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在福州地区抽样检查54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结果女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男性肾阴虚者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肾阳虚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肝脾亏虚多伴有肾虚,男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间差异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组间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卫荣  薛黎  刘海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697-1700,1704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及症候特征。方法选择346例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根据本课题制定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揭示新疆地区维、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辩证分型及其证侯分布规律。结果168例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2例(54.76%),非肾虚血瘀76例(45.24%),其中肝肾阴虚型30例(17.86%);脾肾两虚27例(16.07%);肾精亏虚19例(11.31%);178例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6例(53.93%),非肾虚血瘀82例(46.07%),非肾虚血瘀中肝肾阴虚型34例(19.10%);脾肾两虚型28例(15.73%);肾精亏虚型20例(11.24%);汉族与维吾尔族PMOP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及疼痛296例(85.55%)、脉弦、细涩等。结论新疆地区维、汉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机主要表现为涉及肝、脾、肾等脏腑,与血瘀密切相关的复杂性病变,其证型分布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其症候分布特点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4.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内皮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40例来自我医院病例,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雌二醇(E2)与内皮素(ET)的相互关系,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不同证型。同时观察其不同证型间ET和NO含量间的相互差别,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及其证型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科学、合理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方法。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广东省部分地区和省内五家医院的177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随机分为运算组和考核组,并对其进行量化。运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处理,以划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证候类型。结果运算组14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候类型经聚类分析可以被划分为三个证型,即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其中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居多,分别占36.6%和33.2%,这些证型与临床辨证诊断的实际一致率均达到了87%以上。结论聚类分析是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候分型规范化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有利于证型的规范化研究,也是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分型的补充和完善。由于中医证型内涵的广博与深邃,聚类分析尚不能完全解决证型规范化研究中的主客观问题,但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中医"证"与"证型"的数学模型研究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间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妇女的一般情况及骨密度(BM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血瘀型、非肾虚血瘀型两大证型,其中将非肾虚血瘀型再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精亏虚型3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绝经年龄及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体质指数及生育数均大于汉族患者(Pd0.05);两者骨密度T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医分型:肾虚血瘀型及非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型(肾精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4型后,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分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疆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无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肾虚血瘀型患者为多,而肾虚血瘀与非。肾虚血瘀患者间BMD无明显差异,尚不能简单地通过BMD的测定值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线粒体DNA (mtDNA)角度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生物学特征,以期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症及其不同中医证型的本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10例,根据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肾阴虚证67例,脾肾阳虚证70例,气滞血瘀证73例。同时选择年龄相仿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女性69例作为对照组,该证型为气血平和证。分别收集其外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mtDNA拷贝数及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的含量,并分析各组骨密度与mtDNA拷贝数及8-OHdG的相关性。【结果】在mtDNA拷贝数方面,各组与气血平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与气滞血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OHdG浓度方面,各组与气血平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气滞血瘀组与脾肾阳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方面,各组mtDNA拷贝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8-OHdG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mtDNA拷贝数和8-OHdG含量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脾肾阳虚与8-OHdG,肝肾阴虚与mtDNA拷贝数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多从围绝经期激素水平下降、骨量减少开始,而女性在围绝经期最典型的症状是潮热、潮红、盗汗、心烦、失眠、经量及经期异常等绝经综合征症状,中医辨证上多属肝肾阴虚。