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消化性溃疡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特征以及探讨其与幽门螺旋杆菌(Hp)的关系。方法1200例小儿行纤维内镜检查,并对胃黏膜进行组织培养,病理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行胃镜检查的小儿消化性溃疡比率为10.5%(126/1200),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占86.5%,胃溃疡(GU)占11.1%,复合性溃疡占2L4%,男:女为2.07:1,以DU多见,DU好发于球部,GU多发于窦部、胃角中段,GU中Hp检出率高,DU中Hp检出率低。溃疡复发均伴有Hp感染。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好发于学龄期以上,以DU多见,DU与Hp感染密切相关,复发亦与其相关。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成人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已被确认,在小儿中的感染及其致病作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自1986年以来国内外已有10多篇关于在儿童中Hp感染情况的报道,都证实了Hp感染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似性。小儿胃镜的推广应用,对小儿胃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就近年来国内外Hp的研究进展及Hp与小儿胃病的关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体内微量元素(Mg、Ca、Fe、Cu、Zn、Se)变化的关系。方法:用抗Hp抗体和^14C-尿素呼气试验对胃癌(33例)及消化性溃疡(10例)患者进行Hp感染测定,同时行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胃癌组Hp感染率为72.7%(24/33),消化性溃疡组90.0%(9/10)。胃癌组血清Cu高于消化性溃疡组,血清Se则明显低于消化性溃疡组。结论:胃癌患者血清Cu和Se存在明显的改变。胃癌的发生与U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自从1983年由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Hp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除Hp可防止溃疡复发。笔者近几年通过临床观察,应用黄连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两种非侵入性方法检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复发关系密切,也是小儿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较多,可分为侵入性检查和非侵入性检查。儿童对侵入性检查依从性差,难以开展,故选择理想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是必然趋势。本文以侵入性检查中活组织切片染色法及快速尿素酶法为金标准,同时与非侵入性检测唾液抗Hp IgG及粪便Hp抗原(HpSA)作比较,旨在观察其诊断儿童Hp感染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儿幽门螺杆菌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美 《吉林医学》2010,31(5):667-669
小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病,是指Hp感染后引起的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以及胃肠道外与之有关的疾病。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道,在人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发现并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认为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随后世界各国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远期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全部病例86例,经电子胃镜检查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理检验示幽门螺杆菌(Hp)阳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口服胃疡平颗粒,同时联用洛赛克。对照组口服洛赛克、雷尼替丁。两组皆采用正规抗Hp治疗1周。并在1个半月后及1年后2次观察临床疗效、复查电子胃镜和病理Hp检查。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显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2.72%(P〈0.05)。Hp根除率分别为95.00%、93.18%(P〉0.05)及Hp远期复发率分别为12.50%、15.90%(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可明显提高远期疗效,溃疡愈合质量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胶体果胶铋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5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并对Hp阳性的25例给予胶体果胶铋(CBP)及雷尼替丁对照治疗。结果。Hp阳性者47例(87%),多伴胃窦炎或十二指肠炎。CBP在改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与雷尼替丁相似,而在清除Hp,改善伴随症状方面明显优于雷尼替丁(P〈0.01)。结论:Hp感染与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CBP对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关系及Hp的感染率及高根除率的药物选择方案。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共316例患者,取胃黏膜活组织用培养基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幽门螺杆菌,对培养到的Hp菌株采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纸片琼脂扩散法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Hp培养阳性率依次为消化性溃疡(39.06%),活动性胃炎(36.17%),胃癌(30.00%),萎缩性胃炎(14.29%)。对114例Hp阳性患者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庆大霉素敏感率最高(95.61%),其次为痢特灵(92.98%),克拉霉素(80.70%),阿莫仙(71.93%),甲硝唑最低(8.30%)。结论Hp感染与多种胃病关系密切,是其致病性因子之一,临床上对Hp感染的患者可选择庆大霉素、痢特灵、克拉霉素及阿莫仙治疗,最佳治疗方案为质子泵加庆大霉素加痢特灵。甲硝唑因耐药率高,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与脑梗塞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自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分离出以来,一直是消化内科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话题。现一般认为:H.pylori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特别是B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H.pylorl是消化性溃疡尤其是Du的主要致病因素。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子,Hp与胃黏膜相关性恶性淋巴瘤(MALT)密切相关。WHO已经把Hp列为第一类致癌物质。