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腰椎体后缘骨块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腰椎体后缘骨块形成的病因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复习我院因腰腿痛作CT扫描的连续500例资料,每例均常规扫描L3~5S1三个椎体间隙。结果:500例中,共出现腰椎体后缘骨块72例(14.4%),其中椎间盘钙化37例(41.4%),软骨板破裂28例(39%),后缘韧带钙化5例(6.9%),椎体骨缘增生2例(2.7%)。结论:腰椎体后缘骨块的病因主要是:腰椎软骨板破裂、椎间盘 经、后绷韧带钙  相似文献   

2.
目的:认识腰椎后缘软骨板破裂症的临床及影象学特点,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对52例腰椎后缘软骨板破裂症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52例经6个月~3年随访,优良率达96%。结论:腰椎后缘软骨板破裂症的发病机制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环状骨够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治疗效果佳。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病理演变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例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切除的完整病灶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病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例儿童和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明显增厚、变性,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部分坏死区为纤维组织替代,局部出现修复性新生骨。另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下的成熟骨组织。结论:腰椎椎体终板后缘先发生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然后出现修复性新生骨,新生的骨组织由于硬度较低,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随着爬行替代的完成及骨骼的成熟,逐渐形成凸向椎管内的骨块,表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缘Schmorl结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6例均有间歇性跛行,10例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例。影像学检查见腰椎体后下缘缺损及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采用单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术4例,优3例,良1例。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术12例,优9例,良3例,随访1-5年。结论 1、LPMN的形成可能是在软骨板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应力和创伤作用,髓核经缺隐破裂的软骨板突出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引起骨突环撕脱、后移,最终骨化。2、手术时机愈早愈好,单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和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缘游离骨块的类型及发生机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椎体后缘游离骨块的发生机理,类型和名称作一探讨。方法:基于手术治疗中对腰椎后缘游离骨块的认识,又对1853例拟诊为椎间盘突出的CT片做了调查。结果:腰椎椎体后缘有骨块或钙化者97例,占检索片的5.2%,(1)软骨板破裂后移13例(13.4%),其中儿童1例,成人12例;(2)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后壁破裂33例(34.0%),(3)椎体后缘骨突骨折9例(9.3%),(4)突出椎间盘钙化或骨化16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6例均有间歇性跛行 ,10例腰腿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4例。影像学检查见腰椎椎体后下缘骨缺损及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采用单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术 4例 ,优 3例 ,良 1例。双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术 12例 ,优 9例 ,良 3例 ,随访 1~ 5年。结论  1、LPMN的形成可能是在软骨板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 ,由于应力和创伤的作用 ,髓核经缺陷破裂的软骨板突出到椎体和骨突环之间 ,引起骨突环撕脱、后移 ,最终骨化。 2、手术时机愈早愈好 ,单侧椎板扩大开窗 +骨块切除和双侧椎板扩大开窗+骨块切除为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7.
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分析了11例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临床,X线及CT表现,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均为单处发病。典型的X线表现为发病椎体后下缘有一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CT扫描均见椎体后缘类圆型或多囊状骨质缺损,为典型的软骨结节(许莫氏结节)结节的骨性后壁凸入椎管构成侧位X线片上的骨块,作者认为腰椎后骨内软骨结节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是由椎间盘组织经破裂的软骨终板突入椎体后缘的松质骨内所致。当症状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21例病人,以腰腿痛症状为主,少数伴有间隙性跛行和马尾压迫症状,平均发病时间4.5年。X线检查发现下腰椎管内有一与椎体后缘相连的小骨块,CT扫描清晰显示椎体后缘有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形成硬化带,后方骨质凸入椎管内,或压迫硬膜囊或压迫神经根。MRI显示对应椎间盘大都呈严重退变状态。本组病人全部行手术治疗,将凸入椎管内骨质凿除和对应突入的椎间盘摘除,部分病人行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结果:术中肉眼所见,切除的凸入骨质都与纤维环边缘相连在一起,骨缺损区为纤维软骨组织和骨性组织所充填。术后21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18例腰腿痛症状消失,3例有轻度腰痛,3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腰椎受异常应力或过度活动或其它一些尚不明的原因引起椎体终板缺血性变性、坏死,终板内形成骨软骨性坏死缺损区(Schmorl结节),终板缺损区四周骨软骨组织在压力作用下增生、硬化。向后增生的骨质凸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囊内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导致了本病的发生。因此将本病命名为“腰椎椎体后缘终板骨坏死症”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9.
