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体带瓣心包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自体带瓣心包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手术,术中采用带心包瓣的自体心包片扩大右心室流出道,直径大小按体重和年龄而定,用一块“Δ↓”形的心包片作为右心室流出道的瓣膜,其长短为肺动脉瓣口至右心室切口的最低点。术后随访15例,随访时间3~24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瓣膜的远端、近端和瓣膜水平的流出道直径和压差的大小。结果 术后无死亡患者,出院前复查,5例有轻度肺动脉瓣反流;经24个月复查,9例患者重建的肺动脉(瓣膜水平)直径增加1.0~2.5mm,4例无变化,2例减小1.0~1.5mm,3例失随访;随访中无需再次手术患者。结论 采用自体带瓣心包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不需长期抗凝,操作容易、简便,随着时间推移组织能生长,再次手术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心包组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连接治疗肺动脉闭锁并室间隔缺损(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A/VSD)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PA/VSD病人41例;均采用自体心包组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行一期姑息治疗13例,行一期根治28例。分析术后早期结果,随访观察右室流出道及左、右肺动脉发育情况、肺动脉与三尖瓣返流情况、右室功能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存活38例,病人体外循环时间(121.2±84.7)分钟,呼吸机辅助时间(184.5±79.3)小时,ICU停留时间(16.6±7.4)天,均恢复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11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右室流出道或肺动脉分支相对狭窄3例。9例行二期根治术。与术后早期比较,右室流出道直径增加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肺动脉直径增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返流面积增加[(2.46±0.46)cm~2 vs(1.18±0.25)cm~2,P0.05],三尖瓣返流面积大于术后早期[(1.48±0.26)cm~2vs(0.95±0.21)cm~2,P0.05],右心室功能整体良好。结论自体心包重建右室流出道-肺动脉治疗PA/VSD,手术效果满意。随访中重建的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分支有生长趋势,但肺动脉、三尖瓣返流程度有加重趋势,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总结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在右室流出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和术后早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3月,14例病人(男6例,女8例;年龄5个月~22岁;体重8~40k)使用了完整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记录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用心脏超声对移植的牛颈静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住院期间均无栓塞等带瓣管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恢复顺利,出院。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示重建的右室流出道通畅,4例移植管道存在轻度瓣膜反流。结论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易于获取,型号较齐全,移植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一种右室流出道重建的替代材料,但其中、远期疗效仍须持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对63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病儿分别应用自体带蒂带瓣心包片、带自体心包单瓣的人工补片和单纯自体心包片进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并随访2年.现就自体带蒂带瓣心包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体心包瓣置换肺动脉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自体心包瓣膜置换肺动脉瓣治疗器质性肺动脉瓣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心脏病合并器质性肺动脉瓣病变 5例 ,经 0 .6 2 5 %戊二醛缓冲液浸泡处理过的心包片 ,用相应的特制模具进行裁制 ,重建肺动脉瓣和瓣膜交界。 结果 全组无死亡 ,术后 1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 ,除 1例因交界重建不良、肺动脉瓣存在每搏6 .5 ml的中量反流外 ,其余患者每搏反流量均小于 1ml,瓣膜活动良好。随访 6~ 4 8个月 ,术后肺动脉瓣中量反流患者的肺动脉瓣每搏反流量减少至 4 .2 ml,其余患者每搏反流量均无明显变化 ,心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应用自体心包瓣膜置换肺动脉瓣 ,手术的近期效果满意 ,瓣膜重建的关键在于精确测定肺动脉瓣环并选择相应的成瓣模具、以及自体心包瓣叶交界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小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评价小儿肺动脉闭锁(PA)伴室间隔缺损(VSD)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的应用。方法1999年4月至2004年12月,收治81例PA伴VSD行一期或分期的双心室修补术病儿。一期根治术组32例,大部分病例采用自体心包片跨瓣环水平扩大右室流出道至肺总动脉,其中4例带心包单瓣,合并主肺动脉侧支(MAPCAs)的11例中有2例完成肺动脉血管的单元化手术。姑息手术组49例,分别采用不同的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其中15例完成了二期根治术,大部分采用同种异体心包片跨瓣补片。结果一期根治术死亡4例(12.5%);姑息手术死亡3例(6.1%);二期根治术无死亡。出院时根治术组经皮氧饱和度0.95~0.98。随访3~24个月。姑息手术为0.79~0.87,McGoon指数从0.4~0.7增至1.1~1.6。结论术前判断肺动脉干、肺动脉分支发育情况、中央共汇、有无MAPCAs,对手术方法的选择极为重要。术后PRV/PLV的测定有助于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85年1月至2003年9月,纠治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18例中男13例,女5例。伴法洛四联症17例,伴室间隔缺损1例。全组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纠治手术,即切除、折叠整形扩张的肺动脉;解除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同时关闭室间隔缺损。7例肺动脉瓣处置单瓣。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5.6%。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包积液各1例,经治疗均痊愈。术后随访0.5—5.0年,轻度残余右室流出道梗阻1例、轻度肺动脉瓣反流7例、中度肺动脉瓣反流3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伴充血性右心衰1例。结论婴幼儿型肺动脉瓣缺如需立即手术,在解除右室流出道梗阻和肺动脉做切除、折叠整形时,须在肺动脉瓣区置入单瓣或带瓣管道。儿童型肺动脉瓣缺如选择性根治,处理原则同普通伴发畸形。  相似文献   

8.
