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立人工气道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为机械通气和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条件。随着救治深入,患者病情好转,在撤离机械通气过程中合理的气道湿化及氧疗,能促进患者痰液排出,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患者舒适度[1],提高患者脱机成功率。近年来文丘里装置联合MR850湿化器及AIRVO_2型呼吸湿化治疗仪等高流量氧疗系统被引入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人工气道建立后进行机械通气停机后的患者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42例人工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停机后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2例采用将湿化液加入50ml注射器中应用微量输液泵以3-8ml/h的速度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注湿化液,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R)、心率(P)、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气道湿化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停机后的患者用微量输液泵推注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MR410与MR850湿化系统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的湿化效果.方法 分析69例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MR850组和MR410组.测量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处或气管切开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计算绝对湿度;评价湿化初始3d痰液黏稠程度;统计由于痰液堵塞、管道内积水等所引起湿化相关的呼吸机报警次数;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结果 MR850组气管插管/切开处吸入气体温度为(36.97±1.57)℃,相对湿度为(98.35±1.32)%,绝对湿度为(43.66±1.15) mgH2O/L,与MR410组比较更接近人体最佳输入气体.MR850组气道分泌物更稀薄,管道积水更少,呼吸机报警次数更少,机械通气时间更短.结论 与MR410湿化系统比较,MR850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更能够提供最佳的人工气道湿化,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人工气道建立后进行机械通气停机后的患者应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42例人工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停机后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2例采用将湿化液加入50ml注射器中应用微量输液泵以3-8ml/h的速度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注湿化液,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R)、心率(P)、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气道湿化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人工气道建立后机械通气停机后的患者用微量输液泵推注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定量、间断滴注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佳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入ICU行机械通气大于48 h、既往无肺部疾病、年龄大于18岁的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各10例患者.A组为试验组,采用新型MR850湿化器;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MR410湿化器.室温控制在20℃~24℃.通气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吸入氧浓度(FiO2)≤45%,呼气末正压(PEEP)≤7 cmH2O.观察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管导管不同点吸入气体的温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气道峰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温、分钟通气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痰液黏稠度、气道阻力、肺部感染情况等方面均比对照组发生率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机械通气48 h后,吸入气道内的气体温度接近人体的体温,湿化效果满意,并发症少.结论 采用MR850湿化器使吸人气体的温湿度接近人体的生理水平,接近最佳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913-91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最佳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试验组采用微量输液器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120例患者中对照组痰痂形成率、肺部感染率大于试验组。结论人工气道患者采用微量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成本低、操作简单,能有效防止痰痂的形成,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蒋婵娟 《中外医疗》2011,30(23):13-14
目的探讨气道内持续湿化方法对人工气道建立患者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治疗效果。方法 35例进入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人工气道建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方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间断给予气道内湿化的方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分别观察记录2组患者体温、吸痰间隔时间、拔管时间并进行痰液细菌培养,主要以体温和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的发生评价疗效,卡方检验方法对临床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发生肺部感染例数明显减少,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与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相比,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敏 《安徽医学》2010,31(7):798-798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式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探讨最佳的湿化方式,降低因痰液堵塞造成的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40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湿化法。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痰液附着情况。结果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患者痰液黏稠度降低。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两种气道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切开脱机后行气道湿化7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间隔交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采用气管切开导管接一次性湿热交换器(人工鼻)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法;对照组37例,采用间断氧气驱动雾化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呛咳次数、平均例/日吸痰次数、湿化导管脱出次数、痰培养阳性例数以及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呛咳次数、例/日吸痰次数、湿化导管脱出次数及痰培养阳性数均少于对照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人工鼻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氧气驱动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精密持续气道湿化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将68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交替用静推泵精密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用静推泵精密持续气道湿化,对比2组的痰液黏稠度、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状况、肺部听诊情况、肺部厌氧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痰液黏稠度73.58%,吸痰次数(76.26±2.53)次,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5.16%,肺部听诊啰音阳性率18.81%,厌氧菌的感染发生率8.04%,真菌感染发生率10.47%,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为(96.38±2.23)%,高于对照组的(92.38±2.18)%(P〈0.05)。结论采用1.4%碳酸氢钠与0.2%甲硝唑注射液交替精密持续气道湿化使痰液易抽吸,减少吸痰次数及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情况,改善氧合,有效地减少呼吸道厌氧菌及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在程序化撤机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温州 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行程序化撤机的患者80例,按照其给氧方式意愿分为观察组43例 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给予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给氧,对照组给予传统面罩给氧。记录两组患者在使用不同 给氧方式后30 min、2 h和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改良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指数 (mMRC)、痰液黏稠度、重新置管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PaO2、SpO2、mMRC 均有差异(P < 0.05);两组静息状态下PaO2、SpO2、mMRC均有差异(P <0.05),观察组PaO2、SpO2高于对照组,mMRC低 于对照组;两组PaO2、SpO2、mMRC 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给氧后30 min 和给氧后2 h,两组PaO2、 SpO2、mMRC 及痰液黏稠度分级均无差异(P >0.05);给氧后24 h,观察组PaO2、SpO2均高于对照组(P < 0.05),mMRC低于对照组(P <0.05),痰液黏稠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重新置管率低于对照组 (P <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在程序化撤机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找出最适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的20 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气道湿化不足以及气道湿化过度两种情况,再对两组分别再进行分组做对比试验.结果:气道湿化不足患者中:传统组出现痰痂3例、血痂1例、气管堵塞1例;雾化组出现痰痂1例、血痂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低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的1例、刺激性咳嗽1例;正常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2例、刺激性咳嗽2 例、气道粘膜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而言,气管切开是保证其呼吸道畅通的关键,而做好气管切开湿化护理又是相当重要的,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氧,改善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杨晓容 《四川医学》2011,32(4):610-612
目的了解人工气道患者采用3种不同湿化方法的湿化效果。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输液泵法),实验组B采用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滴注湿化(精密输液器法),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湿化(传统法),比较3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天数、吸痰次数、经济成本。结果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各项指标中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粘膜出血、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d)、吸痰次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经济成本高于实验组B、对照组(P〈0.01),实验组B经济成本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3种湿化方法中精密输液器法的湿化效果较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梁凤兰 《河北医学》2010,16(2):212-214
目的:探讨持续氧雾化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有46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氧雾化湿化组23例。及滴注湿化组23例。结果:氧雾化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的发生率低于滴注湿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病人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人气道湿化,B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辅助通气3d后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并对比辅助通气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T作量。结果①A组患者通气3d后痰液较之B组稀薄,且PaO2、SpO2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例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均低于B组,且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患者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均高于A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滴人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气道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具备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8.
2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60例,以患者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实验组(单号)30例和对照组(双号)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湿化液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mL+5%碳酸氢钠50mL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面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时不断改进,且考虑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是舒适护理在执行当前推行的优质护理中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