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心室颤动患者的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抢救12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急性SFEMI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无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下,12例患者均采用及时的心脏电除颤和静脉溶栓治疗,11例获得成功,1例死亡。结论急性STEMI患者在无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应及时积极采用静脉溶栓疗法,心室颤动时应首选电击除颤,以提高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用标准的高能量经胸除颤无效的心室颤动是一种紧急情况,以往采用开胸心肺复苏进行体内除颤,但成功率不高。最近已研制了一些改良的紧急除颤装置。本文综述1986~1992年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部在院内各种场合中对15例经过二次及以上高能量经胸电击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室颤动患者,采用改良的抢救性除颤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除颤与心肺复苏术(CPR)先后顺序及心室颤动时间对心搏骤停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心搏骤停入急诊室抢救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室颤动时间长短分为3组,分别为心室颤动时间4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每组病人又分为先CPR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不同心室颤动时间、CPR与除颤的先后顺序、除颤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除颤成功率明显低于心室颤动时间4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min组、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中先CPR再除颤病人心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时间4 min组除颤后2 h存活率明显高于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心搏骤停后复苏成功率与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无明显关系,心搏骤停心室颤动持续时间长短是直接影响除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院CCU病房收治顽固性心室颤动患者3例(男2,女1)。经传统药物(如盐酸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等)和电击除颤治疗,仍反复发作。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对一些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室颤动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异搏定5~10mg,继而持续静脉点滴,滴速0.05~0.1mg/min,1~2h后,室颤发作减少,并逐渐恢复窦性心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动体外除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临床应用中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诊断能力、治疗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Power Heart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入选的21例室速、室颤患者进行监测。结果全组发生需电击的心律失常108次,实施自动电除颤99次,发放的电除颤转复成功率96.97%(96次),无效率3.03%(3次,含1次心房扑动误治疗),误治疗率2.02%(2次)。AED电除颤成功治疗后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7.71%(17次)。4例患者AED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室速、室颤发作频度增加,发作间期缩短的现象。结论AED能够有效地自动诊断和治疗室速、室颤,但临床应用仍有较多问题需注意。  相似文献   

6.
自1961年,Lown应用直流电对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施行电除颤获得成功以来,电除颤因其确实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临床上针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房颤)电复律的常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多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低能量双相指数方波(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BTE)较单相阻尼正弦波(monophasic damped sine,MDS)在室颤的治疗中有更高的除颤成功率之后[1],BTE逐渐开始应用于房颤的电复律治疗,并获得了与室颤治疗研究中相同的较高的成功率.针对"电复律抵抗(shock resistant)"的房颤患者,以往有以下3种治疗方法:(1)腔内电复律[2];(2)Ibutilide静脉应用后重复电复律治疗[3];(3)两台直流电除颤仪正交连接同步高能量放电复律[4];可获得进一步提高的复律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为女,65岁,因反复晕厥发作而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阿斯综合征,经多次体外电击除颤复律成功后,于2002年12月转入我院,要求安置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相似文献   

8.
穿戴式心脏转复除颤器(WCD)是一种穿戴式体外自动除颤器,穿戴后不需要旁观者干预,即可自行给予电击治疗,并且清醒的患者可通过按压响应按钮延迟或终止治疗。目前Life Vest~WCD是唯一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使用的WCD,最新款为WCD 4000,其外形好似贴身背心,主要由4个感知电极,1个监控单元和3个除颤电极板组成。初步临床应用显示其在缺血性心脏病、非缺血性心肌病,以及等待心脏移植、可逆性心脏病和等待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空白期、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有较高的除颤成功率。提示WCD作为对抗心脏性猝死的一种手段,成本效益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0.
心脏复律术是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心律及异位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有效方法。电击复律比药物复律疗效迅速而可靠,且副作用少。最早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故亦称心脏电除颤(defibrillation)。心脏复律术分体外经胸式和植入式,前者已广泛用于临床,后者在国外安置例数也逐年增加。电复律是用QRS波同步的方法将某些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电除颤则用非同步方法消除心室扑动(VF)或心室颤动(Vf),除颤后的心律可为窦性,或非窦性。  相似文献   

