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05~2008年江苏省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哨点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该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及高危行为状况变化趋势,评价近年对吸毒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2005~2008年江苏省7个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阳性率为0.7%,丙肝(HCV)阳性率为34.04%。注射吸毒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χ2=156.66,P<0.01);注射吸毒且共用针具者与注射吸毒但不共用针具者艾滋病感染状况有统计学差别(χ2=18.173,P<0.01);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从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有逐年下降趋势(χ2=11.67,P<0.01)。此外,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与非注射吸毒者HC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708.945,P<0.01)。结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艾滋病、HCV等血源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风险,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有利于控制诸如艾滋病、HC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感染率变化趋势以及吸毒行为的变化情况,以获得我市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及时总结我市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经验及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防治工作。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艾滋病哨点/丙肝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2010~2011年我市监测的吸毒人员均为男性,青壮年、已婚者居多,多数吸毒者为初中以下文化,吸毒人群的吸毒方式以口吸为主,大都吸食海洛因。2010年监测的421例吸毒人员中有商业性行为占14.01%,静脉注射吸毒者占16.15%,共用针具者占19.12%,HIV抗体阳性1例,阳性检出率为0.24%,梅毒抗体检测阳性8例,检出率为1.90%,丙肝抗体阳性46例,检出率为10.93%。2011年监测的411例吸毒人员中有商业性行为者占21.41%,静脉注射吸毒者占22.87%,共用针具者占37.23%,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检测阳性23例,检出率为5.59%,丙肝阳性56例,检出率为13.63%。结论我市被调查的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较低,梅毒、丙肝感染率较高,呈上升趋势;静脉注射吸毒、共用针具、商业性行为等危险行为发生率有所升高。在吸毒人群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宾阳县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效果,为该县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宾阳县吸毒人群信息,按来源分为社区吸毒人群组和美沙酮门诊吸毒人群组,比较这两组人群的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艾滋病感染相关行为学等。结果共收集1 087人,其中社区组468人、美沙酮组619人。新发现HIV抗体阳性率为1.56%,其中社区组新发现HIV抗体阳性率为3.63%、美沙酮组为0.00%。两组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95,P=0.000)。行为学方面,最近一个月是否曾经注射过毒品,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32,P=0.000);在最近一个月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中,两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65,P=0.000)。社区组和美沙酮组新发现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42,P=0.000)。结论宾阳县美沙酮维持治疗在提高参与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共用针具行为、提高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以及预防HIV新发感染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浮市吸毒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危险行为,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9月按照全国统一的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戒毒所和社区吸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IV、HCV、梅毒的检测,采用SPSS 19.0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482名调查对象中戒毒所1 217人,社区265人,平均年龄(33.9±9.8)岁,以本省户籍为主,占91.8%,男性占94.3%,吸毒人群HIV、HCV和梅毒阳性率分别为3.2%、32.8%、1.2%,戒毒所与社区HIV、HCV和梅毒阳性率分别为(2.1%比7.9%)、(30.5%比43.4%)和(0.5%比3.4%)。HIV阳性率在场所内外、有无注射吸毒和共用针具吸毒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CV阳性率在场所内外、有无注射吸毒和商业性行为吸毒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梅毒阳性率在场所内外、有无商业性行为和商业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吸毒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云浮市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发生情况不容乐观,今后应继续加大吸毒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加强社区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毒人员针具残血HIV抗体检测在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监测中的可行性。方法:将吸毒人员静脉血样本设为静脉血标本组;吸毒人员所用吸毒针具残血标本设为残血标本组,每组各300例。均对两组样本进行HIV抗体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样本的HIV抗体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血样本组样本分别存放7 d、1个月和2个月后的HIV抗体阳性与已知检测结果的一致率均为100%。结论:吸毒人员针具残血样本检测结果可作为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常规监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和评价云南省隆阳区和腾冲县吸毒人群毒品滥用、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HIV流行状况,为行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吸毒者健康调查问卷”对2013年新人戒毒所的542名隆阳区和431名腾冲县吸毒人员进行调查,采集血清标本进行HIV抗体检测,对调查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毒人群艾滋病全部知识知晓率99.59%(7752/7784),知识知晓与相关行为实践有差距;最近一年接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的比例总体不高;HIV抗体阳性吸毒人群与配偶或同居者及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7.65%、80.00%;共用针具吸毒情况在HIV抗体阳性和HIV抗体阴性人群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1,P〈0.01)。结论共用针具吸毒仍是吸毒人群HIV感染的重要因素,需继续加强对吸毒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同伴教育等干预工作,促进其行为改变,减少因共用针具、性乱、不安全性行为可能导致的HIV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贵港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港市2009~2013年哨点监测数据使用SPSS19.0进行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在5 233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3.66±7.34)岁,以本市户籍为主占99.33%,男性占94.13%。