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重要和解方之一、有和胃降逆 ,开结除痞的功能 ,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1] 本文就近年来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1 基础研究1 .1 对病机的认识 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对痞之病机 ,诸家见解不一。刘氏[2 ] 认为痞之成因为脾胃阴阳不和 ,升降失序 ,中焦之气痞塞 ,寒热错杂 ,痰饮内生 ,本方苦降辛开 ,和胃涤痰 ,方中诸药的功能是 :气机升降不利 ,中焦痞塞 ,胃气不降而热 ,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 ,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痰饮扰胃 ,逆而作呕 ,故用半夏和胃以止呕 ;…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其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攻补兼施的配伍特点可复脾升胃降、调脾胃虚实,是"和"法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3.
周刚 《河南中医》2014,34(1):1-2
“舍性存用”是指方剂学中的一药或多药功效运用非寒热温凉四性,而是运用药物甘辛苦酸成五味(用)所体现的功用。半夏泻心汤以泻心消痞为主要治法,由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组成,干姜、半夏辛开,黄芩、黄连苦降,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证,在调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一种“舍性存用”的变法用药思雏。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对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理论启迪于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原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仲景在《伤寒论》中说“但渴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又在《金匮要略》中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主升,胃主降;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主运,胃主纳;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缘于此,仲景针对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特设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应用其治疗慢性胃炎10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为2002~2007年门诊病例,其中男20  相似文献   

7.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今中医内科综合门诊,脾胃病甚多。多与饮食不节、嗜欲忧思、过食肥甘有关。调理脾胃为治疗脾胃之要则。辛开苦降法源于仲师的半夏泻心汤,主要是以调理脾胃寒热为主,治疗以寒热错杂之邪痞结于中焦之证,余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在《伤寒论》方中最具有代表性,半夏泻心汤中,以半夏、干姜为辛味药组主升降,黄苓、黄莲为苦味药组以燥湿,人参、炙甘草、大枣为甘味药组以补益。近来不少学者根据“脾主运化”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血液胃泌素测定、尿糖排泄试验、胰淀粉酶含量测定及胃肠运动功能和排空时间测定,与中医生理脾胃生理学中具有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功能相互吻合。脾与胃只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有序,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用药方能效应桴鼓。现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所谓泻心法是指以苦泄为主,用泻心汤等对心下痞一证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从《伤寒论》、《金匱要略》所述有关此法的诸方看,除大黄黄连泻心汤纯属泄热除痞以治热痞者外,余皆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之剂,以适应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痞证。金老认为附子泻心汤为治热痞而兼表阳虚,方用三黄泄热除痞,附子温经扶阳,为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之剂。半夏泻心汤用半夏干姜和胃散结、黄芩  相似文献   

9.
高征 《国医论坛》2007,22(5):7-7
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本方为开结散痞、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之剂.临床多用于治疗胃气不和之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病证.脾与胃居中焦以膜相连,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脏腑之本,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皆易损之.中焦为病,初多为实,久则虚实寒热错杂.故用药既不可纯寒,纯寒太过则易损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纯热,温热太过则易灼血耗阴.半夏泻心汤中用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降逆;芩、连苦降清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相似文献   

10.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临床上广泛应用干胃肠道疾患,疗效堪称满意。现作如下介绍。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七味组成。方中半夏、干姜辛开散痞,降逆温脾;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以清胃;参、草、大枣甘补脾胃以扶正。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攻补齐  相似文献   

12.
马文全 《河南中医》2007,27(5):16-16
“泻心汤”源自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泻心汤”主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本方组成中,均有黄芩、黄连,以清热消痞。由于“痞”的程度不同,兼证不一,而用药也有不同。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热邪壅聚而加大黄以清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正阳不足而加附子以扶阳消痞;半夏泻心汤证是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用半夏,降逆止呕,开结消痞;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水不化致腹中肠鸣下利,而以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是因再次误下,胃气上逆而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用其治疗慢性胃炎100例,并与香砂六君子丸治疗的50例对比观察,取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苦寒药如黄连、黄芩;一类为辛温药如干姜、半夏;一类为益气补中药如人参、甘草、大枣。属于调和剂范畴,原治因小柴胡汤误下形成的痞证。所谓痞证即胃脘痞满、堵塞不适之感。《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方剂计5个,其中寒热互结而致心下痞的有3个,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虽然三方在病因病机及适应证方面同中有异,但均以本方为基础而进行化裁。方中以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散寒;黄芩、黄连苦寒降逆以清中焦之  相似文献   

15.
论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总结中医辛开苦降理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的运用及"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的体会和理解。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其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芩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以芩连清胃热。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证是脾寒和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而见呕、利、痞之证。根据其症状的不同,三方可以变化使用。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缠绵,虚实夹杂,攻则伤正气,补则益邪,故必须用"和"剂以治之;本病或虚或实,"湿"的存在往往贯彻始终,或为寒湿,或为湿热。所以,祛湿亦为治疗大法。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坚决反对治"湿",用"淡渗之剂治之",是因为"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调理脾胃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接受《脾胃论》的指导,也收到较好的效果;"瘀血"是病理产物,亦是使病程缠绵的致病物质。治疗上必须阻断产生"瘀血"的原因,清除"瘀血",使病情转入良性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用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共奏和胃降逆、开痞散结之功。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说明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而出现的痞证。而小柴胡汤本身就存在着脾胃亏虚,误下显然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同理,误吐也容易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实际上《金匮要略》列出了除“痞”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之外,在上则为“呕”,在下则为“肠鸣”,此处肠鸣称下利,而这样的痞满、呕吐、肠鸣、下利则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而气机升降出入在半夏泻心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气机的方向上来看,向上向外,张机(字仲景)用辛药宣发;向下向内,张机用苦药降敛。气机畅,则病邪尽。同时,本方既有黄芩、黄连之泻实,又有人参、炙甘草之补益,进而补则升、泻则降。文章以重用其性,轻用其功,抓住病机,阐述陈雁黎老师活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疮、鹅掌风、阳痿、不寐病医案四则,为临床活用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谢旻  奚好君 《河北中医》2002,24(10):762-76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为辛开苦降之剂 ,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 ,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7味中药组成。《伤寒论》曰 :“但满而不痛者 ,为心下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在临床中 ,半夏泻心汤应用较广 ,可用于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多种消化系统疾患 ,兹举验案 3则如次。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王某 ,女 ,5 8岁。 2 0 0 1 - 1 0 - 2 0初诊。患者于 3年前因食不洁食物引起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大便质稀 ,次数增多 ,伴有…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病机为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用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共奏和胃降逆、开痞散结之功.  相似文献   

20.
岳妍 《国医论坛》2012,27(1):12-13
人体气血升降是以肾水升、心火降为根本,在心肾相交过程中,肝脾助肾水以温升,肺胃助心火以凉降,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仲景所言的痞证,就是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有的以脾气不升为主,有的以胃气不降为主,也有同时具备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的情况,所以才有了泻心汤系列.所以一系列泻心汤均是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而治疗痞证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寒热错杂是指阳气不降之热、阴气不升之寒,其实质是气机升降失常,辛温药促肝脾温升,苦寒药助肺胃凉降,故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就是促使脾升胃降,使气机由“痞”转“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