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是一种上皮真性瘤,其名称很多如“上皮性乳头状瘤”、“内翻性乳头状瘤”、“乳头性鼻窦炎”、“鼻乳头状瘤”、“鼻软性瘤”、“变移细胞瘤(transitional celltumour)”及Ringertz瘤等,多达20种以上。一般根据乳头状瘤生长形式和部位不同,分为外生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前者多发生于鼻中隔,后者多见于鼻腔外侧壁和鼻窦。乳头状瘤外观与鼻息肉相似,常易误  相似文献   

2.
万芸  游玉梅  黄伟康  黄宇辉 《广东医学》2007,28(8):1297-1298
目的 比较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的临床及X线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验证的24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与263例不典型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及X线特征.结果 X线平片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的敏感性较低.结合导管造影能够大大提高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检查率.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出现乳头溢液的比例较不典型乳头状瘤高,在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则更高;而不典型乳头状瘤临床可触及肿块、X线见病灶及钙化的概率均较导管内乳头状瘤高,而且不典型病灶较良性病灶大,相比良性病灶的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楚.结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的临床及X线特征相似、相互交叉,诊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鼻内乳头状瘤与HPV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鼻内乳头状瘤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按照 1991年WHO的上呼吸道肿瘤分类法 ,鼻内乳头状瘤病理标本 30例中 ,外生性乳头状瘤 7例 ,内翻性乳头状瘤 18例 ,柱状细胞乳头状瘤 5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和免疫组化 (IH)法分别检测标本中与HPV相关的DNA和PV结构的抗原 ,并以 5例鼻息肉为对照。结果 :7例外生性乳头状瘤组织中 5例 (72 % )HPV阳性 ;1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仅 1例 (5 .8% )阳性 ;5例柱状细胞乳头状瘤及对照组鼻息肉 5例中均未检出阳性。外生性乳头状瘤组中HPV的检出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V感染与外生性乳头状瘤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 ,与内翻性乳头状瘤和柱状细胞乳头状瘤的病因无明显相关性。对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目前采用干扰素及转移因子等药物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手术治疗为主较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在喉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DNA含量的变化,探讨喉乳头状瘤癌变的机制。方法:以正常喉黏膜作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测定技术检测20例喉乳头状瘤、15例喉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及16例喉乳头状瘤恶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DNA含量变化。结果:喉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及喉乳头状瘤恶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DNA含量逐渐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喉乳头状瘤与恶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PTEN蛋白异常表达及DNA含量变化可能在喉乳头状瘤恶变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是能感染人和动物皮肤、粘膜并引起乳头瘤状病变的一种DNA病毒,属于乳多空泡病毒(papova-virus)科。自从1933年发现Shope乳头状瘤病毒(又名白尾野兔乳头状瘤病毒,Cotton-tail Rabbit Papilloma Virus,CRPV)以来,又发现了牛乳头状瘤病毒(BPV)、鹿乳头状瘤病毒(DPV)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目前已发现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有46型之多,最近已有报道发现了HPV-51。这些不同型的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人体的部位不一样,引起肿瘤的恶性程度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喉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DNA含量的变化,探讨喉乳头状瘤癌变的机制。方法:以正常喉黏膜作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测定技术检测20例喉乳头状瘤、15例喉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及16例喉乳头状瘤恶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及DNA含量变化。结果:喉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及喉乳头状瘤恶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DNA含量逐渐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喉乳头状瘤与恶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PTEN蛋白异常表达及DNA含量变化可能在喉乳头状瘤恶变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导管内30例良性乳头状瘤,28例非典型乳头状瘤,26例乳头状癌组织标本中埃兹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zrin蛋白在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瘤,非典型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三组间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3%、32.1%、53.8%,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典型乳头状瘤组Ezrin的异常表达率高于良性乳头状瘤组,乳头状癌组高于非典型乳头状瘤组。结论Ezrin在导管内乳头状癌组有较高的异常表达率,且表达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Ezrin蛋白的表达对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乳头状瘤患者进行了超声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可能6例,乳癌可能4例,囊性增生5例,囊性增生伴腺瘤样结节形成3例;病理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4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局部上皮异型增生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恶变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炎症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囊性增生及纤维瘤形成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陈旧性出血2例。结论超声诊断乳腺乳头状瘤准确可靠,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能对良、恶性乳头状瘤进行鉴别诊断,给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汕头地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蛋白的表达,并探讨HPV在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49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1例鼻慢性炎症及鼻炎性息肉石蜡标本进行HPV(广谱型)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①HPV蛋白在鼻腔、鼻窦单纯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两组中均有表达,总HPV阳性感染率为34.7%(17/49),而11例鼻慢性炎症及鼻炎性息肉组织中均无表达。②HPV阳性感染率在34例单纯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为38.2%(13/34),在15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中为26.7%(4/15),其组间的HPV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③鼻慢性炎症及鼻炎性息肉组与鼻腔、鼻窦单纯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组组间的HPV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可能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乳头状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癌变过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香丹 《吉林医学》2012,(1):188-190
<正>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乳头状病变,可分为中央型乳头状瘤(通常位于乳晕附近)及周围乳头状瘤(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WHO(2003年版)建议不再采用乳头状瘤病的名称,因为该名称在实际工作中既被用于描述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又被描述于导管上皮增生,容易引起混肴。导管内乳  相似文献   

