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左侧双腔支气管盲插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需要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骨科胸廓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气囊压力组使用支气管气囊压力观察法顺行插管进行左支气管插管定位;导管阻力组使用导管阻力法定位;身高预测组根据患者身高预测支气管插管深度进行插管。对比3组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成功率、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耗时、导管位置准确率及并发症。结果气囊压力组、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首次插管完成肺分隔成功率分别为91.43%、62.86%、65.71%,耗时分别为(103.23±13.02)s、(114.66±26.54)s、(83.57±35.77)s;导管位置定位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1,0.59,0.65;导管位置准确率气囊压力组明显高于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P〈0.05),但导管阻力组、身高预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隆突黏膜出血、声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支气管气囊压力观察法定位的效果好于导管阻力法和身高预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痰管畅通法联合听诊法定位与单纯听诊定位法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定位情况及准确率。方法:112例胸部手术患者分别采用吸痰管畅通法联合听诊法方案(A组)及单纯听诊定位法(B组),记录术中定位时间、定位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定位时间分别为(87±32)s、(132±47)s,准确率分别为87.50%、69.64%,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插管操作后局部损伤及咽喉部不适感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管畅通法联合方案定位DLT准确率较高,明显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反复操作导致的局部损伤,并且操作简易,在基层医院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胸部手术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进行单肺通气,不仅可以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而且还可以减少纵隔摆动,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但传统的DLT插管定位方法,由于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因而它的准确率和到位率较低.本科于2006年起借助纤维支气管镜用于DLT插管的辅助定位,提高了DLT插管的准确率.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次侧听诊法在右双腔支气管导管(R-DLT)快速定位中的应用。方法全麻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150~178cm,29~7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E组),每组各20例。前者采用传统听诊法,后者采用次侧听诊法,即右DLT插入气管后,听诊左肺,边予肺通气边推进导管,当左侧呼吸音突然减弱时视为导管刚进入右主支气管,继续推进3.5/3.4cm(即导管前端至支气管套囊近端边缘的距离),两组定位后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并调整。该实验中,需记录:①两组DLT插管及定位良好时所需时间;②两组定位好及改变体位后FOB检查导管移位并调整的次数;③两组单、双肺通气后10 min时动脉血气值;④术后喉部水肿、气道黏膜损伤及声音嘶哑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插管时间、PaO2、PaCO2、pH、术中调整DLT次数及操作损伤人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E组DLT定位时间(154.5s)及一次性定位成功率(95%)明显优于C组(216.7s,10%)(P<0.05)。结论次侧听诊法操作简单,定位快速准确,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且不增加插管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改进后的工业用电子内镜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定位,比较肺部听诊法、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法判断DLT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将220例需DLT单肺通气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肺部听诊法(A组,n=70)、纤支镜法(B组,n=75)及气道电子内镜法(C组,n=75)判断DLT的位置.结果 肺部听诊法、纤支镜法、气道电子内镜法定位准确率分别为68.6%、100%、100%.结论 气道电子内镜法可达到与纤支镜相似的定位效果,在同步教学和资料收集等方面优于纤支镜,而低廉的价格(纤支镜价格的十分之一)使之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翁浩  邓硕曾  刘进 《四川医学》2006,27(6):619-620
目的评价灯杖法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2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需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病人,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左侧或右侧双腔管。所有病人分为两组,即灯杖法插管组(LS组)65例和传统法插管组(CI组)37例,LS组麻醉前先测量胸部放射影像片上胸骨上窝到隆突的距离,然后使用灯杖进行DLT定位。CI组则使用听诊法确定导管位置。记录插管次数和时间、导管位置调整的例数、气道压力和SpO2的变化。结果LS组除左和右侧各有1例(3%)因颈部透光不良,不能完成定位操作外,一次插管到位率为86%,其中左侧为94%,右侧为74%(左右侧相比:P=0.025)。LS组有43例和CI组37例记录了插管次数和插管时间,LS组插管次数和时间分别为1.4±0.8次和205.3±129.6s;CI组插管次数和时间分别为1.1±0.5次和276.1±150.0s(两组插管时间比较:P=0.001)。单双肺通气压力、低氧血症(SpO2<95%)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灯杖法用于DLT插管能较准确、快速到位并达到两肺隔离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手控呼吸阻力法与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支气管堵塞器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96例需支气管堵塞器插管单肺通气行胸科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手控呼吸阻力法组(Ⅰ组)和纤维支气管镜法组(Ⅱ组),每组48例,两组均使用9 FrCoopdech支气管堵塞器;常规诱导后插入7.5~8.0 ID单腔气管导管,Ⅰ组将支气管堵塞器直接置入目标支气管,Ⅱ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堵塞器置入目标支气管,分别采用手控呼吸阻力法或纤维支气管镜法定位和调整支气管堵塞器的位置;比较两组插管定位时间、一次成功率及摆体位后因导管位置不佳需重新调整导管位置的例数。