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味川芎治疗脑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 (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根茎 ,性温、味辛 ,归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主要成分为生物碱、挥发油和有机酸。生物碱部分主要有效成分为川芎嗪 (ChuanxiongZine)。近年来 ,对川芎及其有效成分川芎嗪的研究相当火热 ,我们现对其用于脑缺血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 脑缺血蛋白质1 .1 强啡肽A 1 1 3样免疫活性物质(ir DynA 1 1 3) 刘众等[1 ] 应用放射免疫法以川芎注射液 (川芎之干燥根茎制成 2 0 %注射液 ,1ml相当于生药0 .2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测定急性实验性大白兔脑缺…  相似文献   

2.
酒炙川芎最佳工艺考察及炮制前后阿魏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芎酒炙的最佳丁艺,并对炮制前后川芎中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川芎酒炙工艺,采用HPLC方法测定炮制前后川芎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川芎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用15%的黄酒闷润在200℃下炒炙4min,炮制后川芎的有效成分阿魏酸的含量有所降低。结论:川芎炮制后阿魏酸的含量降低,用HPLC法测定川芎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准确、数据可靠,该炮制方法也可以为川芎酒炙工艺提供简便、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挥发油含量、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指标,对川芎3种部位,3种不同加工法的川芎饮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川芎3种部位的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含量高低依次为根茎(1. 12%)须根(0. 75%)地上部分(0. 41%),经GC-MS分析,挥发油中的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须根(83. 29%)根茎(44. 5%)地上部分(39. 95%); 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质量分数依次为C(0. 87%) A(0. 75%) B(0. 7%),经GC-MS分析,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C(79. 14%) A(73. 09%) B(67. 29%)。结论:川芎须根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资源利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川芎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川芎饮片的新型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4.
微波法提取川芎中有效成分阿魏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茂  霍丹群  侯长军  张文  谢果 《中成药》2007,29(6):908-909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为伞形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辛,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1]。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川芎内酯(cinidiumlac-tone,cinidil-ide))、阿魏酸(ferulic acid)、川芎嗪(2,3,5,6-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酚(chuanxionggol)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川芎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为线索,查阅南齐至清朝时期本草原著123部,并查阅建国后《中国药典》8部、《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7部,对古今文献中所收载的与川芎炮制有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文献循证.川芎炮制历史悠久,历代的炮制方法有洗、去土、去苗芦;切、剉、研;熬、炒、煅、焙、蒸、酒炒、酒洗、酒炙、酒煮、醋煮、醋炒、米泔浸、米泔炒、童便浸、盐水炙等,共29种.其中酒炙法自宋代沿用至今.现代主要应用生品,酒炙亦有.分析了川芎现代炮制研究状况.川芎炮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活性成分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评价中国川芎和日本川芎的质量。方法:通过优化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酸性染料条件和检测波长,建立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川芎总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并从不同产地收集、测定了16份中国川芎和8份日本川芎样品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中国川芎总生物碱的含量(0.511%,n=16)比日本川芎(0.331%,n=8)高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国川芎根茎药材(0.524%,n=13)比日本川芎根茎药材(0.372%,n=6)高40.9%;中国川芎饮片(0.454%,n=3)比日本川芎饮片(0.211%,n=2)高115.2%。从四川彭州采集的中国川芎药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0.542%,n=3)比日本川芎(0.378%,n=4)高46.1%。结论:无论是根茎药材,还是加工成饮片,中国川芎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日本川芎。以总生物碱为指标,中国川芎的质量优于日本川芎。建立的酸性染料比色法可准确测定中国川芎和日本川芎根茎药材及饮片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升川芎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水(52∶48)为流动相,以丁苯酞为替代对照品,用相对较正因子测定川芎药材及饮片中丁苯酞和藁本内酯的含量。结果:按干燥品计算,川芎药材含丁苯酞不得低于0.030%,藁本内酯不得低于0.80%;川芎饮片含丁苯酞不得低于0.025%,藁本内酯不得低于0.60%。结论:制定了川芎药材及饮片中丁苯酞和藁本内酯的含量限度,进一步完善了川芎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可以用于川芎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川芎炮制前后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阳强 《中成药》1989,11(9):18-18