但是近年来,Hp感染与许许多多胃外疾病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MALT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中平 《华夏医学》2002,15(6):768-76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对318例经胃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用法莫替丁,呋喃唑酮,甲硝唑,德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采用法莫替丁治疗的对照组。8周后复查胃镜并行Hp检查,在溃疡愈合的293例患者中选择281例患者进入随访研究,共24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2个月的愈合率为93.0%,24个月的愈合率86.00%,溃疡复发率为10.0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有溃疡27%,复合溃疡6.7%);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86.4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8%,胃溃疡78%,复合溃疡93%)。二组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密切,具有多种作用破坏了粘膜屏障,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在抗溃疡的同时根除Hp可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为消化性溃疡的根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黄国范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2):1423-1423
幽门螺杆菌(Hp)是公认的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对感染Hp的消化性溃疡行Hp根除法已达成共识,本文联合应用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和奥美拉唑,观察这种三联疗法根除Hp及溃疡的效果,旨在探寻疗程短、Hp根除率高、溃疡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小儿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探讨(附6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智军 《广西医学》2002,24(9):1356-1357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对65例小儿消化性溃疡行纤维胃镜检查并对胃粘膜进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Hp,追踪随访1年,结果:65例中男45例,女20例,十二指肠溃疡54例,占83.1%,胃溃疡9例,占13.8%,复合溃疡2例,Hp检出44例,占67.7%(44/65)。其中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41例,占75.9%(41/54),胃溃疡Hp检出2例,占22.2%(2/9)。34例Hp根除,仅2例复发,复发率5.9%。10例Hp未根除,7例复发,复发率70.0%,溃疡复发Hp均阳性,结论:小儿消化性溃疡男性多于女性,且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Hp感染与小儿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溃疡愈合,炎症好转及溃疡复发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Hp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55例,给予丽珠胃三联治疗,均为2次/d,疗程7d。观察记录Hp根除率、胃炎及溃疡愈合情况、1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48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访7例。Hp根除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3.3%,消化性溃疡94.4%,总根除率为93.8%。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0.0%,消化性溃疡88.9%。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轻微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结论:丙珠胃三联7d治疗方案具有药物剂量小、疗程短、Hp根除率高、炎症减轻和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是目前根除Hp、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方法5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予以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治疗后,复查胃镜及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溃疡治愈率为95%、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6.2%。结论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奥关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对Hp的根除作用及对溃疡愈合率均较理想,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辛敏  罗伟生 《广东医学》2006,27(3):432-434
自从1983年MARSHALL和WARREN成功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越来越多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密切的关系。一氧化氮(NO)是左旋精氨酸在NO合酶(NOS)催化作用下生成的,NOS分为两型:原生型(cNOS)和诱生型(iNOS)。适当NO含量对调节胃动力和胃黏膜血流、维持胃黏膜的防御机制起着重要作用。NO含量的增多可能既是机体防御Hp入侵的重要手段,也是Hp引起炎症、溃疡乃至癌变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就近几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Hp感染与NO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胃部疾患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各80份,同时设正常对照标本80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其幽门螺杆菌。结果:三种病例及正常对照组其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胃炎组77.50%(62/80),消化性溃疡组82.50%(66/80),胃癌组62.50%(50/80),正常对照组16.25%(13/80)。三病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Hp感染很可能是胃癌发生的致瘤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陈文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99-130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Hp)在儿童时期就可以感染胃,并引起终身的慢性胃炎,而后者可引起消化性溃疡病;由于在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的再感染非常罕见,因此这种过去呈慢性突发性的严重疾病在经过了充分的治疗后,是可以永久根治的。Hp感染已被确认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Hp能够治愈消化性溃疡且减少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