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以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入我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共64例,收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造影资料,并随访12个月全因病死率情况。结果共纳入AMI合并VSR患者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15例患者在12个月内死亡,病死率为23.44%;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外科术前肌酐增幅更高[85.00(52.00, 173.80)μmol/L vs. 27.00(1.50, 67.00)μmol/L,P=0.001],血pH值更低(7.39±0.06 vs.7.44±0.06,P=0.028),心源性休克比例更高(60.0%vs. 18.4%,P=0.002);两组患者VSR部位、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初始VSR直径、最大VSR直径、VSR直径变化等方面未见差异;冠脉造影方面,53例(82.81%)罪犯血管位于前降支,1例(1.56%)位于回旋支,10例(15.62%)位于右冠状动脉,22例(34.38%)为三支病变,48例(75.00%)罪犯病变位于罪犯血管的中段,31例(48.44%)罪犯血管为完全闭塞病变,冠脉解剖特征在存活组及死亡组未见差异;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HR=1.088, 95%CI:1.007-1.175,P=0.033)及合并心源性休克(HR=4.288,95%CI:1.463-12.568,P=0.008)是AMI合并VSR患者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AMI合并VSR患者,超声及冠脉造影特征并不影响近期生存,年龄和心源性休克是1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CHD合并COPD患者(86例)和单纯CHD患者(76例)行肾动脉造影、踝臂指数(ABI)、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及血气分析、血脂、肾功能检查。结果 CHD合并COPD组较CHD组ABI〈0.9和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比例升高(74.4%vs39.5%,P〈0.01;24.4%vs11.8%,P〈0.05),动脉血氧分压下降[(75±8)vs(88±8)mmHg,P〈0.01],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明显减弱[(0.7±3.4)%vs(7.0±1.9)%,P〈0,01],CHD合并COPD组血清肌酐较CHD组明显升高[(112±43)vs(91±27)μmol/L,P〈0.01]。结论 COPD加速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动脉粥样硬化,并导致肾功能不全加重。其机制与内皮舒张功能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0月~2011年6月缺血性心肌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治疗组(n=26),观察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洋地黄类等,治疗组在观察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20mg,tid)治疗,疗程6个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心脏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与观察组相比,治疗组6个月后LVEF增加[(47.46±9.28)%vs.(41.35±7.66)%],LVEDD降低[(49.50±4.38)mm vs.(59.38±6.85)mm]、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508.83±204.61)m vs.(278.49±106.78)m],同时NT-proBNP亦有明显下降[(1925.00±1287.20)pg/ml vs.(3873.01±3333.59)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常规药物可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增加其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新测量指标动态心率震荡(TD)及HRT测量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分析其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及预测CHF患者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CHF患者120例作为CHF组,同期纳入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将CHF组按NYHA分级分为轻度CHF组(心功能Ⅰ~Ⅱ级,n=72)和中重度CHF组(心功能Ⅲ~Ⅳ级,n=48)。所有患者行放射免疫法检测B型脑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前心率(HRVPC)以及RR间期,计算HRT指标(包括TO、TS和TD)。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分析HRT各指标与年龄、性别、LAD、LVEDD、LVEF、BN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组SDNN缩短[(95.67±30.22) msvs.(131.65±20.71)ms],TO和TD更高[TO:(-1.50±2.71)%vs.(0.61±1.95)%;TD:(0.012±0.004)mm/RRIvs.(0.063±0.031)mm/RRI],LAD和LVEDD更高[LAD:(36.11±2.24)mmvs.(47.65±2.13)mm;LVEDD:(43.65±7.33)mmvs.(62.13±8.70)mm],BNP明显升高[(80.05±32.30)pg/ml vs.(941.00±139.17)pg/ml],TS和LVEF更低[TS:(12.13±3.67)vs.(6.80±5.33);LVEF:(67.30±5.21)% vs.(38.22±12.75)%],而且随着CHF程度的加重,上述改变更加明显。CHF组TO与TS、LVEF、SDNN负相关(P<0.05);TS与SDNN正相关(P<0.05),与HRVPC、BNP负相关(P<0.05)。结论 CHF患者HRT明显减弱,其中TO和TS均受到SDNN的影响,而TD与HRVPC、SDNN、LVEF、BNP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中QRS碎裂波(f QRS)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年5月~2016年5月高度怀疑为AMI并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AMI组84例、非AMI组29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f QRS进行分析。亚组分析方法:将84例AMI患者分为f QRS波合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组(A组),f QRS波合并LVEF≥50%合并f QRS波组(B组)、无f QRS波组(C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心电图检测f QRS波、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84例,平均年龄65.2±9.7岁,合并疾病:高血压29例、糖尿病14例、吸烟史27例。非AMI组29例,平均年龄63.8±10.4岁,合并疾病:高血压9例、糖尿病4例、吸烟史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吸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AMI组相比,AMI组LVEDD值更高,而LVEF更低(P0.05),AMI组的f QRS波检出率显著高于非AMI组(65.48%vs.34.49%,P0.05);A组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率(93.94%)显著的高于B组(68.18%)、C组(27.59%,P0.05),B组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率(68.18%)显著高于C组(27.59%,P0.05);A组患者完全闭塞率(48.18%)显著高于B组(13.64%)、C组(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患者的完全闭塞率(13.64%)与C组(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的f QRS波发生率增高、心功能下降,并且与患者的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将 70例首次发生下壁心肌梗塞 (下壁 AMI)的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 14例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 LAH)者 ,B组为 56例单纯下壁 AMI者。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 (梗塞后心绞痛、再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 )的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 ( LVEF)、室性心律失常( VA)发生率。结果显示 ,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 B组 ( 19.6% ) ,P<0 .0 1;出院前 LVEF[( 4 5.7± 12 .8) % ]明显低于 B组 [( 57.2± 9.6) % ],P<0 .0 1;VA发生率 ( 64.3% )明显高于B组 ( 2 5.0 % ) ,P<0 .0 5。提示下壁 AMI发生 L AH者近期预后不良 ,可能存在冠脉左前降支狭窄及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8.
