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行RF、AF、USS、SSE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的X线片变化及其功能恢复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获12~36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及脊柱Cobb角均有较大的恢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1~2级的改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椎体的高度,为脊柱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了一个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在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中的治疗体会。方法对8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行Dick、AF、APF、GSS-Ⅱ、TSRH内固定的治疗,对术前、术后的X线片变化及其功能恢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获13~36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及脊柱Cobb角均有较大的恢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1~2级的改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椎体的高度,为脊柱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了一个坚强而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1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手术均顺利,术后切口Ⅰ期愈合,Cobb’s角由平均29.5°矫正至平均4.5°,椎体前缘高度由平均51%恢复至96%。随访12~20个月,骨折脱位复位满意,内固定物顺利取出,无钉棒折断、脊柱畸形等。8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者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符合脊柱稳定生物力学要求,复位良好,固定可靠,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伤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经伤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资料1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1~68岁,平均42.4岁。收集的病例均为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伤椎仅一侧椎弓根置钉,即五钉固定法。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0.8个月,术后均获得较好复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亦有改善。结论经伤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可获得不错疗效,可以较好重建椎体高度,减少并发症,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及抗扭转能力,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将自2005年1月~2009年5月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10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一侧伤椎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B组行后路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结果 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术后1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矫正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B组末次随访时腰背痛发病率以及内固定失败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一侧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郝世忠  王镇 《颈腰痛杂志》2011,32(2):141-142
胸腰段椎体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创伤之一,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自2002-2008年以来共收治胸腰椎不稳定骨折32例,我们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与单纯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青壮年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40例,均无神经功能障碍,采取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20例(A组),单纯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20例(B组).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以及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术后即刻和1年时,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未见明显差异;而在术后3年时,2组中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Cobb角有明显差异(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组为98.1%±2.1%,B组为92.2%±4.49%,P<0.05;Cobb角:A组为4.75°±1.68°,B组为11.75°±4.72°,P<0.01).A组出现慢性腰痛1例(占5%),B组出现慢性腰痛3例(占15%),A组内固定未见失用病例,B组中有1例椎弓根钉尾尾冒松动,1例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段爆裂性椎体骨折,能维持椎体的高度,增加脊柱的稳定性,降低内固定失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爆裂骨折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椎体高度丢失比值无明显相关性,而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比值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是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因素。结论体重指数偏高、骨密度较低、存在椎间盘损伤、未植骨融合、术中多次修正螺钉、术后早期负重、内固定存留时间过短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取出内固定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无断钉、断棒。结论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术中伤椎复位满意、术后固定牢固、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伤椎骨折愈合和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  相似文献   

10.
椎体成形术在新鲜胸腰段骨折中的选择性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复位的损伤椎体内灌注ACPC进行椎体成形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例胸腰段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减压复位占位骨块,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复位,椎体内灌注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结果:术后神经恢复1~2级,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本术式安全,有效实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术后松动、断裂的原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426例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术后2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其中11例进行手术翻修,10例采取保守观察治疗。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再次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及断钉、断棒。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撑开复位后致骨折椎体"蛋壳样"变,未植骨填充所导致的前柱不实、后柱植骨融合不良、椎弓根钉棒系统安置不当内部自身产生较大的应力及术后脊柱负重过早是钉棒松动、断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伤椎前后柱进行充分植骨,提高椎体的骨性愈合速度和质量,及尽可能保留后柱小关节结构,增加脊柱稳定性,可明显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3~2007年收治的胸腰段骨折治疗进行回顾,总共随访到96例病例。28例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68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结合单侧伤椎螺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其中38例植骨材料为人工骨,30例为自体髂骨植骨。按照美国脊柱创伤研究组提出的胸腰椎损伤严重性评分标准(thoraco lumbar injury severityscore,TLISS)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评分,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胸腰段后凸Cobb′s角,前后椎体高度比,应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8个月(12~20个月),所有骨折复位效果满意。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比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组高度丢失多,术后Cobb′s角的矫正能力差,应用人工骨与自体骨植骨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加伤椎固定重建了椎体的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稳定性,可有效的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测量胸腰段脊柱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与上一椎体同侧下关节突的相互位置,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使用RF及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1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拍X线片复查,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骨折椎体恢复正常高度,椎体滑脱得以复位。结论:通过测量胸腰段脊柱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与同侧上一椎体下关节突的相互位置,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个体化选定胸腰段脊柞柞弓根螺钉入钉点是一个较好方法,术中入钉点处椎板后壁骨皮质部分的预先切除和正确的操作手法可以防止不良置钉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对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对78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短节段固定50例,经伤椎短节段固定10例,长节段固定18例,随访时评价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并统计3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Oswestry评分。结果多节段固定在预防脱位防止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及后凸角度丢失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在伤椎复位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结论后路长节段固定在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减压目的。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尤其在合并严重脱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GSS、RSS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10例,L2骨折4例。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Cobb角,CT片测量椎体占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及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有效率为85%,术后脊椎序列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3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无继发后凸畸形发生。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加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恢复椎管容积,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效,能预防后期出现腰痛,椎体高度丢失及继发后凸畸形加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2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男14例,女18例;年龄56~78岁,平均64.5岁;跌倒伤14例,车祸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骨折节段:T11 3例;T12 10例;L1 15例;L2 4例。手术时均在骨折上下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通过体位结合撑开实现骨折椎体复位,然后在伤椎注入骨水泥。应用VAS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受伤节段后凸矫正及丢失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VAS评分(2.43±1.81分)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7±1.81分)与术前(7.67±2.2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SF-36评分(123.5±22.3分)与术前(95.7±17.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obb角为22.3°±3.6°,术后Cobb角矫正至5.2°±1.2°,末次随访时为6.0°±2.3°,丢失0.8°±1.5°;术前椎体高度(56.4±5.8)%,术后椎体高度恢复至(95.3±2.9)%,末次随访时为(91.4±3.7)%,丢失(4.0±2.5)%。3例出现椎旁静脉骨水泥栓塞,无明显症状,无内固定断裂。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畸形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单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70例胸腰段脊柱单节段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a,手术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比手术前高,Cobb'角度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手术前低,且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疼痛程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单节段骨折,可以有效矫正脊柱畸形,降低疼痛程度,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2月对于AO分型A3.1,A1.2的胸腰段骨折38例患者进行了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并抽取了35例同时间段AO分型A3.1,A1.2的胸腰段骨折应用短节段复位内固定的患者从复位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随访3~36月,平均23月。结果:单节段组与单节段组从年龄、骨折节段、术前后凸角和椎体前高的丢失、术后后凸角和椎体前高的丢失的纠正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是适应症较窄,并且对螺钉的置入和复位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8间西华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2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组(联合组)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组(对照组),各41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近期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其中联合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均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但联合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发生率低,更利于脊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 ̄40个月(平均24.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52.76±5.07)%和(18.12±2.29)%,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8.09±0.83)%和(0.99±0.2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17.0°矫正至5.1°,平均矫正10.9°,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为18d。10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恢复1级及以上,无1例脊髓神经损伤加重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椎间隙塌陷,无内固定断裂或弯曲、松动。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可减少内固定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