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诊为脑卒中的卵圆孔未闭(FPO)的诊断状况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首诊为卒中而住院159例患者临床资料,均常规排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及血脂异常、心源性栓子、周围血管系统疾病、血管炎、高凝状态等卒中原因,无阳性发现者为"隐源性卒中",则进一步行经胸心脏彩色超声(TTE)、经食管超声(TEE)和心肺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排除有PFO。结果以脑卒中首诊的患者中,有18例无法确认卒中原因,进一步检查发现PFO 11例:其中TTE检查发现1例,TEE+声学造影检查证实9例,CTA检查证实1例。所有PFO经封堵或手术处理:10例接受TEE引导下经皮PFO封堵术,1例因PFO上骑跨血栓直接行体外循环胸腔镜下血栓取出+PFO缝闭术;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卒中症状缓解或消失而出院,常规抗凝3个月,随访6个月PFO无复发。结论对于脑卒中尤其是隐源性卒中应排除有无PFO存在。  相似文献   
2.
3.
外伤性上矢状窦破裂12例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上矢状窦破裂的临床CT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外伤性上矢状窦破裂的具体CT临床表现,并据以客观评价64排螺旋CT应用于外伤性上矢状窦破裂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结果 12例患者中,左单侧顶部血肿2例;右单侧顶部1例;单侧顶部为主延伸过中线4例;顶尖处偏左单侧2例;偏右单侧3例。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准确,影像清晰。结论血肿部位与上矢状窦破裂口密切相关,运用64排螺旋CT可以一次完成多层面薄层扫描避免了移动外伤患者的危险,缩短了扫描与诊断时间。三维后期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出破裂位置及其周围血管的细小变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为尽快实施外科手术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段立  潘铁成  魏翔  胡敏  徐利军 《临床误诊误治》2009,22(7):47-47,F0003
1 病例资料 女,16岁.因口唇、指趾端发绀16年入院.患者系足月顺产,母孕期体健,否认毒物、放射线接触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出生后2个月即出现口唇、指趾端发绀,哭闹后发绀加重,无晕厥、蹲踞表现,生长发育正常,轻度活动即感气促、心慌、胸闷,休息后可缓解,未行诊治.查体:体温36℃,脉搏106/min血压98/66 mmHg,呼吸20/min.口唇及双上肢、下肢指趾端明显发绀,并呈典型的杵状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贝那普利联合应用治疗肾移植患者移植肾慢性损伤的远期效果. 方法非糖尿病患者肾移植术后尿蛋白>0.5g/d或SCr>177 mmol/L(>2 mg/d)32例,随机分2组:①治疗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平均40岁.病理诊断慢性移植物肾病(CAN)13例、环孢素中毒3例、肾小球疾病7例.②对照组9例.男4例,女5例.平均35岁.CAN 6例、环孢素中毒1例、肾小球疾病2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d)与贝那普利(20 mg,2次/d)联合治疗3年,对照组未进行此项处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SCr、24 h尿蛋白变化及移植肾生存时间.结果 随访3年后,治疗组SCr为(252.2±117.9)mmol/L,对照组为(375.3±203.0)m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AN患者SCr为(282.4±147.3)mmol/L,对照组为(528.7±107.8)m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4 h尿蛋白为(1.0±0.6)g,对照组为(1.3±0.7)g,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肾存活时间治疗组76个月,对照组为71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可保护移植肾功能,对蛋白尿及移植肾远期存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6岁。2007.10.08就诊。主诉外阴刺痛刺痒、烧灼感,伴鱼腥味,症状长达2年之久。曾就诊多家医院,按霉菌性阴道炎给予治疗,一过性好转。自购用止痒洗抗生素、外用达克宁栓剂、甲硝唑栓剂,也曾一过性好转,但症状会重复发作。发病前有过非婚性接触史。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9岁,孕3产1.于中期妊娠引产后第2次清宫术后12 d入院.2008年5月7口曾因停经5个月,双胎伴胎儿发育畸形行引产术,20 d后因阴道出血不止,考虑为胎盘粘连,行清官术,术后阴道出血2 d停止;6月17日月经来潮,月经最较平时少,经期3 d;7月20日月经再次来潮,量多,伴大量血块,急诊行清官术,术后2 d H;血停止.术后病理检查:官内刮出物为凝血块及破碎子宫内膜.既往月经正常.体检:子官后位,正常大小,质地偏软,无压痛,右侧附件增厚、无压痛,左侧附件未见异常.实验窒检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用酶联免疫法未检出,血红蛋白107 g/L,其他生化及肿瘤指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张哲  魏翔  徐利军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132-133,137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qRT-PCR方法检测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和120例癌旁肺组织标本中miR-21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2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060)。miR-21的表达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P=0.0063)、癌细胞分化(P=0.0410)及淋巴结转移(P=0.0197)相关,与性别、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无关(均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iR-21表达异常提示其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潜在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术后发生谵妄(PD)的围术期主要危险因素以及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230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AM—ICU量表评测分为PD组和非PD组,分析18个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术后PD的相关性.结果:230例患者中发生PD59例(PD组),未发生PD171例(非PD组)。两组ASA分级、手术级别、术中严重体液丢失、性别、体外循环总时间、高钠、药物使用和睡眠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ASA≥III级、手术级别〉III级、术中严重体液丢失、体外循环总时间、术后血钠〉145mm01/L、术后疼痛、硝普钠使用〉3d、睡眠障碍是心脏术后发生PD的特异性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术后PD特异性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性别、体外循环总时间、高钠、药物使用和睡眠障碍.谵妄的诊断可参考相关量表,根据可能的危险因素作相应处理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大鼠自体颈部静脉移植模型观察动脉化的静脉移植血管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损伤,探讨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将静脉血管桥吻合于颈静脉,实验组吻合于颈动脉,术后4周取材行病理检查,检测移植血管组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膜流动性.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血管内膜增厚[(1.92±0.87)μm比(32.66±5.32)μm],血管组织ROS升高(23.57±9.21比69.33±15.76),MDA水平升高[(5.32±0.49)nmol/mg pro比(16.83±3.53)nmol/mg pro],SOD活性下降[(14.74±3.58)U/mg pro比(4.77±2.07)U/mg pro],上述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实验组移植血管组织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162.74±10.66)mV比(97.53±12.82)mV],线粒体膜黏滞系数η升高(0.226±0.025比0.417±0.069),上述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移植物处于氧化应激状态,ROS通过损伤线粒体诱导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和静脉承受了高氧的动脉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