11.
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例山东省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吴明永1992年4月我院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经多次电击除颤及并用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最后经静脉注射硫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4例(36.36%),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二级预防的患者7例(63.64%)。起搏模式:6例(54.55%)单腔ICD,5例(45.45%)双腔ICD。所有患者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 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随访(17.0±12.7)个月,无漏访。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阵次比例[80%(4/5)vs.90.3%(28/31),P>0.05]和心室颤动发作阵次比例[20%(1/5)vs.9.6%(3/3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率[75%(3/4)vs.96%(24/25),P>0.05]及除颤治疗成功率[100%(2/2)vs.100%(4/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结论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没有必要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使用以来,是否需要评估除颤阈值(DFT)测试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鉴于诱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与自发性室颤不同;是否测试DFT并不影响远期死亡率;ICD大多数针对的治疗为室性心动过速而不是室颤;DFT存在脑梗死,心肌酶升高,心功能恶化,甚至直接死亡等风险;器械的改善(单相变双相)已经降低了DFT;首次放电失败的患者,二次放电均成功除颤;诱发室颤除颤成功率不能预测临床室颤除颤成功率;废除DFT测试最大的诱惑是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这种挽救生命的治疗等诸多原因,我们认为ICD植入术中应放弃进行DFT测试。  相似文献   

14.
心室颤动-除颤时可发生一过性高血压,作者设想钙通道阻滞剂尼索地平的功能性抗肾上腺素作用可能削弱这一“肾上腺素能超射”、具有降低心肌耗氧的潜在益处。然而其它钙通道阻滞剂有降低除颤成功率的不良作用。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尼索地平对心室颤动-除颤时血液动力学反应及对除颤所需能量的影响。给16只狗推注尼索地平1μg/kg,随后静滴0.075~0.5μg/kg/min,使平均血压降低,比基础水平低10~20%。电诱发室颤,然后分别用30、50和100焦耳能量电击以判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业已证实行之有效,但并发心脏骤停,复苏后即刻溶栓的病例极少报道,本文报告一例。患者,男,52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4天,加重半小时伴出汗、恶心、呕吐,于97年12月2日上午9时就诊,心电图检查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塞,查体时突然阿斯发作,心电监测为心室颤动,立即副肾上腺素ling静脉注射后电击除颤,转为室上速,后又心室颤动,再次电击除颤,转为窦律,患者意识随之恢复,即刻给尿激因(UK)150万单位溶栓治疗,半小时内静点完,继之配合AMI常规治疗,七天后可离床活动,仅自觉轻度胸闷及电…  相似文献   

16.
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装置可靠性差,除颤失败率高,对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唯一的治疗方法是电击;因此在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时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现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性能较前明显改善,除颤性能提高,经静脉途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平均除颤阈值是20~30J,低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且除颤阈值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因此许多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者开始质疑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3 0岁。因酗酒感胸闷、气短来院就诊。就诊时发生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急查心电图Ⅱ导 (图略 )示 :①QRS波消失 ;②出现形态各异、极不均匀的颤动波 ;③频率 2 5 0~ 5 0 0次 min ,室颤波振幅多在 0 5mV左右 ,属于细颤波型 ,室率平均 3 49次 min ,属于快速型。心电图诊断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Vf)。该患者全身抽搐、意识丧失 ,马上给予人工体外心脏按摩、吸氧、心脏注射药物 ,随后又采取了电击除颤和体外心脏起搏措施。电击除颤成功后的心电图Ⅱ导 (图略 )示 :①窦性P波 ;②P -R间期恒定 ,时限固定性延长 ,P波后有…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32岁,因劳累性心慌、气促3年,加重半年以风湿性心胜病、二尖瓣狭窄收住院。入院后第8天于夜间睡眠时突然失叫、四肢抽动,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迅即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300瓦秒电击除颤,电击后随即恢复窦性心律,次晨查血K+2.8m...  相似文献   

19.
1引言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一种高致死性的复杂心律失常,如发病后短时间内(数十分钟)得不到救治将致人死亡.十九世纪末,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就已证实:冠状动脉阻塞可引起室颤和猝死,电击可终止室颤.目前,电除颤已成为室颤纠治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电复律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电复律的若干问题 ,笔者将分三个部分介绍 :电击复律的基本理论和近代认识 ;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房颤电击复律临床应用和研究概况。1 电击复律的基本理论和近代认识1.1 房颤的基本理论 电击复律的研究主要以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为主 ,虽然与房颤有所不同 ,但其基本概念可相互适用 ,Idcher(PACE ,1994 )研究证实室颤、房颤的电击除颤条件基本相同。房颤发作时是多个子波的多处折返 ,其折返的程度决定于心房肌的重量、长度 ;根据Schert理论 ,一个自主病灶形成的单相波 (即子波 )频率过快 ,很难对其他静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