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期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对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脑外伤后颅骨缺损伴脑积水的62例患者,分别随机采用-期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30例(A组),32例分期手术(B组)进行治疗。结果④疗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并发症:A组分流过度、硬膜下积液及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30)和6.67%(2/30),B组分别为21.88%(7/32)和43.75%(14/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管堵塞、分流感染及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期联合手术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是脑外伤后脑积水合并颅骨缺损患者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可调压分流管与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2005-05~2010-10对住院的11例脑积水患者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可调组),分析治疗效果和分流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与同时期使用固定压力分流管的32例患者(固定组)进行比较。结果可调组优良率81.82%(9/11),固定组优良率75.0%(24/3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调组并发症发生率9.09%(1/11),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21.88%(7/3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压式分流管能减少分流术后分流过度和不足的并发症,是治疗脑积水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两种止血方法对年轻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因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且年龄≤35岁的住院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缝合止血组(A组)37例和电凝止血组(B组)47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首次月经及6个月后的第一次月经周期第3天检测基础性激素水平、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Fo)、卵巢间质血流峰值(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PSV)、卵巢体积,术前、术后不同时点组内及两组组间比较上述指标。结果在性激素方面,与术前比较,A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lnizlng hormone,LH)水平、FSH/LH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首次月经周期第3天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E2、FSH、FSH/LH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不同时点B组较A组FSH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水平、FSH/LH比值在首次月经周期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FSH/LH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道超声方面,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与术前自身比较,F0、PSV、卵巢体积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组各指标下降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两种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均有影响,尤以电凝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在脑积水治疗中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方法 本研究选择脑积水患者34例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7例.其中实验组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固定压力分流管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64.71%,两组患者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5.29%,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积水治疗中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效果确切,优势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剖宫产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确液体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子痫前期孕产妇30例。按输入溶液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0例。A组孕产妇给予传统限液,B组孕产妇给予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C组孕产妇给予晶体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监测并记录围术期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VI)、全身血管阻力(SVR)及收缩压(SYS)、舒张压(DIA)、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①组间比较,T2、T7、T10和T11时,B组的SYS、DIA和MAP在上述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B组各指标较稳定),A组SYS、DIA和MAP在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各指标不稳定),可见,B组SYS、DIA和MAP在各时间点比A组稳定。在其他时点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值比B组和C组都快,在T5和T7-T11,时明显(P〈0.05),T12和T13时A组比B组快(P〈0.05)。三组间CO、CI、SV、SVI、CVP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VR比C组各时点都低,在T6~T8和T11时明显(P〈0.05),其他各点B组SVR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内比较,以T0为对照,A组SYS、DIA和MAP在T2和T6-T11时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T0为对照,三组内CO、CI、SV、SVI在各时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VR值和C组在各时点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围术期,限液对患者的循环影响较大。麻醉前的液体治疗既安全又可使子痫前期患者围术期的循环稳定。其中麻醉前胶体液治疗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4例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的患者设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4例设为对照组,两组予以利培酮片口服,疗程均为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治疗第6周末评定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钾、血红蛋白的结果。结果两组在治疗各个时点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在治疗各个时点的PANSS总分和PANSS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6.47%,与对照组的82.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6周末研究组的肾功能、血钾、血红蛋白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SS总分在治疗后第2、4、6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88%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的疗效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轻微,未加重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患者的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合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降颅压,观察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应用脱水剂,比较二者预后情况等。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率10.00%、预后良好率53.33%,对照组死亡率26.67%、预后良好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愈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盐酸美西律片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6例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美西律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情况,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情况,两组治疗前后的HR和PR间期,及QRS时限和QT间期的变化,以及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HR和PR间期,及QRS时限和QT间期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盐酸美西律片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疗效较为明显,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问收治的采用外固定支架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方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负重时间、优良率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近期疗效相当,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遵循手术个体化原则,使患者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宋忠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15-116
