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医学论文总集,乃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黄帝内经》运用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相成思维全面地诠释"气交"理论,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万物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天人一体观,"气交"理论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天地自然变化对生命生理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风占"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运用其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生成的原因。透过对《内经》"风占"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思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医"象思维"的重要内涵,藏象理论形成的时空背景,"补不足,泻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逻辑以及"天人相应"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理论有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色彩,中华民族的"贵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其思想内涵有诸多相通之处。从"生生之道""生生之气""生生之具""生生之效"四个层面比较分析《黄帝内经》与儒道佛思想对生命哲学的认识,发现其思想内涵之间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与统一性。四者都提出要尊重天地规律与秩序地"循生生之道",以"气"为生命基础,"培生生之气",并且以平衡观作为方法论,运用"生生之具"最后达到"收生生之效",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理想追求。比较分析《黄帝内经》生命哲学与儒道佛思想共性,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以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和"之"中"字源自古代甲骨文,是旗帜的象形,"和"字源自吹奏乐器的象形,延伸均有"节制"之意。"中和"是儒家修身治世的核心思想,在《周易》《论语》《中庸》中皆有充分阐释与应用。这一思想延伸至《内经》,"中和"思想也成为《内经》之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建立的基础,对《内经》医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精”“神”一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看病的人"为主导思想,将人视为具有自然物质属性与精神文化属性的统一体,其"以精为体,以神为主"的精神一体观贯穿始终,故文章首先从中医学的角度梳理精与神的基本概念,分别从积精全神及守神固精两方面论证"精化气生神,神驭气统精"的"精""神"一体观。再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以道家的无为思想,经内证实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将生命的形而上(神、道)与形而下(精、气)融为一体,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与自由。最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探讨精与神一体的生物电生理机制,构筑精—神相互转化的生命模型假说,并从物质—能量—信息的层面讨论人的物质、精神属性的统一,提出未来融文化与科学于一体的医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1.小天地思想为主导的“唯象”学 “小天地”思想,是在“天人相应”观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其核心是人与天地相应。因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也不例外。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适应自然,直至把握自然。  相似文献   

7.
《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使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最高行为准则。《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对于认识生殖、生命规律的变化,研究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尔雅>释"平"为"大野日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其实,"平野、平地"是"平"的本义;"语平舒"是它在中古使用的引申义;"平坦"、"宁静;安舒"是"平"的"平野、平地"义的引申义."平"与"坪"是古今字;"平"最初的形体具有多种.其构意已无法证明.  相似文献   

9.
从目标追求看"非指导"疗法与"无为"思想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系统理解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非指导"与"无为"这两个概念在目标追求的共通性.比较分析的过程是建立于这样一个平台:"非指导"与"无为"概念都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技术.关于目标追求,"非指导"主张将价值观建立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之上,"无为"主张消除一切有违本性的价值观规定,按照自己的本然状态生活.简言之,前者是要"自立",把自己从他人的世界中独立出来;后者是要消融自我,完全进入自然,与自然一同化演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正>道家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一家。其主要思想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天人合一、贵阴重柔、致虚守静、有无相生、是非相对等。"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老子》一书中提出的,"无为而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人们常说"医道一家""十道九医"。中医与道  相似文献   

11.
《灵枢》提出营卫之气在人体昼夜循行五十周次,并规定诊脉持续时间为脉搏搏动五十次,应当是源自《易传·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的论述。"大衍之数五十",可能来自天地之数,以此说明大衍之数的宇宙论依据,因此对后世历法、数学等都有着深刻影响。从人与天地相参的角度而言,大衍之数作为确定自然时序的内在根据,自然也就成了生命活动的规制之数。因此,《黄帝内经》所言营卫之气昼夜循行五十周次以及诊脉之五十数,可能是以"大衍之数五十"为基础的术数模式推演的结果,先有五十之定数,然后为了满足这一定数,人为设计了人体28脉长度为16.2丈、一息气行长度为6寸、一昼夜呼吸13 500息等数据。当然这些数据的设计又受到了术数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情况以及理论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贺氏针灸"三通法",由贺普仁教授所创。"三通法"的关键在于"通"和"调"。"通"是方法,"调"是目的。"通""调"即表达了"三通法"的理论基础,又反映了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脑卒中,可降低致残率,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并逐渐成为日常讨论和关注的焦点,"90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医学群体,长学制、学生基数大、就业门槛高,使他们在思想政治状况方面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阅读等方式,从政治信仰、国情关注程度、思想道德水平、集体主义、心理健康、诚信问题以及对生命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90后"医学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对生命活动的探索,"神"由宇宙万物的主宰"天神"引申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神"。"人神"又分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神明"可概括为"神"的总体表现,从中医学和现代科学角度很好说明"神"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的观点,即心"藏神",而脑主后天的"识神"。同时,探讨了"心藏神"的机理及生理作用,及其在指导临床治疗失眠、郁症疾病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对养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养生旨在养心,养心是为养性,儒家的仁爱精神及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亦进一步充实了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5.
儒家生死观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应当以坦然的态度正确面对;儒家肯定生命的价值,又对死亡持泰然处之的态度,追求死亡意义的伟大性。而安宁自然死符合儒家的"安死顺命"与重视生命意义的思想,其提供的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符合儒家的"仁"道思想。所以,安宁自然死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现实接受土壤。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医道始于“歧黄”,取法于天地变化,符合于自然原理,遵循宇宙运动之规律,而在把握人体生命之过程,我国古代“天人相应”之高论,从一开始便引入了医学领域。《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贯穿始终,祖国医学在此系统思想指导下,对时间医学有关内容有诸多精僻的论述,其中有些认识与现代生物钟学说相吻合,有的还可补现代时间医学之不足,为时间医学研究提示新的有益途径。本文仅就《伤寒论》所提的“六经病欲解时”诸条的时间医学意义作一窥探。  相似文献   

18.
曹文2011年有幸成为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的嫡传弟子,见习伺诊三年,伺诊期间深入研习大师的"中和"思想。大师"中和"思想精髓就是达到气血稳态的"中和",临床要达到这一平衡状态,必须善于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因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基础,气血病变是各类疾病的病理枢纽和临床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平升降、衡出入是《内经》对物质运动形式基本概况,无论是天体还是人体,其气化都是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气机的升降出入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因此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是"中和"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临床遣方用药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9.
《易经》把乾卦列为八卦之首,并附"元亨利贞"卦辞,开启重阳思想之源头;《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仲景亦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之气即为正气,元阳是人体正气之根本。故"易阳通元"法则着眼于当今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机理皆为元真不畅,气机失和,气血失调,寒湿痰浊瘀血阻滞,阴邪瘀积成毒,"虚痰瘀毒"互结,五脏失通所致,结合扶阳医学"以火立极"思想,治疗上温阳培元通畅元真,采用易阳艾灸配合桂附萸和汤共奏疗效,以愈顽疾及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20.
道法自然。"道"应是源自于我们太阳系这个天体的发生之道、结构之道和运动之道。天以生为道,道生一,一就是根,根以生为本,心以生为性,"生"是根和心的本性,所以根就是心,心就是本,是为本心和道心,道心就是天心,都是根源的寓意,都是以"生"为其根本功能,所以用"道心"来解"道",道,可道,"道"是可以说清楚的,用"道心"来立"名",名,可名,心君之名是可以主宰天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