2 0 0例手术病人 ,男 80例 ,女 1 2 0例 ,年龄 3岁~ 5 8岁 ,体重 1 2kg~ 73kg。房间隔缺损修补 76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 71例 ,二尖瓣置换 36例 ,主动脉瓣置换 1 2例 ,法洛氏四联征 5例。1 .2 方法手术在吸入性全身麻醉CPB下进行。采用美国Sams740 0型人工心肺机 ,西京 90型鼓泡式氧…  相似文献   

16.
张维  范珊红  薛卫斌 《医学争鸣》2000,21(12):1521-1521
0 引言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是患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 . 1990 - 12 / 1997- 0 5 ,我科共发生心脏术后脑缺血缺氧性损害 16例 ,占同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 0 .8% .就其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6 (男 10 ,女 6 )例 .年龄 0 .5~ 5 9(平均2 6 )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矫治术后 5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和法鲁四联症根治术后各 1例 ;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术后 3例 ;二尖瓣置换及 COX迷宫术后 1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后 3例 ;二尖瓣成形及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外科手术中应用体会以及该方法的优点.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5月,大庆油田龙南医院胸外科开展了胸骨正中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法鲁氏三联症1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4.5±7.8分钟,皮肤切口5.5±1.1 cm,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可以完成常规胸部正中全部劈开切口所能完成的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而且损伤小,安全.并具有美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研究组采用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照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胸液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短、术后胸液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体外循环时间长、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手术均安全有效,行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无骨骼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小切口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8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胸壁小切口、心脏不停搏技术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84例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7例)或胸骨下段小切口(27例),同时应用浅低温(32±1℃)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技术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包括房间隔缺损2 1例,室间隔缺损33例,部分房室管畸型6例,肺动脉瓣狭窄、双腔右心室及法洛三联症各3 例,Ebstein综合征2例,左房粘液瘤1例,风心二尖瓣成形1例、换瓣11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余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及晚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51.24±21.15 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35.07±18.76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6.02±2.80 h,胸腔引流量202.35±65.84 ml.结论:联合应用右胸前外侧或胸骨下段小切口及心脏不停搏微创技术,适用于绝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达到手术安全、创伤小、出血少、外表美观、保持胸廓连续性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效果、适应证及美学效果.方法:对63例心脏疾病患者(侧切口组)采用右腋下侧切口径路经第4肋间入胸,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选择59例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胸液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发生并发症4例(6.3%).采用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同期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胸液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较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少(P<0.05).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1~12个月,除2例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稍差(射血分数<0.5)和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发生轻度残余分流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出血少和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但对严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合并大血管疾病及主动脉瓣上狭窄的患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