目的观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6.00%,对照组76.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侧脑室引流管在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治疗中放置时间及拔管时机进行评估,观察临床转归.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结核性脑膜炎中、重度脑积水患者226例,分为改良脑室引流组(治疗组)127例和常规脑室引流组(对照组)99例,全部病例均行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脱水及激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局麻下改良脑室外引流,对照组按常规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行脑室注射抗结核药物,引流两周后行24h夹闭导管试验,按拔管指征评估拔管可能性,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127例中,引流时间窗符合拔管指征者76例,提前拔管19例,延迟拔管32例,导管放置时间(27.6±17.3)d,3例继发颅内感染,总有效率为74.8%(95/127),颅内感染发生率2.3%;对照组99例中,引流时间窗符合拔管指征者56例,提前拔管29例,延迟拔管14例,导管放置时间(18.9±15.2)d,7例继发颅内感染,总有效率为69.7%(69/99),颅内感染发生率7.1%.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5,P >0.05),两组脑室外引流导管放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P <0.05).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合并中、重度脑积水患者应早期行侧脑室外引流,配合脑室内注射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可使部分患者避免V-P分流手术.改良脑室外引流能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妥善评估侧脑室引流管在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治疗中放置时间及拔管时机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的麻醉管理要点是颈动脉阻断期间维持足够的颅脑灌注,放置转流管是外科常用方法之一,分析CEA手术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年内全身麻醉下接受CEA手术的443例患者,根据不同转流标准分为影像组 (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和残端压组 (以术中残端压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围术期各时间点血压情况、血管阻断时间、是否放置转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脑梗死和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组间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术中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影像组患者268例、残端压组患者175例均接受全身麻醉下CEA手术,两组间基本情况和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影像组和残端压组各10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 vs. 1.0%,P>0.999), 影像组术中转流率明显低于残端压组 (0 vs. 22.9%, P<0.001),影像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8 (7, 8) d明显长于残端压组5 (4, 6) d (P<0.001)。结论: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中,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低于依据术中残端压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转流标准对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田鹏  王维军 《中外医疗》2016,(18):67-6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4例脑积水,34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30例患者行常规开腹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腹腔镜组与常规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率和腹部感染率。结果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平均Kamofsky评分为(50.20±9.30)分,腹腔镜组评分为(71.40±14.10)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率和腹部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临床治疗脑积水十分有效的措施,可明显改善脑积水患者Kamofsky评分状况,且有助于减少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率和腹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黄晓明  张瑜  陈世平 《西部医学》2012,24(10):1914-1916
目的探讨低颅压交通性脑积水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将有临床表现和经影像学证实的低于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29例,随机分为可调压组(16例)和固定压组(13例)。可调压组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固定压组固定压式分流管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二者进行治疗效果和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3~6个月全部随访,无死亡和恶化病例。按照Salmon标准评定脑积水分流术疗效:基本恢复正常(3级);明显好转(2级);轻度改变(生活自理,1级);没有无变化(0级);恶化(-1级)及2个月内手术死亡(-2级)。可调压组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14例(87.5%),固定压组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6例(46.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可调压组并发症发生1例(6.25%),固定压组并发症发生6例(46.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低于正常颅压脑积水会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对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行腹腔镜下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的86例脑积水患者作为腹腔镜组,同时取同期的行开腹手术的72例脑积水患者为常规手术组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腹部手术时间、排气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质量,并对两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进行评分(Kamofasy评分)。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平均腹部手术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个月后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不仅术后并发症少,而且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是神经外科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脑积水分流后脑顺应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梗阻性脑积水犬模型,观察脑积水分流前、后及阻断分流后脑顺应性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成年健康杂种犬18只分为2组。实验组(12只),向四脑室注入氰基丙烯酸凝胶诱导脑积水,诱导术后第8周,测量实验犬颅内压及其低压(5~15?mmHg)、高压(15~25?mmHg)时的脑顺应性,随后对脑积水犬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第10周再次测量分流后的颅内压和脑顺应性,并阻断分流管;第11周做颅内压和脑顺应性的最后测量。实验前和每次测量前,犬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照组(6只),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MRI证实有10只犬形成脑积水。分流前的颅内压实验组(9.98±1.84)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3.82±1.19)mmHg,P<0.01;分流后颅内压恢复正常(4.28±1.25)mmHg,P>0.05,阻断分流管后很快恢复到分流前状态。高压时的脑顺应性在脑积水分流前、后和阻断分流后3个阶段是逐渐降低的[(0.065±0.008) ml/mmHg,(0.053±0.013) ml/mmHg,(0.032±0.005) ml/mmHg,P<0.05]。结论:犬梗阻性脑积水模型很适合脑积水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研究,脑顺应性下降可能是脑积水分流失败后呈急性恶化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与探讨低颅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总结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低颅压脑积水患者共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分为A组(15例)与B组(15例),A组患者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分流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固定压式分流管进行分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A组患者术后显效共10例,有效共4例,无效共1例,总有效率为93.3%;B组患者术后显效共7例,有效共4例,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例,堵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B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例,分流过度共2例,分流不足共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低颅压脑积水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时,选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进行分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和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距发病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n=30,≤3 d)、中期手术组(n=18,4-10 d)和晚期手术组(n=21,≥11 d)。比较3组患者手术后脑积水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a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发生率,并且出院时根据格拉斯预后评分(Glass’s prognosis score,GOS)对患者的近期预后进行评价,以GOS≥4分判断为预后良好。结果:3组患者比较,早期组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期组及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期组与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术后DIND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3.33%、66.67%及76.19%,3组间两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预后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早期手术可降低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振洲  吴昇祥  张国龙 《海南医学》2016,(23):3860-3862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与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动脉夹闭术治疗,将手术距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的45例患者纳入早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为4~10 d内的23例患者纳入中期组,手术距发病时间在11d以上者20例纳入晚期组.出院时根据改良MRS量表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比较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4.44%、73.91%及80.00%,三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术中出血、术后动脉瘤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术后无脑积水发生,其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期组的13.04%和晚期组的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不同手术时机对近期预后没有明显影响,但早期手术可降低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79-82+87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治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开颅手术治疗)及观察组(介入栓塞治疗),每组各6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动脉瘤再破裂、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感染、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MMP-9含量变化及术后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治愈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MMP-9含量的变化及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动脉瘤再破裂、脑积水、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复发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更高,手术并发症更低,而且损伤小及恢复快,它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