川芎为常用活血化瘀药,临床常用其酒炙品。生物碱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作者通过测定川芎炮制前后总碱含量,发现川芎炮制后,总碱合量明显增加(P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3种钝化剂对川芎生长和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及对川芎的降镉效果。方法:选取均匀地块,在川芎栽种前按照田间设计图向不同小区的土壤中施入不同浓度(高、中、低)的3种钝化剂(A、B、C),测定川芎生长指标、产量、根茎和叶片中镉及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3种钝化剂对川芎的株高、分蘖数和地上鲜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低浓度A钝化剂能极显著提高川芎的产量;A、B 2种钝化剂对川芎根茎和叶片均有一定的降镉作用;3种钝化剂对川芎的3种主要成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含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 2种钝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川芎的产量并降低川芎根茎和叶片中重金属镉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结合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酒川芎的炮制工艺。方法先用单因素实验优化黄酒的稀释倍数及闷润时间,然后以酒川芎炮制工艺的关键因素加酒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自变量,进行D-最优设计;将川芎炮制后的5种指标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3-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响应面分析,优选酒川芎的炮制工艺。结果确定酒川芎的最优炮制工艺为加酒量20%,闷润75 min,在156℃炒制12 min。同时发现酒炙品中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3-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有所增加,应该与酒炙有关。结论用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结合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能优选酒川芎的炮制工艺参数,提高炮制工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更好地控制酒川芎的内在质量以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20,(1)
目的:基于电子舌技术,对川芎药材味觉信息与6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收集不同来源(产区、加工方法、等级、优劣品)的川芎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6种主要化学成分(绿原酸、川芎嗪、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正丁基苯酞、欧当归内酯A)含量,利用电子舌技术对川芎药材的味道进行数字化定量测定,得到味觉信息数据,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不同来源川芎味觉信息进行比较,发现在等级及优劣品的判别上,川芎样品各味觉信息差异较小;在产区及加工方法的判别上,味觉信息差异主要体现在酸味、涩味、咸味。相关性分析发现,川芎的酸味值与阿魏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阿魏酸松柏酯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川芎的涩味值、涩味回味值与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川芎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电子舌技术可实现对川芎产区、加工方法的初步鉴别;可通过川芎的酸味值初判川芎中阿魏酸、阿魏酸松柏酯含量;通过涩味值、涩味回味值初判川芎中绿原酸、川芎嗪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纤维蛋白原用量为指标,建立体外定量测定川芎抗凝胶活性的方法,评价川芎及其中成药的抗血栓作用。方法将川芎先后用乙醇和水定量提取,以总提取物为供试品,测定形成稳定纤维蛋白凝胶时的纤维蛋白原用量。以纤维蛋白原用量为抗凝胶活性的评价指标,用阿魏酸钠标定川芎的抗凝胶活性。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生物检定统计法中的直接测定法,计算川芎的抗凝胶活性。测定了9份川芎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抗凝胶活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结果阿魏酸钠和川芎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凝胶活性。川芎供试品重复测定抗凝胶活性的RSD值为4.00%(n=6),可信限率为7.82%。不同川芎样品的抗凝胶活性不同,5份川芎药材抗凝胶活性的效价分别为0.72~1.14U/g,川芎饮片及川芎酒炙饮片分别为0.68、1.32 U/g,通脉颗粒和血府逐瘀片分别为2.56、2.51 U/g。结论建立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川芎药材、饮片及相关中成药的抗凝胶活性,评价其杭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川芎茶调散为载体,通过比较单味饮片川芎及其不同饮片配伍的川芎茶调散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从川芎炮制(生品和酒制品)、复方配伍及剂型(散剂和水煎剂)层面揭示川芎茶调散不同配伍方物质基础内涵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川芎饮片及其配伍的川芎茶调散散剂、水煎剂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从川芎不同炮制品中鉴定出了25个挥发性成分,包括11个单萜类、4个酚类、3个倍半萜类、3个苯酞类、2个酮类、2个烯烃类;生品经酒制后,α-蒎烯、β-蒎烯、3-丁基苯酞等含量增加。从川芎不同炮制品配伍的川芎茶调散中鉴定了85个挥发性成分,包括31个单萜类、23个倍半萜类、5个醇类、5个醛类、4个苯酞类、4个酚类、3个醚类、3个酮类、1个烯烃类、2个酯类、1个有机酸类、3个其他类。从川芎不同炮制品配伍的川芎茶调散水煎剂中鉴定了22个成分,包括9个倍半萜类、6个单萜类、3个苯酞类、2个酚类、1个醛类、1个烷烃类。结论 生川芎酒制后,不论是单味饮片还是复方配伍的化学组成与生川芎差别不大,但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变化,其中又以酒川芎饮片较为明显。生川芎、酒川芎配伍的川芎茶调散及其水煎剂的挥发性成分在组成上存在很大区别,异胡薄荷醇、异水菖蒲二醇、黄樟素等挥发性成分在水煎剂中未发现。川芎经酒制后化学成分会随着黄酒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挥发性成分能体现酒川芎饮片及其配伍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川芎软化炮制及干燥方法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川芎饮片的软化工艺和干燥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川芎炮制后饮片中的阿魏酸含量进行定量测定.色谱条件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25:75)v/v],磷酸调至pH 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0 nm.结果:新建了川芎饮片中阿魏酸含量测定HPLC方法,通过方法学考察验证了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以阿魏酸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佳炮制工艺为:加4倍量水,润软时间36 h,浸泡时间1.5 h,干燥温度为50℃,干燥时间4.5 h.