11.
乳腺乳头状瘤病[1] 是指乳腺中、小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 ,部分或全部填充乳管的管腔 ,并使其不同程度的扩张。Haagensen[1] 认为乳头状瘤病不同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囊腺瘤 ,后二者皆构成可触及的肿瘤 ,而乳头状瘤病为一种镜下改变 ,并不构成可触及的肿瘤 ,因而许多学者也将乳头状瘤病称为“显微性乳头状瘤”。结合本院自 1995年 12月至1999年 12月共收治乳头状瘤病患者 2 9例 ,乳头状瘤患者 37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 2 3~ 50岁 ,均以非月经期乳头溢液 (血性 ,浆液性或二者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47-49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46例,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分析讨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检测准确性和手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对4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进行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所有患者均检验出乳房肿块,但在5例双侧发病患者中,仅3例患者确诊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余2例患者未检查出双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而且检验过程中,显像清晰可见。并为之后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提供重要依据,增加手术完成率,本次研究手术成功率为97.83%(45/46)。结论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下,能够精确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为之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做出引导,根据吲哚菁绿荧光素的SN定位,可有效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展情况,便于手术进行。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瘤为耳鼻咽喉各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源于鼻腔及鼻窦的乳头状瘤为其较特殊的一种病理类型。后者命名较混乱,常用者如:“内翻性”(或倒生性)乳头状瘤,乳头瘤样鼻息肉、呼吸上皮(或称上皮性)乳头状瘤,Schneiderian乳头瘤等。在组织学结构上,该瘤之表皮层总含有类似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延边地区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特点 ,为确定针对本地区鼻部乳头状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课题打下基础 .[方法 ]调查了 1980年到 1999年 2 0年之间在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经活检确诊为鼻部乳头状瘤的全部患者的原始记录 .[结果 ]发现 89例鼻部乳头状瘤患者 ,其发病率占全部鼻部肿瘤的 3 3 % ,占鼻部良性肿瘤的 5 2 % .[结论 ]延边地区鼻部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故提高对鼻部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并加快有关鼻部乳头状瘤的病因学研究 .  相似文献   

15.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虽为良性肿瘤,但其呈侵袭性生长,手术后容易复发且有可能恶变,然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是IP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尤其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恶化及预后密切相关。现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IP相关性的最新动态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苏时务  牙库夫 《新疆医学》1995,25(3):170-171
喉乳头状瘤为喉部最常见的非漫润性良性上皮瘤。唐忠怀等报告,耳鼻咽喉良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瘤最常见,占48.8%;喉部良性肿瘤中,乳头状瘤占90%。儿童喉乳头状瘤较成人生长快,复发率较高,我院于1967~1990年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导管乳头状瘤是一组较少见的良性乳头状唾液腺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其中一个分型,常发生于小唾液腺,发生于大唾液腺极少且易被误诊。国内仅报道5例发生在腮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本例是国内首次报道的发生于下颌下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32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术治疗.结果 32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复发,在此通过鼻内镜下对复发部位低温等离子烧灼,无恶性病变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术临床效果明显,术后复发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吕建宏 《吉林医学》2012,33(8):1646-1647
<正>乳腺乳头状瘤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多见于经产妇女,以40~45岁居多[1]。根据其病灶大小和发生部位分为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头状瘤。前者主要发生于乳头、乳晕下的输乳管以及大导管内,又称为中央型乳头状瘤,乳头溢液  相似文献   

20.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70%,约占全部鼻腔鼻窦肿瘤的0.5%~4%。内翻性乳头状瘤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有术后复发及恶变倾向,我科收治1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恶变复发,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