结果:两组插管定位时间、需重新调整导管位置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一次成功率高于Ⅰ组(P<0.05)。结论:Coopdech支气管堵塞器插管定位可以根据设计原理结合手控呼吸阻力法,与纤维支气管镜下定位在定位时间和导管移位率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成年人开胸手术4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盲插支气管封堵器组(BOD组)和传统双腔支气管组(DLT组),利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认两组支气管插管的位置,然后比较其单肺通气前后通气效应及气道压力变化、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咽喉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都可以完成单肺通气,但BOD组患者气道峰压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LT组,而PaO2明显高于DL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OD组术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也较DLT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较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实施单肺通气时气道峰压较低、很少出现低氧血症,术后咽喉痛发生率低,单肺通气效果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双肺气道压差值(airway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lung and two lung ventilation,ΔP)指导双腔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 DLT)插管定位的效率及肺隔离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拟在单肺通气下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随机分为纤维支气管镜(fiber optical bronchoscopy, FOB)组和ΔP组,每组198例,FOB组采用FOB定位DLT,ΔP组采用ΔP定位DLT。比较两组侧卧位后DLT调整时间、DLT插管时间、SpO2及肺塌陷效果满意度。结果 396例患者中,男203例,女193例,年龄36~69岁,平均(56.8±4.8)岁。ΔP组侧卧位后DLT调整时间短于FOB组[(37.73±14.06)s比(51.76±15.7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LT插管时间、SpO2、肺塌陷效果满意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ΔP具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肺部听诊法、听诊 吸痰管法及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300例需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气管插管后分别采用听诊法、听诊 吸痰管法及纤维支气管镜法判断双腔支气管的位置。结果:听诊法、听诊 吸痰管法、纤维支气管镜法定位准确率分别为64%、81%、100%,纤维支气管镜法明显高于其它2种方法(P<0.05),听诊 吸痰管法高于听诊法(P<0.05)。结论:听诊 吸痰管法能提高准确率,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双腔管插管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卢彬  缪冬梅 《四川医学》2013,(4):513-515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下行国人改良型无菌可控支气管封堵导管的左侧定位的可行性。方法 50例全麻下需(经左侧开胸)行左侧支气管插管的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听诊组(T组n=25)及纤维支气管镜组(F组n=25),听诊组使用常规听诊法插管定位(如定位失败或者体位搬动导致封堵器位置改变则改为纤维支气管镜精确定位);纤维支气管镜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精确定位。记录两组患者定位成功率、所需时间、插管并发症及各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组和F组定位成功率分别为52%和96%、定位所需时间分别为(93.7±35.8)s和(61.3±16.5)s、支气管损伤例数分别为5例和0例,F组在定位成功率和所需时间方面明显优于T组(P<0.05),但两组在各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改良型可控支气管封堵导管左侧定位,可明显提高定位成功率、降低因反复插管对气道的损伤、缩短定位时间,是改良型可控左侧支气管封堵导管插管定位的良好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定位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位置的准确性。方法肺隔离63例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患者,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DLT先用听诊法进行分隔定位,记录导管深度,随后用纤支镜检查DLT的位置并做调整确定肺隔离。患者改变体位后,纤支镜检查DLT位置并进一步指导调整DLT插管深度确定肺隔离,记录各次导管的深度。结果纤支镜检查辅助DLT成功率为98.4%,体位改变再检查导管发生移位占22.6%;听诊法判断插管分隔成功率为52.7%。结论纤支镜可以有效判定DLT位置,肺隔离准确到位。体位变动后,部分病例发生导管移位,使用纤支镜检查DLT位置,可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管径与患者左主支气管内径一定匹配的前提下,导管进入左主支气管遇到阻力后,直接将导管回退一段特定距离,使导管准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需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行肺隔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50例。2组患者术前均行CT测量左主支气管内径,选择相应型号导管。A组采用回退法定位,B组采用常规的听诊法定位。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组定位情况,并调整导管至最佳位置。分别记录导管以回退法、听诊法、经FOB调整至最佳位置后的置管深度,观察2组患者定位满意率和错位率、定位所需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导管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P<0.01)、错位率明显低于B组(P<0.01)、导管定位深度与最佳位置的距离明显小于B组(P<0.01)、定位所需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回退法用于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与听诊法比较,准确性较高,定位时间短,气道黏膜损伤率较低,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支气管封堵器组(BB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LT组)30例。