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是85.86%,85.55%的人有过注射吸毒,有38.33%的人曾经有过共用针具注射吸毒行为,最近一个月,平均每天注射吸毒次数2.57次;最近一年,与商业性伴、配偶/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是39.52%和10.85%;监测到的吸毒人群HIV阳性检出率9.04%,2009~2013年HIV检出率在5.50%~14.77%之间波动,经卡方检验,各年度之间HIV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χ2=66.25,P0.01)。梅毒检出率为6.23%,丙肝检出率为62.59%,年龄大于40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男性、汉族、美沙酮门诊(尿检阳性者)、注射吸毒、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与其相应的HIV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仅发现,样本来源、共用针具吸毒为HI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贵港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共用注射器行为是促进HI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吸毒人员经性传播HIV的危险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危险行为及 HIV、HCV、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取2012年4-6月乌鲁木齐某区 CDC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对360名吸毒人员的人口学基本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吸毒行为、商业性性行为、就医行为、艾滋病干预服务情况进行调查,并检测 HIV、HCV和梅毒感染情况。结果360名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97.9%,文化程度越高其艾滋病知晓率越高(χ趋势^2=4.794,P =0.029)。曾经有注射吸毒史者占76.9%,共用针具吸毒者占40.8%(113/277)。有效应答者中13.1%(47/358)承认有过性交易,其中每次性交易都使用安全套者占57.4%。360名吸毒人员 HIV感染率为16.1%,HCV感染率为67.5%,梅毒感染率为2.2%。有注射吸毒史者感染 HIV和 HCV的危险分别是未注射吸毒者的5.5(1.8,17.1)倍和2.3(1.7,3.1)倍(P <0.01);共用注射针具者感染 HIV的危险是不共用注射针具者的2.2(1.3,3.5)倍(P <0.01)。结论吸毒人员艾滋病知晓率高,但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并未下降,“知信行脱节”是吸毒人群中 HIV、HCV、梅毒感染状况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341名吸毒人员行为学特征及HIV、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吸毒、性行为方式、艾滋病知识及HIV、梅毒感染水平,分析吸毒行为、HIV及梅毒感染情况,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向卷调查,同时采静脉血检测HIV抗体、RPR TPPA。结果 吸毒人员以未婚男性青年为主,吸毒方式仍以口吸为主,静脉注射吸毒只占25.22%,共用注射针具吸毒行为的占22.105。吸毒者存在多性伴现象,且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吸毒人群HIV抗体检测未发现阳性者,梅毒血清RPR TPPA检测阳性率为8.805。其中女性阳性率为27.40%,男性阳性率为3.7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果 吸毒人群静脉注射吸毒、共用注射针具等行为与HIV感染有关。吸毒人群中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社区吸毒人群根据其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行为特征进行分类,探索不同类吸毒人群之间的社会人口学、血清学及行为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2008年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招募东莞市社区吸毒人群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集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采用SPSS进行两步聚类分析.结果 共招募303名社区吸毒人群,聚为4类.根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美沙酮组、高危性行为组、高危组、中危组,分别占总人数的12.5%、28.7%、29.4%、29.4%.其中,高危组广西户籍、壮族的比例较高,艾滋病知晓率低,多性伴、商业性行为现象突出,针具共用率较高,HIV、HCV及梅毒抗体阳性率均较高.结论 在社区吸毒人群中实施行为干预时,应根据吸毒人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那些同时具有高危性行为和针具共用行为的人群应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湖区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监测艾滋病相关行为,分析它对艾滋病感染的影响.方法选用2011年东湖区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在吸毒人群中抽查400名吸毒人员,调查其一般人口学信息、行为学信息、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及血清学信息.结果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8.00%、最近一个月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为0%、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86.96%.吸毒人群HIV检测并知晓结果68.75%.血清HIV检出率1.75%;梅毒检出率为4.25%;丙肝感染率为46.25%;吸毒人群干预服务覆盖率为92.75%.结论吸毒者共用针具吸毒比例有所降低;感染率均处于低水平,表明东湖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效果较为明显.但吸毒人群丙肝感染率较高,仍需加大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力度,进一步遏制HIV、梅毒和丙肝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51名吸毒人员的行为学调查和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感染状况的检测分析,了解到本市吸毒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无业者居多,文化程度低,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在11.6%-89.2%之间。静脉吸毒者占62.O%,其中共用针具占58.6%,吸毒人员中曾有过非婚性行为者占68.7%,而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仅为38.2%,有时使用和从未使用者占61.8%。检测251名吸毒者,检出HIV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为2.0%;HCV阳性者71例,阳性率为28.4%;梅毒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6.0%。说明我市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均属低流行;HCV在吸毒人群中存在较高的感染率,吸毒人群中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因此,尽快在该人群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HIV从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州市吸毒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44例HIV阳性的吸毒人员为病例组,86例HIV阴性的吸毒人员为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人群HIV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判断哪些因素与感染HIV相关。结果 HIV阳性组注射吸毒的占79.5%,显著高于HIV阴性组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29);在注射吸毒的人群中,HIV阳性组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为88.6%,显著高于HIV阴性组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0,P=0.036)。