自体心包跨环补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 5例肺动脉发育较差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在行心室矫治和RVOT重建术中 ,按跨环补片手术方法 ,13例为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组 (试验组 ) ;12例同期行常用的心包带瓣或不带瓣跨环补片组 (对照组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主要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无手术死亡和再手术病例。术毕测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压比值及右房压力 ,术后观察多巴胺用量及肺动脉瓣反流等指标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重建RVOT ,可取得满意的防止肺动脉瓣反流的早期手术疗效。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易于掌握 ,可作为RVOT重建术的很好补充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瓣膜功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膨体聚四氟乙烯片(Gore-Tex片)作肺动脉单瓣重建右室流出道(RVOT)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11年11月对7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狭窄或闭锁的患者旋行矫治手术,术中采用厚度0.1mm的Gore—Tex片作肺动脉单瓣重建RVOT,其中男42倒,女33例。法洛四联症合并肺动脉狭窄57例,l型肺动脉闭锁10例.肺动脉瓣缺如4例,右心室双出口台并肺动脉狭窄2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1例,室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狭窄1例。结果:术后血氧饱和度为96%~100%。动脉血氧分压82~207mmHg,右室/左室收缩压比值0.22~0.70,右室与左、右肺动脉间的压力阶差小于10mmHg。左室射血分数(LVEF)0.53~O.80,右室射血分数(RVEF)0.52~07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I)0,28~0.62ml/m2。术后早期并发症:心包积液7例,低氧血症(氧合指数〈150)6例。心律失常5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残余室间隔缺损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无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其中62~Gore-Tex片作肺动脉单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RVOT)早期瓣膜活动功能正常,13例单瓣固定在开放状态:72倒均无肺动脉单瓣狭窄.3例单瓣轻度狭窄;21倒肺动脉瓣轻度返流.5例中度返流。结论:采用厚度0.Imm的Gote-Tex片作单瓣重建RVOT,可获得满意的lI缶床和血流动力学效果.近期效果良好。膨体聚四氟乙烯片作单瓣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术后早期并发症应引起高度熏视,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及时纠正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等均为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牛颈静脉带瓣补片应用于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牛颈静脉带瓣补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33(6.2±8.9)岁,其中34例<1岁;体重(27.5±24.0)kg。术前临床诊断为法洛四联症38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22例。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完全修复术,有4例因为侧枝循环较多,术前采取介入侧枝封堵。全组患者肺动脉瓣瓣环直径均小于正常值2个标准差,均采取跨瓣环补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随访时间18~26(21.2±4.6)个月。结果手术无死亡,也无因流出道严重狭窄和严重肺动脉瓣反流需再次手术者。有3例患者术后早期因为侧枝循环较多,拔除气管内插管后出现肺水肿,再次气管内插管;4例患者因出血需二次开胸止血,其他患者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体外循环时间(84.0±2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0±12.0)min。术后即刻右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18.0±4.5)mm Hg,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右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19.2±5.4)mm 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肺动脉瓣反流程度:轻微反流32例(1+),轻度反流28例(2+);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反流程度:轻微28例(1+),轻度27例(2+),中度5例(3+);两者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牛颈静脉带瓣补片及瓣叶组织均未见钙化,瓣叶活动良好。无牛颈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对法洛四联症和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的患者,牛颈静脉带瓣补片是右心室流出道跨瓣环重建的一种良好材料,无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近期右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没有明显增加,肺动脉瓣抗反流性能良好;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