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影响不大.结论: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的川芎炮制工艺在生产操作上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川芎饮片的质量进行了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干燥方法对川芎不同部位阿魏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川芎不同部位阿魏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干燥方法的川芎不同部位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阿魏酸在进样量0.005 74 ~0.918 4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定量限为0.114 8 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7%,RSD 1.07% (n =9).川芎不同部位阿魏酸的含量从高到低为根茎>茎>叶.不同干燥方法对川芎不同部位阿魏酸含量影响不同.结论:川芎不同部位的阿魏酸含量不同;川芎根茎不宜选用自然晒干的干燥方式,全株宜选用晒后烘干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蒙古黄芪原药材、生饮片及其炮制品进行质量差异性研究。方法选取道地蒙古黄芪的药用部位根,制备成生饮片及炮制品,进行炮制前后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量的比较研究,分析质量差异性原因。结果成分量由高到低分别为黄芪甲苷:原药材生饮片蜜炙品酒炙品盐炙品炒制品;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和总多糖:原药材生饮片酒炙品盐炙品蜜炙品炒制品;总黄酮:原药材酒炙品生饮片盐炙品蜜炙品炒制品;总皂苷:原药材蜜炙品生饮片酒炙品盐炙品炒制品。结论温度和辅料保护可能是影响蒙古黄芪原药材、生饮片及其炮制品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川芎不同炮制品中浸出物的含量及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川芎醇溶性浸出物及6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浸出物的测定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2201项下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TC-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5%醋酸溶液(B),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5 nm,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与生川芎相比,川芎炮制品的浸出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加程度为蜜川芎>酒川芎>芷川芎>茶川芎。高效液相测定方法便捷、可靠,川芎及其炮制品中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均良好。川芎炮制前后共有色谱峰15个,指认了其中8个,与炮制前相比,川芎蜜炙、酒炙后新增2个色谱峰,白芷提取物炮制后新增了4个色谱峰;酒川芎中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阿魏酸松柏酯、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的含量均减少;蜜川芎、茶川芎、芷川芎中除阿魏酸含量增加外,其余5种成分含量均减少。黄酒、蜂蜜、茶叶及白芷提取物均能促进川芎中化学成分的溶出,增加浸出物的含量;川芎不同炮制品中6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可为研究川芎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药效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GC同时测定川芎中藁本内酯、川芎嗪和α-细辛脑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三氯甲烷超声浸提法对川芎饮片进行提取,提取液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测定。结果:藁本内酯、川芎嗪和α-细辛脑分别在35.72~1 072 ng,0.313 9~9.417 ng,0.122 9~3.687 ng范围内对照品峰面积和内标峰面积之比与对照品进样量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1%、100.2%、102.1%(RSD3%,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川芎饮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重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一直存在争议。药用植物内生菌可代谢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该研究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这一途径,体外将分离的内生菌接种至川芎基质进行固态发酵,初步研究川芎中川芎嗪的来源。采用组织研磨法分离川芎内生枯草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常规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RNA分子技术对内生菌株进行鉴定;筛选出在川芎基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菌株,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川芎发酵基质(40 g川芎细粉,100 mL无菌水,121℃,灭菌30 min)37℃发酵培养30 d;UPLC检测发酵基质、川芎药材中川芎嗪、乙偶姻的含量。结果显示,从川芎中分离出5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编号为LB3,LB3-2-1,LB4,LB5,LB6-2。UPLC检测结果显示,川芎药材、空白川芎发酵基质中未检测到川芎嗪,接种川芎内生菌的川芎发酵基质中均检测到川芎嗪及其前体物质乙偶姻。该研究表明川芎内生枯草杆菌可利用川芎发酵基质产生川芎嗪,内生枯草杆菌与川芎中川芎嗪的积累具有一定相关性,川芎嗪可能来源于川芎中内生枯草杆菌的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20.
川芎别名芎,为伞形科藁木属植物川芎 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的干燥根茎。川芎为常用中药之一,其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70年代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从川芎中分离和鉴定出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即川芎嗪。鉴于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故在临床上广泛用以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等。含有川芎的活血化瘀方剂可用于治疗烧伤瘢痕、硬皮病、肺水肿及提高放射治疗癌肿的效果。薛全福等人通过微循环实验证实川芎嗪可改善微循环,使其口径,流速、流量、流态、毛细血管数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尤以微动脉最明显。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电镜观察证实,川芎嗪还可提高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