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肾移植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是肾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中病毒感染占很大比例。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临床的应用 ,肾移植后病毒感染有了新的特点。本文就移植后病毒感染引起移植肾损伤的机制、临床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感染是肾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病毒感染占很大比例。随着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肾移植后病毒感染有了新的特点。本文就移植后病毒感染引起移植肾损伤的机制、临床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10月~2004年9月进行的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例中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结果 78例发生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经过一系列积极治疗措施后,大部分病例治愈,仅有18例死亡。结论 肾移植患者术后应重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肾移植患者并发VZV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2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即可诊断带状疱疹,必要时可取水疱液检查;63例患者在发生VZV感染后均根据血环孢素A(CsA)浓度谷值和峰值适当减少CsA用量,或调整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方案。53例采用阿昔洛韦5~10mg·kg-1·d-1静脉滴注4~10d,治疗有效;另10例阿昔洛韦治疗效果不明显,6例改用更昔洛韦,4例加用更昔洛韦,剂量为5~6mg·kg-1·d-1,其中9例治愈,1例死于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在抗VZV感染的同时均使用抗生素,以防止合并细菌感染,并给予止痛、神经封闭以及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本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4%(62/63)。结论肾移植术后VZV感染多发,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上合理用药非常重要,并相应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对VZV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增加肾移植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是否进行肾移植尚有争议。本文就HCV感染对肾移植的影响、抗-HCV阳性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处理、肾移植后HCV感染的处理以及对抗-HCV阳性供者肾脏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并初步探讨HCV阳性患者的肾移植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及单独应用阿昔洛韦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方法肾移植患者217例,男124例,女93例.年龄16~72岁,平均32岁.随机分为3组:单用组51例,术后第3天口服阿昔洛韦400mg,3次/d,至术后3个月;联合用药组74例,术后第3天口服阿昔洛韦400mg,3次/d至,术后3个月,术后第21天静脉滴注更昔洛韦250 mg,1次/d,持续7 d以替代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92例未采用预防病毒治疗.比较3组间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发生率.结果217例共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肺炎20例,其中联合用药组4例(5.4%),单独用药组2例(3.9%),对照组14例(15.2%),用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用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85.0%)肺炎患者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愈;3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更昔洛韦、阿昔洛韦能显著降低肾移植术后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发生率,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预防和控制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对32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观察组)进行预防肺部感染的质量管理,并与进行常规护理的18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对照组)进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40,P<0.01)。结论PD-CA循环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预防和控制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对32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观察组)进行预防肺部感染的质量管理,并与进行常规护理的18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对照组)进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7.40,P〈0.01)。结论PDCA循环质量管理可有效降低肾移植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病毒感染对肾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感染影响肾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命质量和移植物的功能。肝炎供体的脏器能否应用值得探讨,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EB病毒和CMV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多,对其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病毒感染影响肾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命质量和移植物的功能。肝炎供体的脏器能否应用值得探讨,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EB病毒和CMV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多,对其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张仕光黄锋先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最好办法。临床上为了防止排异,不得不应用各种免疫抑制剂,这就难免发生过度免疫的可能,因而易发生感染。感染仍然是肾移植患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细菌感染比较容易治疗,而病毒感染未因新的...  相似文献   

12.
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严重的感染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恢复,积极有效地预防和预防和治疗感染对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前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术后急性排斥的影响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16例肾移植受者的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急性排斥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急性排斥的影响。术前感染受者根据有无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比较两组间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的急性排斥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29.9%比19.5%,P=0.014),术前感染受者发生急性排斥的风险增高将近1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降低术后CMV疾病的发生率但对急性排斥无影响。结论术前巨细胞病毒感染是术后急性排斥独立的危险因子。常规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减少由感染介导的免疫损伤而导致的急性排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后病毒感染是影响移植肾功能及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杀伤(NK)细胞在肾移植术后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可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并与之结合,调节NK细胞活性,逐渐成为了肾移植术后抗病毒感染研究的热点。本文先概述了NK细胞与KIR的基本概念,再就KIR基因型、KIR/HLA配型和激活型KIR基因与肾移植术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或免疫抑制过度是器官移植术后病毒感染的最重要原因。301例肾移植患者术后31例发生带状疱疹,发病率为10.3%,发病时间以术后1~2年间最多见,多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应用、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防止合并细菌感染和对症处理等四个方面。认为阿昔洛韦抗病毒效果较好,而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则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好办法,但患者术前病程长,抵抗力较差,加上术后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后感染较常见。我院1985年4月~2007年7月行肾移植手术336例,现就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方法将2016年1~6月行肾移植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行肾移植手术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肾移植术后常规留置尿管护理,观察组自行设计肾移植术后留置尿管感染重点控制环节监测表,由责任护士依据监测表执行相关护理操作。结果观察组留置尿管时间以及尿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肾移植术后留置尿管感染重点控制环节监测表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尿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缩短尿管留置时间,促进肾移植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在肾移植患者的死亡原因中,感染居首位。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各种感染中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病情重、发展快、临床治疗困难的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其预防。如何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就成为了护理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严重的感染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恢复,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感染对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与普通感染人群相比,肾移植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4):C001-C002
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严重的感染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恢复,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感染对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与普通感染人群相比,肾移植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