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小板和脂蛋白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心绞痛患和31例心肌梗塞患测定了血浆GMP-140、TXB2、6-酮-PGF1α含量及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血浆GMP-140、TXB2、TG、LDL-C、ApoB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OA、HDL-C、6-酮-PGF1α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塞组的GMP-1  相似文献   

2.
周萍  谢秀梅 《湖南医学》2000,17(3):169-171
目的 研究芦沙坦,氨氟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肾功能的,并探讨血小板活化与内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将66例1~2级EH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芦沙坦、氨氯地平治疗3个月,用药前后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尿素氮(BUN)、血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1)治疗后2组血压症均明显下降,(2)GMP-140,UAER均显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老年人糖尿病肾病与无肾病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电泳率(EPM)及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与健康人组比较,肾病组和无肾病组MAR升高及EPM水平降低(P<0.01),肾病组GMP-140水平升高(P<0.01)。肾病组的MAR、GMP-140的升高和EPM水平的下降较无肾病组明显(P<0.01)。提示老年人糖尿病肾病病人血小板活化增强,有助于血栓形成和微血管损伤,这一变化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VWF和GMP-140水平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在HFRS各病期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在止血,血小板活化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标免疫技术(ELISA)对36例HFRS患者血浆中VWF,GMP-140进行动态检测,并与24例正常组对照。结果 VWF、GMP-140值在发热期下降,少尿期达到高峰,轻型至危重型逐渐递增。VWF与GMP-140之间各  相似文献   

5.
利用抗人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特异性单克隆抗体SZ—51,经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含量,检测各型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及其程度。结果表明:33例EHF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分子数为1864±1342/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为593±154分子数/血小板)(P<0.001)。病程中33例EHF各病期血小板表面GMP—140分子数均高于对照组(P<0.001),但恢复期无明显差异(P>0.1)。危重型EHF发热早期GMP—140分子数高达3500以上,其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提示EHF发热早期就有较高程度的血小板活化,为临床更早诊断提供新的手段,并可作早期识别危重型EHF的一项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浆VWF:Ag,GMP—140,TXB2,D—dm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元 《广西医学》1998,20(4):559-560
分别应用单纯抗酶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及放免法测定40例健康正常人和41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D-dm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缚(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含量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或P〈0.01)提示以分子标志物增高愈显著,病情愈严重,可作为CHD的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膜蛋白颗粒(GMP-140)的增高是否反映了血小板的激活和释放反应。方法:对4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AS)患者,其中1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进行血浆GMP-140、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结果:AMI和UAP患者血浆GMP-140、vWF明显升高。GMP-140与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以及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GMP-140是AMI和UAP发作时体内血小板活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肾炎(CGN)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活性的改变及其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关系。方法: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25I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以单位点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43例CGN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小板GMP140,并用99mTcDTPA检测GFR。结果:发现CGN患者GMP140分子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GFR下降GMP140也逐渐下降,二者呈正相关。结论:GMP140测定有助于肾小球疾病发病机理及进行性肾脏损害的研究,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周围血LPO,SOD,GMP—140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周围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12h内入院AMI患者30例,于入院即刻取血;UA患者30例,于UA疼痛发作时取血。分别测定周围血中LPO、SOD、GMP-140浓度。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AMI及UA患者周围血LPO、SOD、GMP-140浓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中GMP-140、vWF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脊液(CSF)和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了34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CSF和血浆中GMP-140、vWF的含量。结果:病人组CSF和血浆中GMP-140、vW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以及脑血管内皮的损伤;检测CSF中GMP-140和vWF含量的变化对进一步了解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近10年来疑诊冠心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446例住院病例,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结果冠状动脉积分与病人年龄、吸烟量、吸烟年限、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糖尿病病程、动脉血压、高血压病程呈明显的正相关(r=0.1296~0.2702,P=0.0083~0.0001)。经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年龄、吸烟量、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糖尿病病程关系最为密切(F=2.3130~19.2165,P=0.1291~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吸烟量、血浆总胆固醇水平、糖尿病病程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1.02~1.23,P=0.0406~0.0001)。结论高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对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与以往文献报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对8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桥检出率8%。多位于左冠脉前降支中段。单纯型心肌桥14例,复杂型心肌桥54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胸部不适症状。68例均接受药物治疗,14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治疗,经药物和(或)支架治疗胸部不适症状得到缓解。随访68例,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有3例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药物和(或)支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徐利军 《西部医学》2020,32(3):456-459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病变程度及部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68例,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对比CTA对冠心病病变程度及部位的诊断一致性,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结果 CT血管成像对中、重度狭窄程度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718、0.803,诊断中、重度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70%、94.94%,81.82%、92.00%,94.23%、94.51%。对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785、0.757,诊断单支、多支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4%、95.15%,83.33%、91.67%,9542%、9478%。对病变部位在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825、0.718、0.846,诊断病变部位在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14%、94.74%、96.92%,87.50%、80.00%、90.91%,95.87%、92.54%、91.25%。 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重度狭窄程度,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病变部位在前降支及右冠脉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对中度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在回旋支诊断的一致性一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酶变化,选择初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体表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狭窄或闭塞45例,占70%,造影正常者19例,占30%.结论体表心电图简便、常用,能够帮助诊断大多数冠心病,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也有局限性和风险.必须全面分析患者资料,选择性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以减少冠心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 75 %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循环为Ⅱ~Ⅲ级形式的占 70 .3% ,而在非高血压组占44 .35 %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36 2 ,P <0 .0 1) ;右冠状动脉病变的Ⅱ~Ⅲ级形式占 6 1.91% ,而在左冠脉病变中仅占 40 .5 1%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40 0 ,P <0 .0 1) ;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在高血压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明显增加 ,左心室后壁厚度与侧支循环开放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温云  曾文兵  李建蓉  王静  李翔 《西部医学》2019,31(8):1278-1282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AG和Revolution CT检查。以CAG为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为界,从冠状动脉血管和冠状动脉血管节段两个方面评价Revolution 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为界,从冠状动脉血管分析, Revolution CT与CAG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851、0.885(P<0.05), Revolution CT诊断的灵敏度为92.59%、92.91%,特异度为92.53%、95.56%,准确度为92.56%、94.27%,阳性预测值为93.26%、95.16%,阴性预测值为91.78%、93.48%;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分析, Revolution CT与CAG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828、0.826(P<0.05), Revolution CT诊断的灵敏度为93.47%、96.88%,特异度为93.97%、87.21%,准确度为93.59%、95.39%,阳性预测值为98.13%、97.67%,阴性预测值为80.96%、83.47%。结论 Revolution CT能较准确地诊断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与CAG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但 Revolution CT诊断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故目前临床中仍不能完全替代CAG检查。  相似文献   