麻醉诱导后,在胸腔镜下DLT组和BB组分别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B组比较,DLT组插管时间和导管定位时间长,肺萎陷评分高,术后总的并发症、声嘶和喉痛发生率低(P0.05),但是两组拔管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低氧血症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的效果相似,在适应证下建议首选支气管堵塞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路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监测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时的价值。方法:选择右肺疾病的开胸手术40例,ASAI~Ⅲ级,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插管麻醉,采用听诊法与纤维支气管镜检(FOB)相结合确定导管所处位置,并同时监测左、右支气管的呼气末CO2值(Pet-CO2)及波形的变化。结果:DLT在气管内位置改变,左、右呼吸音亦出现改变,同时所监测到的值及波形也出现相应的变化。结论:DLT插管全麻中两路ETCO2监测在引导DLT插管、定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胸腔镜手术中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左侧DLT)和试验组(可视左侧DLT),各30例.静脉快速麻醉诱导后分别置入DLT,对照组通过听诊法完成定位,试验组通过导管壁内置摄像头完成定位.待定位完成后行纤维支气管镜确认,记录插管定位用时,计算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术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次数;观察并记录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插管定位后气道损伤、术中肺萎陷情况及术后咽痛、声嘶、咳嗽等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插管定位用时明显缩短[(51.3±9.5)s比(225.6±31.2)s,P<0.05],插管一次到位成功率高[93.3% 比63.3%,P<0.05],术中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的次数少[(1.21±0.84)次比(3.52±1.15)次,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5分钟平均动脉压较低、心率较慢(P<0.05);术后咽痛、咳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亦下降(P<0.05),试验组插管定位后发现1例隆突及支气管轻度损伤,而对照组有5例隆突及支气管轻、中度损伤.绪论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可安全应用于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院选择单肺通气的患者48例借助纤维支气管镜用于DLT插管的辅助定位治疗。结果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到位率与准确率大幅提高。结论纤支镜在DLT定位检查时直观、可靠,是快速、准确判断双腔管位置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传统听诊法观察侧支气管套囊充气法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行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患者80名,ASAⅡ~Ⅲ级,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各40例。Ⅰ组采用传统气管插管听诊法定位,Ⅱ组采用侧支气管套囊充气法,即通过给侧支气管套囊部分充气模拟出隆突钩的效果进行辅助定位,完成气管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调整次数、术后气道粘膜损伤程度及其他并发症。结果Ⅱ组患者较Ⅰ组患者:插管时间明显少(P0.05);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P0.05);导管位置调整次数明显少(P0.05);术后气道粘膜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明显少(P0.05)。结论侧支气管套囊充气法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比传统听诊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宗志军  李元海  王义桥 《安徽医学》2018,39(9):1064-1067
目的 观察支气管套囊充气法在右侧双腔管(DLTs)插管定位中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的46例患者,均为适合右侧DLTs插管的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I组与Ⅱ组,每23例。I组的右侧DLTs定位采用支气管套囊充气法,Ⅱ组患者以听诊法定位。收集DLTs插管定位和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过程的视频,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DLTs的位置情况、气管插管时间以及FOB检查和纠正DLTs位置的时间。结果 I、Ⅱ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分别为(103.22±18.34)s和(99.39±16.31)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FOB检查与纠正DLTs位置的时间为(38.04±5.36)s,而Ⅱ组为(60.65±9.25)s,两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所有23例患者DLTs位置为理想位置,无错位和严重错位,而Ⅱ组理想位置仅有11例,虽然也无严重错位,但有12例错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套囊充气法定位右侧DLTs具有快速、定位准确等优点,显著提高右侧DLTs盲探插管定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正中位左双腔气管导管(DLT)逆时针旋转90°与头右偏位左DLT逆时针旋转180°两种插管方法的左主支气管插管成功率。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拟接受左DLT插管的肺切除术患者648例,随机分为90°组和180°组,每组324例,其中,90°组采用患者头正中位、左DLT支气管套囊越过声门后逆时针旋转90°的传统插管方法进行插管;180°组采用患者头右偏位、左下颌角与胸骨正中对齐左DLT逆时针旋转180°的方法进行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左DLT置入左主支气管的插管成功率以及隆突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648例患者中,男336例,女312例,年龄39.0~75.0岁,平均(54.6±9.0)岁。90°组和180°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0.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180°组第2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90°组(P<0.001)。90°组和180°组插管后隆突黏膜损伤率分别为23.8%、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结论 与传统插管方法相比,患者头右偏位、左DLT逆时针旋转180°的插管方法不能提高首次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