HIV阴性组在高危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是79.1%,显著高于HIV阳性组的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8,P=0.008)。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主动采取防护的意识并不高,HIV阳性组只有27.3%的人在高危行为时有意识采取防护措施,显著低于HIV阴性组的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1,P=0.002)。结论注射吸毒、共用注射器、不使用安全套、主动防护意识不高是造成吸毒人员HI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岳阳市吸毒人群四种血液传染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岳阳市吸毒人群中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梅毒等四种血液传染病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做好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岳阳市强制戒毒所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常规方法检测Anti—HIV、Anti—HCV、HBsAg和梅毒抗体并作统计分析。结果277名吸毒人员中HIV感染率4.69%,HCV感染率81.95%,HBV感染率(HBsAg阳性率)14.08%,梅毒感染率2.53%,13名HIV感染者均合并感染HCV。结论本市吸毒人群中HIV、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和共用针具吸毒是HIV和HCV传播的高危因素,不洁性行为增加了HIV、HCV、梅毒、乙肝由吸毒人员向其它人群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HIV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订吸毒人群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进入江西省某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抗-HIV。结果2006-2008年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3%(15/392)、0.40%(1/250)、1.12%(3/268);19例HIV抗体阳性者注射吸毒比例(94.74%)与共用针具比例(68.42%)均很高,且HIV感染者交易性行为的比例也很高(63.16%),安全套使用率低。结论吸毒人群高危行为普遍存在,且存在HIV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澄迈县高危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法)检测澄迈县戒毒所715名在押吸毒人员血清标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结果715例标本中检测出HCV抗体阳性标本388例,阳性率为54.27%,其中301例曾经共用针具的吸毒者256例HCV抗体阳性率为85.04%,90例单独使用针具吸毒者中阳性率为38.89%,324例单纯12I吸的吸毒者阳性率为29.73%。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已在共用针具的吸毒者中广泛传播,在该人群中开展预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工作非常必要,应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共用针具吸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吸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综合研究,为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流行进一步探讨有效干预对策。方法 调查本市吸毒基本情况、吸毒行为特征;公安、卫生、社区干部对控制吸毒和控制艾滋病干预措施的态度。同时,检测各类艾滋病高危人群HIV感染率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有关资料、评价控制对策。结果 吸毒人员复吸率高、共用针具吸毒率达40.33%。检测各类高危人群14456例,HIV阳性124例,其中吸毒人员2662例。阳性112例。显示我市HIV感染以吸毒人员为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实施吸毒人员内部相互控制共用针具吸毒的特定社区干预项目,对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流行可产生有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基线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恕星 《河南医学研究》2009,18(3):248-250,265
目的:了解进入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门诊吸毒人群的吸毒行为、性行为等特征,为艾滋病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进入三门峡市社区MMT门诊的220名戒毒人员进行人口学特征、吸毒行为和性行为规律等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占82.71%,女性占17.2%,平均年龄为33.86±5.39岁,HIV阳性率0.90%,HCV阳性率为10.9%。吸毒方式以口吸为主,注射吸毒和其他方式混用27人(12.27%)。在静脉注射吸毒者中过去1个月有共用注射器者39人,占17.73%。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64人,占29.09%。104人从未使用过安全套,占47.27%。结论:MMT吸毒者中存在HIV和HCV传播的高危性,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同时进行预防艾滋病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招募的吸毒者社会人口学、高危行为及HIV、HCV和梅毒感染情况。方法于2004年5~7月,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社区中招募吸毒人群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近3个月直接和间接共用注射器具静脉吸毒方式、近6个月性行为情况。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在招募的451名吸毒者中,通过同伴招募和其他方式招募的分别占73.8%和26.2%。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在不同方式招募的吸毒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吸毒频率、口吸海洛因频率、海洛因混合其他毒品使用频率、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频率、共用洗针头或注射器用水频率、共用吸毒器皿频率、共用棉球频率、共用注射器前或后装入毒品频率、以及与固定性伴/临时性伴非保护性性行为、以性交为条件给性伙伴提供钱物和新的性伙伴在不同方式招募的吸毒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不同方式招募的吸毒者HIV、HCV和梅毒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答驱动抽样是招募吸毒人员的有效方法,通过同伴容易招募到少数民族和高危行为的吸毒者。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市计生部门参与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计生部门参与高危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探索该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100名计生干部进行培训,随机选择市区内35个社区内的吸毒人员及暗娼实施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干预前进行基线调查,干预后做终期调查,对干预前后吸毒人员和暗娼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共用针具、安全套使用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吸毒人员及暗娼艾滋病相关的各个知识点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吸毒人员接受社区转介服务,共用针具情况明显改善,"最近1次注射吸毒是否与他人共用针具"由占总吸毒人员的62.9%降至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暗娼使用安全套情况也明显改善,"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暗娼由干预前的26.8%降至干预后的4.5%,"最近1次性服务用安全套"由干预前的63.8%提高至干预后的97.2%,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生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效果明显,是可行的,且可有效解决疾控中心人力物力不足所致的困难,是值得推广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