骨质疏松的发生在祖国传统医学的认识中多是由于"肾气热"引起,其发生以肾虚为本,与肝脾相关,以痰瘀为病理产物并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而临床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绝经时间较短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肝肾阴虚型比例较高,而绝经时间较长的则是脾肾阳虚型、肾虚血瘀型比例较高。肝肾阴虚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最初环节,并与其他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恩施地区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在2015年09月07日至2017年09月07日在我院住院的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病历,参照中医证型相关标准,以患者临床表现为依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研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收集了过去24个月在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共672例,其中以肾虚血瘀证和肾阳虚弱证为主,分别占47.3%和30.2%。结论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肾阳虚弱证和肾虚血瘀证发生率最高。治疗以补肾温阳为主,兼以活血袪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阴营养不良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初诊为外阴营养不良的女性患者进行病变组织活检,按国际分类标准确定病理类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本病患者,据中医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不同病理类型在各证型中出现的频率。结果病理类型中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58例,增生型营养不良32例,混合型营养不良9例,伴非典型增生1例;辨证分型中肝肾阴虚证43例,肝经湿热证27例,脾肾阳虚证20例,血虚风燥证10例;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中肝肾阴虚证比例最高,占62.07%;增生型营养不良中肝经湿热证比例最高,占53.13%。结论外阴营养不良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病理诊断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可为本病的准确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LSC校正法评定利塞膦酸钠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入选的42例PMO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1)和对照组(n=21)。试验组晨起口服利塞膦酸钠胶囊,对照组口服安慰剂,2组均在晚问口服碳酸钙D咀嚼片,疗程为12个月。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用LSC校正法计算BMD的疗效,并与正态分析法比较。结果LSC校正法分析表明,试验组腰椎BMD在6个月、治疗12个月时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2组髋部BMD的变化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述结果与正态分析法对BMD的疗效评价结果一致。结论LSC校正法评价疗效的结果与正态分析法具有高度一致性,两种方法在评价疗效时各有优缺点,临床评价BMD的疗效时可视具体情况选用或同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对于颈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并完成两年随访的173例绝经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2~80岁,平均(63.23±10.73)岁。根据是否存在PMOP,将患者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组(PMOP,n=62)、非绝经后骨质疏松组(non- PMOP,n=111)。收集并分析两组术前基本资料和并存疾病的情况,并通过平片与CT评估患者锚钉松动以及钛板位移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活动度(ROM)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结果:PMOP组血镁及25-(OH)D浓度较non- PMOP组低(P<0.001),β-CTX、TPINP与PTH较non- PMOP组升高(均P<0.001)。PMOP患者在术前更容易存在合并症,以高血压(72.58%,χ2=15.471,P<0.001)、高血脂(61.29%,χ2=15.39,P<0.001)以及糖尿病(59.68%,χ2=31.25,P<0.001)最为显著。术中,PMOP患者手术时间更短[(94.76±36.26) min vs. (122.73±25.4) min,P=0.022]。术后,PMOP患者更容易出现锚钉松动(P=0.029)以及钛板移位(P=0.036),然而在临床效果评价(VAS、 JOA、 NDI、ROM以及C5神经根麻痹)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MOP患者在术前更可能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的时间更短,术后锚钉松动与钛板移位率增加,在治疗效果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因素.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3例绝经女性按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与PMOP组.分别检测各观察对象的腰椎L1-4骨密度、PvuⅡ、XbaⅠ基因型并调查其膳食行为与运动方式等项目.结果: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身材矮小及BMI越低、多妊娠次数、多产次者与PMOP的发生率有关.摄入牛奶、豆浆、茶、水产品、豆类、肉类、蛋类、水果、坚果及每月运动次数越多与高骨密度有关.PvuⅡ基因型中PP,PP、Pp的频率分别为26.6%、27.6%及45.8%;XbaⅠ基因型XX、xx、Xx的频率分别为9.9%、57.1%及33%.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因素、咖啡饮用量、XbaⅠ的XX基因型是骨量减少的危险性因素;文化程度越高、BMI较大、经常饮茶或经常摄入水果是PMOP的保护因素.结论:本地区膳食行为、环境因素与PMOP间关系密切,但ERα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于其他地区且与骨密度间关系尚不明确,其对骨质疏松发病的预测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玮  王秋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506-1509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筛选临床确诊为PMOP病人共176例,对所有病人的腰椎和髋骨部位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同时统计所有病人的年龄、体质量、身高、绝经年限、生育情况和运动情况等作为影响因素,使用向后迭代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以病人骨密度是否减少作为因变量建立定序logistic模型,将通过考察的因素代入模型中进行权重考察,研究各因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相关性,并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结果:最终筛选年龄、体质量、绝经年限、生育情况、饮食习惯、目前运动习惯、年轻时期运动习惯对因变量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其中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情况与骨质减少情况呈正相关,为发病危险因素,而体质量、饮食情况、目前运动情况和年轻时期运动情况与骨质减少情况呈负相关,是此类疾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改善PMOP病人的饮食结构,适量增加病人体质量和脂肪含量,有效规划病人的日常运动情况能够有效地减慢病人骨密度降低的速度,有效控制PMOP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日常性体力活动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病风险的关联度。 