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文峰  陈蔚文 《新中医》2006,38(8):8-10
从脾的生理功能与营养物质吸收、脾运化失常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关系,阐述了营养物质在胃肠的吸收作为探讨脾虚证本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明了该研究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简述了代谢物组学等研究领域的进展,为从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脾虚证本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脾的中西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武华 《江苏中医》1998,19(6):45-46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3.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4.
“脾”的研究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祖国医学“脾”的本质,是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现就脾的解剖与功能、脾虚证的异病同治、脾本质的探索、脾虚证的动物模型以及关于脾病的方药研究等五个方面加以综述。一、脾的解剖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从细胞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中医脾虚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内质网应激的机制以及内质网应激导致的各种疾病,结合中医脾虚证所致各种临床疾病,对中医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可能是中医脾虚本质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孔令彪 《北京中医药》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90年代以来,国内仍有不少学者对脾虚证怀着浓厚的兴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临床与动物实验方面对脾虚证的现代研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脾虚证的诊断标准、动物模型复制、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主统血等方面。研究范围涉及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牌不统血证。1研究进展1.1脾虚证诊断标准全国中百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于]982年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986年重新修订,其中涉及脾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7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脾虚小鼠的淋巴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根据祖国医学有关脾虚证的论述以及现代医学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相关临床指标的论证,用小白鼠进行了脾虚证模型复制,以及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免疫指标测定,以其探讨中医脾虚与淋巴免疫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认为脾与唾液有着密切关系,唾液淀粉酶(SAA)已被国内外学者作为反映脾虚证唾液蛋白分泌改变的主要指标进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在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下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认为主要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交感神经系统——NO通路功能障碍、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糖基化均不完全等有关。今后可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神经、内分泌调节、唾液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环节改变、信号转导、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改变具体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及神经递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后天之本脾因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在藏象学说中居于重要地位,而脾虚证又是临床常见病证,因此脾虚证的研究,一直是学们关注的问题。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将近20年脾虚证的信号转导和神经递质方面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对脾胃虚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12.
王文波  谢湘峰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4):504-504,516
探讨脾主卫外功能的实质,从五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脾虚证消化道保护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1.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减低;2.胃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状态较差;3.肠道菌群失调;4.胃肠激素中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下降,生长抑素亢进;5.自由基在胃粘膜异常增高。展望:胃肠道作重要免疫器官,弄清脾虚证胃肠道粘膜内T细胞亚群,尤其是B细胞的改变并结合全身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全面地揭示脾虚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进行QOL测量与评价。结果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比较QOL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以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  相似文献   

14.
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阐明中医病理生理及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而脾 (胃 )又为脏象学说的核心。近 2 0年来 ,国内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从“后天之本”入手 ,对脾虚证临床与实验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随着近年来有关脾虚症诊断标准规范化和实验性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反复探索 ,有关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述评如下。1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自 80年代开展脾虚证本质研究以来 ,由于临床研究的诸多困难 ,使得许多研究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动物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但复制脾虚证模型是…  相似文献   

15.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尹光耀医师等,近年来潜心脾虚证胃病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受到国内许多专家的好评,不久前在北京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脾虚证实质,有助于对脾虚证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环核苷酸、细胞免疫可作为"脾"本质研究的客观指标;(2)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可能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脾虚证实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中医之脾与西医之脾的生理、病理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对于脾虚证实质研究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点之一。拟从实验的角度阐述目前脾虚证实质研究概况。方法通过从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关于脾虚证研究的实验方面的文章。结果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对脾实质研究从不同角度开展后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诸如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脾实质研究映射到了西医领域的多个系统中,这与中医的整体观是一致的。结论中医对脾虚证形成机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未局限于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道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囊括到了免疫、内分泌、神经、血液、能量转化等几大系统中,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能够反映出脾虚证本质的现代生物学指标太多,没有特异性,没有针对性,指标之间也缺乏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范晔  张炎 《北京中医》1998,17(5):43-45
一、脾不统血证理论产生的基础脾不统血证亦称脾不摄血证或脾失统血证,是指由于某些因素引起脾虚失运、气血虚衰、血失所统,或中气下陷不能摄血,或脾阳不足不能摄血等所造成的以出血症状为主的一类复合证候,是中医特有的对该证候本质的病理概括。早在《内经》中便已有...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模型的研制对医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动物模型已成为中医科研方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中医证候及中药新药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复制脾虚证动物模型将为关于脾本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手段,同时亦为益气健脾治则与方剂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动物模型复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本文拟对以往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状况加以评价,以探讨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体系的研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余强  陆小左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99-1501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但存在临床辨证证型多、证型不规范等问题。吕文良等查阅了部分1984年至2001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论文及书籍,总结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如:脾虚气弱证、脾肾两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脾不调证等多达71种。黄贤樟认为,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乙肝患者中68%属于以虚  相似文献   

20.
β-内啡肽与中医“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β-内啡肽与中医脾虚证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行两者之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中医脾的本质,为进行中医五脏本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