18.
王品晓  杨鹏麟  林加峰  季亢挺  李嘉 《浙江医学》2011,33(7):1032-1033,1036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3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00例,双支病变组78例,多支病变组160例.测定3组空腹血尿酸、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最后分析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99.66±50.23)、(368.97±74.49)、(415.01±82.27)μmol/L,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高血压、血尿酸水平、TC、LDL-C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年龄、吸烟、空腹血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而TG、HDL-C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 >0.05).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剔除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空腹血糖、TC、LDL-C对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最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0.104+0.006x.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尿酸水平有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能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80岁以上CH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本组均为男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者分别为84.6%、61.5%和15.4%。有吸烟史者占30.8%。典型胸痛、不典型胸痛及无胸痛者分别为61.5%、7.7%和30.8%。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心电图及肾功能异常者分别为84.6%、92.3%、92.3%和53.8%。CAG显示:冠状动脉(CA)为右优势分布者8例,占61.5%;左优势分布者2例,占15.4%;均衡型分布者3例,占23.1%。病变累及CA27支共36处,单支病变占15.4%、2支病变占46.2%、多支病变占38.5%,受累的左前降支(LAD)、右CA(RCA)及左回旋支(LCX)分别为44.4%、33.3%和22.2%。A型病变累及CA6支12处(33.3%)、B型病变累及CA12支15处(41.7%)、C型病变累及CA9支9处(25%),重度以上狭窄占59.2%。9例(69.2%)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其中4例(30.8%)为3级。结论:80岁以上高龄CHD患者,多合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可不典型,临床检查多有异常,CA分布以右优势型居多,CA病变以2支及多支病变为主,B型及C型病变占多数、CA狭窄程度较严重,多数病例已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11例冠心病患者作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并与用PTCA治疗的13例作了比较。结果:11例支架术均获成功,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由本前的93.8%±5.1%降至术后的5.6%±4.2%,而13例PTCA患者有2例因相关动脉闭塞作补救性支架植入,冠脉狭窄术前为94.1%±7.8%,术后为40.9%±8.9%,与支架术相比P<0.01。作者认为:冠脉支架术安全有效,并可作为PTCA术并发症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