方法: 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对67例PMOP患者(病例组)和67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目前体力活动水平进行调查。将总体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体力不足、体力活跃和高度活跃;将职业性、交通行程性、家务劳动和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分为单项体力不足和体力活跃。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以OR值和95%CI表示体力活动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总的体力活动水平、交通行程性、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例组总体体力不足者比例高于对照组(20.9% vs 6.0%);而体力活动水平达到高度活跃的比例低于对照组(35.8% vs 67.2%)。交通行程性体力活动可以降低PMOP的发病风险(OR=0.223, 95% CI:0.058~0.856);职业性、家务性体力活动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方式中,步行或慢跑可能是防治PMOP的有效途径(OR=0.064, 95%CI:0.007~0.563)。结论:包括体育锻炼在内的负重性体力活动可能有助于降低PMOP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生活质量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医疗后果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生活质量指标在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3种常见治疗方案即雌激素替代疗法,补充维生素D加钙和二膦酸盐治疗的医疗后果中的作用。方法:将 188例确诊为PMOP的病人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38例,维生素D加钙治疗组50例,雌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reatment,HRT)组50例,二膦酸盐治疗组50例。重复测量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ale,QOLS)。比较各组之间各不同时间点QOLS的改变,并分析QOLS的改变与BMD改变的相关性。结果:二膦酸盐组和HRT组治疗一定时间后,QOLS总分以及疾病维度和生理维度的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7.335,P<0.001),而维生素D加钙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3个维度,4个处理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4个处理组疾病维度评分随时间改变不一致,二膦酸盐组在治疗3个月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疾病维度评分)就开始改善,持续治疗12个月后,病人生活质量继续改善;HRT组在治疗12个月后病人生活质量才开始改善;维生素D加钙组在治疗12个月后,病人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生活质量疾病维度评分的改变与各个部位BMD变化均有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08~0.827。结论:生活质量指标可以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医疗后果评价的指标和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MOP人群发生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40例PMOP性椎体骨折患者(观察组)和40例无骨折的PMOP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1NP、β-CTX、bALP、TRAP-5b及IGF-1。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采用Losgistic回归模型判定PMOP性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BMI、血清25(OH)D、IGF-1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P1NP、β-CTX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sgistic回归分析BMI、25(OH)D与PMOP性椎体骨折呈负相关,是PMOP性椎体骨折的保护因素。而P1NP、β-CTX与PMOP性椎体骨折呈正相关,是PMOP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MOP性椎体骨折发生风险与年龄、绝经年限无关,与BMD、bALP、TRAP-5b、IGF-1、血钙、血磷等生化指标之间亦无关联。结论 P1NP、β-CTX、25(OH)D及BMI是PMOP患者预测骨折风险的理想指标,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能预防PMOP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唑来膦酸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合并膝骨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09年5月—2014年4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治疗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105例PMOP合并膝OA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鲑鱼降钙素、钙剂、阿仑膦酸钠及骨化三醇等传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唑来膦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配合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年1次。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BMD以及血清β-CTX、BGP、B-ALP水平。 结果 唑来膦酸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及BM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及BMD均较治疗前有很大改善(P<0.05),治疗后12个月唑来膦酸组血清β-CTX、B-ALP、BG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β-CTX、BGP、B-ALP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与对照组血清β-CTX、B-ALP、BG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PMOP合并膝OA能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状态,抑制骨吸收,提高患者骨密度及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妇女膳食结构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我国居民近年来膳食结构的改变,探讨现阶段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进行膳食调查,比较PMOP病例组与非PMOP对照组的膳食营养素和不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差异性,并用非条件Logi...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强骨膏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疗效及机理。选择自然绝经5年以上、骨密度(BMD)低于同性别峰值骨量13%以上无其他合并症、未经治疗的PMOP患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02例服强骨膏。对照组36倒服葡萄糖酸钙.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股骨颈BMD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骨痛显着改善。BMP平均提高5.89%。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显增高.尿吡啶酚(PYD)显着下降。总有效率为93.14%。以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强骨膏能有效防治PM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