任海舟  马龙乐 《山东医药》2009,49(41):50-5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96例AMI患者(AMI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BNP、左室舒张末期横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分析BNP与AMI不同梗死部位相关性。结果AMI组血浆BNP、LVE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前壁梗死者较非前壁梗死者BNP、LVEDD显著升高而LVEF显著降低(P均〈0.05);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687,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639,P〈0.01)。结论BNP水平与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对AMI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不同。方法对47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其中老年组260例;中青年组215例。对比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的不同特点。结果在老年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平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1.9±0.1vs1.6±0.1)与冠状动脉积分(45±6vs27±3)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同(1.9±0.1vs1.9±0.1),冠状动脉积分(46±5vs44±5)接近。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2.4±0.1vs2±0.1)和冠状动脉积分(68±4vs56±4)显著高于中青年AMI患者。两组之间的病变血管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单支病变显著低于中青年组(31.9%vs44.7%),3支病变(43.8%vs33.0%)和4支病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5%vs1.0%)。结论老年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AMI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中青年,而稳定型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两者病变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AMI合并111。AVB患者69例,分为对照组、溶栓组和介入组,比较三组患者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于再灌注治疗后6个月对存活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结果①介人组再灌注治疗后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溶栓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三组存活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介入组LVEF明显高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LVD明显低于溶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AMI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问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等发生率和死亡率高。AMI后行急诊再灌注能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与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7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初发AMI患者且胸痛6h内行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或急诊PCI)的患者120例,测定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SvO2,根据以上两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n=60,SvO2>60%、NT-proBNP<1000 pg/ml)和B组(n=60,SvO2<60%、NT-proBNP>1000 pg/ml)。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对NT-proBNP和SvO2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LVEF高于B组(54.75%±5.18% vs.34.65%±8.11%),同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0.0% vs.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呈正相关(r=0.474,P<0.01);SvO2与不良事件发生呈负相关(r=-0.834,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T-BNP<1000 pg/ml且SvO2>60%治疗后心功能恢复较好,且预后良好,NT-proBNP和SvO2均与心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糖代谢状态,观察糖代谢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治疗的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06例。对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住院期间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检查结果及既往有无糖尿病病史分为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3组。分别于PCI手术前后、发病24、48、72 h、7 d检测脂联素水平,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 (1)58例(28.2%)患者入院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中46.6%的患者为糖调节异常,10.8%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全部病例中69.4%的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2)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即刻血糖[(11.50±4.40)mmol/L、(8.22±1.38)mmol/L比(6.42±0.86)mmol/L]、空腹血糖水平[(9.23±4.11)mmol/L、(6.37±1.81)mmol/L比(5.19±0.79)mmol/L]均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组(均为P<0.05);糖尿病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51.82%±7.02%比54.70%±7.98%、54.75%±7.72%,均为P<0.05);糖尿病组在PCI手术前后、发病后48、72 h与7 d脂联素水平均较正常糖耐量组低[(13.42±1.73)μg/ml比(15.37±1.73)μg/ml、(12.92±2.45)μg/ml比(14.71±1.61)μg/ml、(11.32±3.37)μg/ml比(12.48±2.64)μg/ml、(11.55±3.05)μg/ml比(13.13±2.55)μg/ml、(11.89±2.92)μg/ml比(13.56±2.36)μg/ml,均为P<0.05],糖尿病组在PCI手术前后、发病后72 h与7 d脂联素水平均低于糖调节受损组[(13.42±1.73)μg/ml比(15.61±1.60)μg/ml、(12.92±2.45)μg/ml比(14.76±1.65)μg/ml、(11.55±3.05)μg/ml比(12.61±2.13)μg/ml、(11.89±2.92)μg/ml比(13.18±2.04)μg/ml,均为P<0.05];各组PCI术后脂联素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糖耐量组和糖调节受损组的患者;正常糖耐量组、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PCI术后脂联素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于发病后24 h各组脂联素水平降至最低值,随后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辅助时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116例年龄大于65岁的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按照心源性休克发生至IABP置入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A组(n=53)为心源性休克至IABP置入时间小于等于3 h,B组(n=63)为大于3 h;观察血运重建、多巴胺使用情况,并记录总IABP辅助时间,30 d内全因死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出血事件等临床事件。结果多巴胺使用无统计学差异。