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嵇丽娜  马佳维  李荣群 《新中医》2018,50(2):166-168
正反佐配伍是历代名方配伍中具有技巧性的内容之一,在君、臣、佐、使中处于辅佐地位,但常常不能引起医者的重视。过去对反佐的研究集中在配伍的规律和类型上,而对其科学性的内涵及运用缺乏深入论述。笔者就反佐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为方剂反佐配伍治疗疑难病症提出新的思路。1反佐配伍的认识1.1概念反佐的概念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  相似文献   

2.
反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以及反佐理论的地位,有助于中医治法的丰富和完善. 1 反佐之起源 "反佐"一词源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里讲的就是配伍反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实际上讲的是服法反佐法.反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探讨"反佐"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在阐明"反佐"涵义及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举例论述了寒热反佐、补泻反佐、散收反佐、润燥反佐、行止反佐及以升佐降等配伍方法,探讨其相关配伍规律,为探索研究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帝内经》的论述,从形式、类型、目的与原理等方面,对反佐概念进行分析。指出反佐法是以性质或寒或热的药物、温度或高或低的药液为工具,以协调病药之间相格拒的矛盾关系为目的的一种药物运用方法,其原理是"同气相求"。药物反佐法并无调整方剂中药物之间关系的作用,因此,不属于方剂配伍方法的范畴,更非佐药的内容,而是与方剂配伍方法相并列的药物运用方法之一。后世医家未认识到反佐法的基本特征,不恰当地扩大了反佐法的内涵,将其作为佐药的内容之一,并与佐制药的概念相混淆。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药减毒配伍理论主要是七情和君臣佐使.七情中相畏相杀是两味药之间最基本的减毒配伍形式;君臣佐使理论中佐制药是复方配伍减毒的核心,也是相畏相杀的具体运用和扩展.早在相畏相杀和佐制配伍中即蕴含将不同性质类别的中药配伍以减毒,即"异类相制"的思想,"异类相制"在相畏相杀和佐制基础上提炼而来,是对传统中药减毒配伍理论的进一...  相似文献   

6.
方剂配伍中之"反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佐”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在阐明“反佐”涵义的基础上,举例论述了寒热互佐、补泻互佐、散收互佐、润燥互佐、行止互佐及以升佐降等配伍方法。旨在为临床中正确运用“反佐”配伍法及谴药组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五脏苦欲补泻、毒药学说为<内经>中重要的中医医学理论,其中蕴涵有相反相成用药配伍思想,这些理论对认识"十八反"十九畏"用药思想的内涵有着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反治法思想揭示了一种具有独特内容的、反常态的重视多重矛盾的共现特征,在治疗上求其本质,为解决多重矛盾,在用药上要敢于打破用药配伍禁忌原则"反其道而用之",综合解决各...  相似文献   

8.
"反佐"属于方剂组方配伍的一种,最早提出于《内经》,在后世医家临床组方配伍中得到了运用与补充。笔者主要从反佐与佐助、佐制的区别及反佐与反治的对比等方面,阐述对方剂配伍中的反佐的理解。反佐通过性味或作用与君药相反的配伍,在临床治疗中起到相成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反佐配伍是中医组方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应用于重症的治疗,但是历代医家对于这种配伍研讨尚少。本文将从反佐配伍的思想来源、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现代价值等角度予以阐述,进一步分析反佐配伍的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10.
"反佐"属中医反治法,是中医学处方配伍的一种法度,也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一种特殊方法.《景岳全书》是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所著.其中针对反佐法进行了专篇论述,篇名曰"反佐论".本文就其内容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斧正.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20.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