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CT和双对比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双对比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8例均行CT检查,13例行双对比造影检查. 结果 28例GIST主要CT表现为:良性6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恶性22例,有如下特征:(1)肿块直径≥5 cm 17例;(2)肿块内出现低密度坏死20例;(3)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 HU 18例;(4)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15例;(5)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13例胃肠造影表现为胃肠道腔内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整,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瘤周黏膜呈推移改变.本组CT定位准确性为67.86%(19/28),双对比造影为76.92%(10/13).对良、恶性的鉴别:CT准确性为78.57%(22/28),双对比造影为50%(5/10);另3例腔外型被误认为外压性改变. 结论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是检查GIST最基本的方法, CT和双对比造影结合有助于对GIST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及病理资料.结果:38例GIST发生在胃18例,小肠14例,食管和直肠各1例;良性12例(9例发生在胃),潜在恶性6例(胃4例,小肠2例),恶性20例(胃9例,小肠11例);良性者知径1~5cm,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10/12),恶性肿块直径6~19cm,内可见变性坏死、囊变形成灶性低密度区,并呈不均匀强化(20/24).本组对GIST的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2.1%(35/38)和89.4%(34/38).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者32例,6例CD117或者CD34阳性.结论:MSCT检查在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以及初步鉴别肿瘤良恶性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28例GIST中,恶性22例,主要CT表现为:肿块直径≥5cm17例,20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7例,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15例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67.8%(19/28),定性准确率78.57%(22/28)。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对术前定性诊断有帮助。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6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1例。12例CIST中,良性占4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恶性GIST共计8例,其中7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多不清楚,密度不均匀,边缘有分叶,强化不均匀,5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常规消化道造影的局限,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4例,小肠3例,升结肠1例。肿瘤平均直径6.8cm。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2/18),腹痛(11/18),消化道出血(7/18),肠梗阻(2/18)。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但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定性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16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34例。术前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双期动态增强扫描32例。结果:34例中,良性5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24例。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22例,十二指肠1例,空、回肠5例,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各1例,复发2例,直肠1例。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GIST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CT定性准确率29/34(85.29%),定位准确率30/34(85.24%)。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最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位于胃20例,小肠5例,直肠3例,食管2例,消化道外11例。影像学检查恶性GIST共计27例,其中21例肿瘤直径>5cm,边界不清楚,19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13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囊变,5例出现转移灶;良性14例,11例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易于发现腔内型和腔内外型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弥补了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的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结果:13例GIST发生在胃10例,十二指肠1例,肠系膜2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良性GIST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95,自引:1,他引:9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部8例,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各1例。本组良性者,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恶性者,有如下特征:(1)肿块直径≥7cm;(2)肿瘤边缘有分叶;(3)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4)肿瘤的溃疡大而深;(5)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6)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7)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54.5%(6/11),超声内镜定位准确度为87.5%(7/8)。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者3例,恶性者7例,增生活跃者1例。cT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72.7%(8/11),超声内镜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62.5%(5/8)。结论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3,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和病理相关性,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8例GIST(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肝胃韧带1例,腹膜后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38.9%),病灶长径1.5-5cm,平均4cm;交界性3例(16.7%),病灶长径3-6.5cm,平均5.8cm;恶性8例(44.4%),病灶长径5-25cm,平均10.3cm。CT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影。其中,原发胃肠道肿瘤15例(哑铃型3例,腔内型4例,腔外型8例),密度均匀9例,病灶直径平均4.5cm,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直径平均9cm,胃肠道外肿瘤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平均5cm,密度不均2例,病灶直径平均14.9cm,增强扫描直径小于5cm或良性GIST,强化均匀,直径大于5cm或交界性、恶性GIST,强化不均,内见大小不等不规则或囊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学对照,CT判断GIST良恶性符合率为77.8%。结论GIST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关,肿瘤体积较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包膜强化不连续,分叶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8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7例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8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4例,回肠末端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各1例,未确定原发部位者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7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坏死、囊变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2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7例,气体及对比剂进入其中;钙化1例,转移2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螺旋CT定位准确度为77.8%,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50%.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 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最大径8.4e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 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肿块直径<5.0cm者3例,直径≥5.0cm者7例。呈类圆形2例,呈多分叶状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4例,低度恶性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但确诊需依靠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GIST的MSCT资料。结果:46例中,GIST位于食管1例,胃部15例,十二指肠12例,空回肠11例,结肠3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3例;恶性肿瘤28例,交界性3例,良性15例。46例中35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5~30.1cm,最大径<5cm者10例,>6cm者1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4例,最大径>4.5cm。瘤内点状钙化灶4例。结论:GIST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检查有助于GI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情况,对肿瘤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