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青壮年的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5年来,国内文献开始陆续出现报道,但命名不一,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腰椎椎后缘离断症等等。但其特殊的CT影象学表现及由于突出物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椎管狭窄及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已逐渐为临床学者所认识。本文总结近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共56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膝骨性关节炎与膝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骨性关节炎(OA)主要表现为软骨退变,并涉及软骨下骨、韧带、滑膜、肌肉、半月板等组织.本研究旨在观察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与内侧胫股关节软骨退变之间的关系,探讨膝OA病变过程中内侧半月板后角退变性损伤与软骨退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椎管内造影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152例胸腰椎骨折在行椎板减压前常规行椎管造影了解伤椎椎体后缘骨块及椎管容积情况,有针对性行椎板减压.结果 经体外及术中内固定的撑开复位,椎体后缘的骨块已基本复位.结论 椎管造影术可减少椎体后柱的再次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组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运动节段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主要包括退变性椎间盘疾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不稳、退变性腰椎滑脱等,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腰腿痛、伴或不伴有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近二十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己经成为一个慢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外科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传统方法是椎管减压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但融合固定增加了邻近节段的压力,而且有一些重要的缺点诸如供骨区疼痛、手术时间长造成感染、假关节形成、植入物疲劳失效等。为了能避免或延缓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保留运动的装置即动态稳定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将主要讨论动态稳定装置的应用现状及其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44例患者,其中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和RF内固定术,36例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原有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40例达到骨性融合标准,2例植骨块部分吸收,2例融合欠佳,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CT、MRI等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彻底充分地减压及长期的骨性融合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青壮年的腰椎软骨板破裂症 ,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 5年来 ,国内文献开始陆续出现报道 ,但命名不一[1 ,2 ] ,如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腰椎椎后缘离断症等等。但其特殊的CT影象学表现及由于突出物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引起椎管狭窄及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已逐渐为临床学者所认识。本文总结近 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青壮年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共 5 6例 ,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 6例 ,男 5 0例 ,女 6例 ,年龄 1 8~ 30岁…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腰椎不稳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随着对腰痛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至少有30%的腰痛患者与其程度不等的腰椎不稳定有关.1发病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一些致病因素的影响,椎间盘及关节软骨发生退变,椎间隙变窄,随之出现韧带和关节囊松弛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脊柱本身开始出现不稳定,相关肌肉为维持稳定而增加负荷,腹背肌肌力逐渐下降、无力或出现损伤,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变化,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侯群,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是以病损部位为中心,自病损区上位正常椎体至下位正常椎体做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使之在力学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体滑脱等疾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后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椎间融合器的不断改进,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得腰椎融合率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又称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1-4],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椎体后缘骨突与椎体分离,向椎管内突出,进而造成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等改变[5]。以往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病,对其研究愈发深入[1-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认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及手术要点。方法 8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术前被冠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骨结节突出4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2例临床诊断有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存在,术中均见大小不等的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不相连的浮动骨块。结果 8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4~18个月,只有2例患者诉残留阴雨天腰部酸痛症状。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CT扫描见突出物合并有骨化块时,要仔细分析有无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的现象。清晰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病椎间隙CT轴位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卧床休息,一般不做牵引及推拿,手术宜采取椎板双侧开窗以求完整切除骨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