平均IABP辅助时间A组低于B组(71.0 h vs.128.5h,P0.01);A组与B组相比,全因死亡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15.1%vs.31.7%,P0.05);心源性死亡(13.2%vs.25.4%,P=0.10)、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26.4%vs.34.9%,P=0.3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11.3%vs.20.6%,P=0.18)、主要出血事件(5.7%vs.11.1%,P=0.29)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30 d内生存率以及减少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血管合并症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急性加重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入选823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无心血管合并症COPD患者(A组)195例,合并心血管疾病COPD患者(B组)628例(心力衰竭156例、冠心病175例、心律失常126例、高血压病171例),随访周期为1年或患者死亡,随访期间总死亡人数为70人.结果 A组COPD患者与B组COPD患者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分别(1.48±0.35)次、(2.41±0.4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2.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4个亚组COPD患者的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1年内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A组COPD重度、极重度患者相比较,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1.25±0.27)次、(1.70±0.29)次(P<0.05),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2.8%、5.2%(P<0.05);B组合并心力衰竭COPD重度、极重度患者相比较,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1.87±0.32)次、(4.45±0.86)次(P<0.05),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10.5%、19.5% (P<0.05);B组合并冠心病COPD重度、极重度患者相比较,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1.56+0.31)次、(2.99±0.40)次(P<0.05),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8.0%、18.0%(P<0.05);B组合并心律失常COPD重度、极重度患者相比较,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1.46±0.26)次、(2.60+0.37)次(P<0.05),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5.1%、11.1% (P<0.05);B组合并高血压COPD重度、极重度患者相比较,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分别为(1.27±0.27)次、(2.45±0.33)次(P<0.05),1年内死亡率分别为3.6%、7.6%(P<0.05).结论 心血管合并症明显增加老年COPD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死亡率,极重度COPD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死亡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部分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对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间住院诊治的50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研究组)、50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对照组)、50例COPD患者(COPD对照组),以及5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抗体双标法检测各组人员的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表达率,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IL-6、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COPD对照组的NK细胞比率[(15.34±8.11)%]高于研究组[(12.37±6.96)%]和肺结核对照组[(12.53±7.14)%](t值分别为2.20和2.08,P值均<0.05),研究组CD4+ T淋巴细胞比率[(30.09±11.09)%]低于肺结核对照组[(39.80±9.42)%](t=2.80,P〈0.01)。研究组的IL-1表达水平[(30.14±20.84)ng/L]高于COPD对照组[(23.54±9.94)ng/L](t=2.00,P〈0.05);COPD对照组的sIL-2R的表达水平[(114.70±49.32)pmol/L]低于研究组[(168.78±94.92)pmol/L]与肺结核对照组[(182.68±74.91)pmol/L](t=4.07和5.12,P值均<0.01);在IL-6的表达上,肺结核对照组[(75.62±75.97)ng/L]高于研究组[(51.46±35.86)ng/L]与COPD对照组[(48.90±30.04)ng/L](t值分别为2.68和2.97,P值均<0.01);研究组[(28.82±32.40)ng/L]与肺结核对照组[(29.90±23.79)ng/L]的IFN-γ表达均高于COPD对照组[(16.60±9.27)ng/L](t值分别为2.89和3.15,P值均<0.01)。 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存在以NK细胞、CD4+ T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还存在IL-1、sIL-2R、IL-6、IFN-γ等细胞因子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急性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6月~2012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例(AMI组)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RAAS系统中血清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水平差异。3个月后对AMI组患者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EVSD)和射血分数(LVEF)],观察其与RAAS的相关性;同时按照AngⅡ水平将AMI组分为低AngⅡ亚组(AngⅡ≤249.1 pg/ml,n=19)和高AngⅡ亚组(AngⅡ249.1 pg/ml,n=14),观察3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健康组相比,AMI组患者PRA[(6.5±2.4)ng/(ml.h)vs.(0.5±0.4)ng/(ml.h)]、AngⅡ[(226.9±66.3)pg/ml vs.(47.4±11.9)pg/ml]、Ald[(401.8±91.2)vs.(294.1±43.4)pg/ml]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AngⅡ水平与患者3个月后的LVEDD(r=0.788,P0.01)及LEVSD呈正相关(r=0.770,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782,P0.01);AMI患者中高AngⅡ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AngⅡ亚组(100%vs.42.11%,P0.01)。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存在RAAS过度激活,AngⅡ水平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等预后情况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我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h)45例,B组(6-12h)15例和C组(〉12h)35例。分别比较A、B、C三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A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和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45.89±4.23)明显低于B组(49.0±3.1)和C组(5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患者心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心衰发生率、左室重构和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8.
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11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辛伐他汀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组和常规对照组,各组均38例,随访180 d,观察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以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2.1%,优于辛伐他汀组(78.9%)和常规对照组(65.8%)(P<0.05). LVEF、LVEDD改变辛伐他汀组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LVEDD、LVESD、LVEF及E/A改变更加显著(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CHF比单用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